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如何用区块链的思想,去中心化地改造自己?

2018-03-31
公司的本质是什么?

演讲者:傅盛 (猎豹移动公司CEO)

一年又一年, 每年此时,我都会回顾走过的路。有时候,欣然觉得,我们走在一条康庄大道;而有时,又猛然警觉,我们可能遇到了从未想过的挑战。 这一年,对我而言,成长是撕碎的、极致的、进化的。

公司的本质是什么?

一整年,每三个月,我都觉得是一次考验。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声音,我也目睹了一批与我们同时代甚至还年轻的企业,在剧烈变化中崩盘、消失,甚至卖掉。

或许, 正是因为遇到困难,更加促使我不断思考公司的本质。

这一年,我去了火人节,读了很多书,重新思考了很多问题。我在想——公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第一反应就是收入。谁对于公司是这么判断的呢?网上的评论分子 。只要你的收入和股价出问题,他们就觉得你不行了。

然而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不应该简单看评论。 如果我们也和他们一样,用一个收入考核现在的变化,就会失去真正的内在价值。

有一次,跟一个业务干部交流,他说,傅总,你不能这么说我,我的收入涨了。我说,如果我像一个网上的评论分子,只用浅层的收入判断本质,那我就不应该当CEO。我应该天天在网上发表评论就行了。

我一定要看到更内核的东西。

往下想,如果收入不是公司的本质,总该是业务吧?业务就是产品,有好产品就有一切啊?过去几年,我们不停尝试新产品,全力以赴做产品,遗憾的是,一个产品总有它的生命周期。没有产品是长盛不衰的。

公司的本质不是收入,也不是业务,那么,是团队吧?我想了想,这也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也不会在猎豹;也许有一天,大家都不在了。这家公司又安排给了更年轻的一批人,也许猎豹更强大。乔布斯离开苹果10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评论,但苹果的体量比那个时候大了太多了;迪士尼去世了也有几十年,管理层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迪士尼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梦想从未改变,且越来越强大。

最后,我就想起了基因。或者叫文化、精神、使命。 当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信仰、认知和信赖的时候,它就开始变成这家公司的基因。不论中间有多少变化,只要这些基因在,就有可能重构这家公司。

公司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它自己会成长,会进化,我们只是它中间的一层哺育者而已。我们一起参与过它的创建,已非常幸运。就像一个孩子,你把他生下来,他的每一个细胞,都由你,分裂而来,但有一天,他会和你不一样,他也会有他自己的独特性。

当我真正想清楚这个问题时,更加不在意外界的质疑了。太多人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常常会把最外面的一层——收入做成公司的本质;或者把第二层——业务做成公司的本质。

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机会建立一家完全与众不同的公司,并将其注入基因,我们就不会如此盲目迷失,我们就有能力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

那么在这个时代剧变的环境下,如何领跑?

虽然我们已经形成自己的基因,有了一些优秀的特质,但如果只是为了维持现状,简单努力地奔跑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持续进化。我们要去思考,时代剧变,如何领跑。只是靠加人、加钱和加班,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

我们得去思考这个时代的变化。

我们必须不断地放大格局和专注聚焦。一边做好自己的事情,一边往外看。顺势进化自我,重塑我们的组织。

区块链与去中心化

2017年最火的关键词,就是区块链了。我对于这个词印象最深刻的理解是去中心化。

我们这一代人,绝大部分都是在老师、家长、老板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人,区块链技术有没有可能让他们变得不一样?如果这是一个下一代人的社会体系,我们是不是要拥抱它?从某种角度看,区块链带来的去中心化和互信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组织效率,也有可能重塑整个社会关系。

它让以前最难实现的信任,通过代码的形式实现了;让以前最麻烦的复杂操作的中心化办事机构,通过高效的网络实现了。当然,互联网是区块链的基础。如果没有互联网,区块链技术肯定不会火起来。甚至,AI也会是区块链的一个加速器。

对我们而言,有没有可能,吸取这样的思想去改造组织?有没有可能让在座每个人都变成一个超级节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从2000人变成1万人,1万人变成5万人。每个小节点的效率又很高,都在做对自己有效的事。这是我过去几个月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变革时代,机会是最大成本

互联网的红利正在消失,前20年,你只要做好一个APP,就可以打遍全球。今天,只有一个APP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整个体系和整套打法想清楚,我们才有机会。

我们看到更多成长都在跨界。 今天的竞争手段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点的比拼,而是一整套体系化的立体竞争。大变革时代,机会是最大的成本。如果我们失去了一个机会,可能就错失了一个时代。

有多少公司最后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这个时代; 又有多少人青春不再后幡然醒悟,原来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有一次,我在硅谷见Elon Musk,问了一个问题,我说,你做SpaceX、特斯拉,是不是觉得这件事情能赢,或者你当时怎么想的?他说,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我一定能赢,这件事非常难,但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它容易,就是因为它难。难,才有我做的价值;难,才有这个机会取得不一样的成就。

