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据驱动,Shape想打造用户的健康管理专家

2018-08-01
单操房一家店每天的成本在4000-5000元,只需要70-80个用户即可覆盖。

去Shape的店铺运动,在微信端公众号点击签到之后,绑定一款黑色的智能臂带。运动结束,臂带即时生成运动报告。其中消耗卡路里、平均心率、运动强度占比、健康体适能比重、会员排行等信息,均可一览无余。

这是记者进入Shape锻炼的场景。这家于2018年2月成立的健身品牌,定位为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专家,主要针对一二线城市、中高收入、24-38岁的白领阶层。Shape以团课为主,目前已在北京开设7家店铺共计11个功能房,涵盖了舞蹈、身心、单车、循环、功能道具、综合训练6大课程体系。

“数据驱动”+“健康管理”

上文我们提到,进入Shape的健身房上课,戴上智能设备,运动后会收到一份运动报告。除此之外,Shape的每家健身房都配备一台3D体测仪,用户每运动1-2个周测量一次,可实时全面看到自己的体脂、体态、基础代谢率等身体状态和身体变化。

在获取用户的身体和运动习惯数据后,Shape会将其用于课程体系和训练内容的研发设计。在用户端,Shape希望利用算法和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多饮食、课程和生活习惯的建议和服务,将Shape的服务和产品渗入到家庭场景,使用户真正的留下来。

“互联网”+“体育”

谈及Shape的基因,创始人曾翔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早年曾翔曾在李宁跑步事业部担任总经理,本身就喜爱运动的他对体育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广泛的资源;后来曾翔担任滴滴出行高级总监,接受了互联网思维和O2O行业用户运营模式的洗礼。而这些,都在Shape有了体现。

首先,互联网是工具,用户采用单次付费和预充值的方式,通过微信进行约课、签到、查看运动数据、购买课程等等,教练也通过教练端完成注册、课程分配和授课数据反馈等;其次,互联网也是运营手段,微信社交体系下的口碑营销、朋友圈广告和以老带新,是Shape目前主要的留存和拉新方式。据曾翔介绍,目前shape的客户40%为充值客户,60%为单次付费。依靠口碑传播,Shape 的复购率为85%,转介绍率72%。

对于盈利,曾翔看起来信心十足,他曾算过一笔账,单操房一家店每天的成本在4000-5000元,只需要70-80个用户即可覆盖。曾翔说,最早开在朝外和三里屯的两家老店已达到70%的满课率,其余的新店预计三个月内盈亏打平。今年Shape计划再开20家店,店铺的选址主要集中在核心商圈,3公里以内有主要的住宅区和办公楼。一家店从选址到开业,周期被控制在30-35天。

创业邦此前曾获悉,Shape在2018年2月成立之初即获得真格基金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5月份又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清流资本领投,老股东真格基金跟投。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的研发和店铺的线下扩张。

团队方面,其他合伙人均具有多年从业经验。联合创始人吴晓静曾就职于李宁销售系统,LNG品牌事业部运营总监,负责店铺线下扩张;联合创始人区智殷曾担任豌豆荚技术负责人,目前主要负责线上和线下技术研发。合伙人刘洋洋则在传统健身行业浸淫多年。

希希,项目记者

关注消费升级、新零售、体育健身

WeChat :2386850451,请备注“公司+事由+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