上线不到3个月,42万用户,付费率20%,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把知识服务做成了一门生意

2016-02-02
“得到”提供的知识服务包括为用户筛选有价值的书、为用户提炼和精简书中的观点

罗辑思维在去年11月拿到凯文·凯利的《必然》的全球首发权,首发期2个月在图书商城销售了20万册,开放购买第一天就卖掉了2万册。

目前在罗辑思维商城全部都是独家版权的书,包括最近和菜头新出的《槽边往事》,只在罗辑思维平台上进行了发售。

这样的成绩多少离不开罗胖的节目效果。但后来栏目组经常听用户说“我是你们视频的听众”,于是就产生了做音频的想法,后来发现电子书也是很好的呈现方式,便做了一个子产品——“得到”。

自2015年11月18日上线以来,得到的累积注册用户达到42万人,日活比例18%,用户付费比例达到20%,在苹果商店的图书畅销榜一直排在前十。

如果说罗辑思维节目主要是罗胖人格魅力的展现,那“得到”则更多是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服务来俘获用户。

提供干货图书+有料音频

得到是一个提供知识服务的App,每天为用户提供6条免费的语音,每条时长2分钟左右,大都是知名大佬的商业观点或科学理论;另外还提供干货图书(精简版的电子图书)和音频演讲资料。

替代其他阅读平台提供免费试读的机制,得到的内容团队把原著里经典的理论和案例做成金句,通过这些来吸引读者。

得到App打开页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告诉创业邦,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是职场上的小白领和部分有阅读需求的大学生,之所以为他们提供浓缩版的电子书,

首先,是降低他们在阅读时的知识选择成本;

其次,是为用户节省时间,当然如果读者在看完精简版之后对原著更感兴趣则可以在平台上购买原著;

最后,为用户提供直接的知识服务使用户可以直达知识本身,而传统阅读中部分读者往往在买到书后就不再翻看,或难以坚持下去。

“知识买手”转述原著核心内容

得到平台雇用“知识买手”进行选书并进行精简呈现,把书里的内容浓缩到1万字以内,“这种浓缩并不是机械地缩写,而是对文章内容的要点提炼和转述”,快刀青衣告诉创业邦。

这些知识买手的身份大都是原来的媒体人,比如来自三联生活周刊、财经天下等媒体,有丰富阅读经验和编辑经验。此外,得到的图书内容团队大概包括三类人:

原书作者;

国外译著的责任编辑;

大学学科教授

因为内容浓缩的特殊性,得到从一开始所做的推荐书目就大都是社科类、经济管理类和少量历史类的严肃阅读题材,得到平台要求其内容团队在看完一本书之后能口头转述其核心观点,通过转述为用户精简、提炼书中的知识内容,这样的电子书在得到平台上售价为2元左右。付费语音则以知识的价值计算,而非语音的时长,1~19元不等。

得到这样的做法曾一度遭到“鼓吹碎片化阅读”和“站到阅读对立面”这样的质疑,对此快刀青衣坚定地认为爱读书的人永远在读书,不读书的人永远也不会读,而得到提供的只是一种供用户选择的知识服务,一方面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一方面降低严肃阅读内容的阅读门槛,节省时间。

不再依赖广告收益,直接To C收费

相较于iBook、微信读书等电子阅读平台不同的是,得到主要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而非单纯的阅读平台和工具。这种知识服务包括为用户筛选有价值的书、为用户提炼和精简书中的观点。

此外,这种服务是直接收费的,这和当前市面上主流的“内容免费,靠广告赞助盈利”的商业模式不同。快刀青衣认为,“单纯靠广告收益很难达到成倍的收益,同时也离用户距离更远,直接To C收费才是良性的盈利模式”。

将探索《纸牌屋》式的内容生产机制

得到所做的这门生意主要是通过与作者和出版社合作达成的,平台的盈利收入和出版社和原作者进行分成。那么,这样的图书销售模式在其他方面对原著的作者、出版机构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对于作者而言,原著的精简内容在平台上上架后,可以清晰、及时地记录图书的购买人数、阅读状况。此外,如果作者对书的内容有需要增补的内容就可以直接在平台电子书上添加,而不是像传统出版社那样花费大把时间去做修订版。

此外,对于原著的作者来说,走传统出版流程从策划、立项、签约、三审三校、排版到送审、书号、菲林、发行平均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修订版往往时效性不强,销量不佳。

对于出版社而言,他们一开始拒绝的,但是罗辑思维的破冰试水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因为罗辑思维和得到平台本身的图书推荐就是对该品牌的形象露出,精简版的内容一方面会降低原著的阅读门槛,同时会增加该著作的品牌效应。

未来,得到还将探索一种类似《纸牌屋》生产机制的图书出版机制,根据在平台上的图书销售情况和用户阅读数据监测分析,得到平台为作者提供写作意见,比如关于写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文字表达形式,一切建立在用户数据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