如果我们不去进化,不去迎接新的挑战,不可能再上一个台阶。所以,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不要自我设限。有的时候,我们给自己划定的边界,其实都是我们脑海里的边界。

管理者的新角色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区块链的思想,去中心化地改造自己。

要摒弃自上而下的层级汇报体系。因为即使这样做,更加有序、高效、职责分明,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僵化、脆弱、缺乏生命力。整个组织系统反馈时间太长,对顶端的依赖太大,容错率太小。

虽然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在强调扁平化,去中心化。但在未来的时代,这样的组织架构还要加强。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建立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让整个组织自主进化,真正让每个人自觉把自己当作公司的主人翁。

当有一天,我们形成这样的共识,这样的文化,我不需要给你们下任务,你们自己就会想到这件事并做好,你们就开始自我突破了。我想,这样的组织,才会变得灵活、创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包括区块链,我看到各条线都有一些创新型的产品,自己在裂变,自己在竞争。我觉得非常好。公司会更多成为赋能平台,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相互的合伙人。

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这是未来新时代的一个创新机制。

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超级节点。 甚至慢慢,从一个小节点,慢慢变成大节点,从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但这一切都一个大前提,即我们必须达成共识。

光有去中心化还不行,组织会崩溃。我们在愿景、方法论和结果评价上达成共识,如果短期内不能实现共识时,我还是那个达成共识的节点。

你想成为瓷器还是更想成为弹簧?

达成共识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我们也会建立一种理性的机制,用结果来说话。 怎样才能创建开放、透明、互信的机制呢?这涉及到组织里的每一个人。

我最近经常作一个比喻——你究竟想成为瓷器还是弹簧?瓷器看上去很美,很坚硬,但遭受一点外力就会碎掉,我们管它叫玻璃心,瓷器心;而弹簧,就是你不断有向下施压的劲道,虽然看上去压得很深,一旦当它迸发,就会产生比以前更强大的弹力。

我希望,我们能成为弹簧一样的人。把所有压向你的困难、遭遇的失败,都变成自我吸收的一种机会、一种途径、一种养分。 如果不想被时代抛弃,我们只有开放心态,相信你的队友,相信跟你合作的人。出现问题时,先苛刻要求自己,不简单抱怨,而是积极面对;放弃自我保护,积极沟通。

三种不同维度的人

这里分享三种不同维度的人。也是我在斯坦福设计学院的一堂小情景剧课学到的,深有共鸣。

第一种维度的人,喜欢说“No”。 别人说什么,他都说No。如果一个人拒绝接收信息,就能找出各种理由说No。这是一种最封闭式的人的状态。

第二种维度的人,喜欢说“Yes,but”。 这个东西是挺好的,但是……。比如,我经常听到,傅总你说的很有道理,但你不够了解我;或者,你讲的方向是挺好的,但我们现在的事情还很难做。无数的但是,其实就是无数的借口。

第三种维度的人,喜欢说“Yes ,and”。 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我们有没有可能不断地说,对,不仅如此,我还想要怎样;不仅如此,我还可以怎样。

后来我想,人和人之间有差别很大吗?其实没那么多差别。有的时候,我一度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直到今天也是这样。也是斯坦福那次课,他说,你认为自己很普通的品质,可能在别人看来,非常宝贵。

顺着这个思路,我在思考,为什么自己能够站在这里?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我想就是说“Yes,and”的能力。 我经常会说,要虔诚地像小学生一样去看待别人讲的东西。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的确形成了这种能力。我总结了一句话:姿态越低,蓄能越大;对他人的信任越多,成本就越低。

尽管有的时候,别人说的也不全对,的确很多事情证明,你傻;但如果把时间维度拉得足够长,你知道这个人挺牛,然后信了,其实会发现,越信反而越强大。因为,犯错误或犯傻的成本,比起那些不去拥抱而错失机会的成本低太 多了。

也源于此,这一年来,我对人的评价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我和一个人沟通,他说“yes and”很多,这个人就会有机会突破。这件事,我在好几个人身上都得到了应验。如果一个人不断地说“yes but”,我发现,其实无论他过去积累再多,都会遇到自己人生的瓶颈。

这是我最近关于一个人的成长的一次很重要的思考。

人也好,公司也好,只有不断与外界发生连接,才能真正成长并改造自我。就像一颗树苗,如果不从外面获取阳光和水,谈何成长?总不能说,靠天地灵气?况且,灵气总有用完的时候。

结束之前送给大家一句话: 不被嘲笑的梦想,不值得奋斗。只有我们不怕嘲笑,不断奋斗,才有可能进化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