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资本联合罗兰贝格重磅发布:《场景致胜——汽车产业趋势洞察》白皮书

2018-10-21
《场景致胜——汽车产业趋势洞察》

2018年6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亲赴上海,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独资建厂的协议,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独资建厂的外资新能源车企。

10月7日,恒大与贾跃亭“分手”的消息更是闹的沸沸扬扬,至今没有定论。

10月11日,德国著名汽车品牌宝马,宣布拟用36亿欧元收购华晨宝马25%股权,将自身在合资公司华晨宝马的持股比提升至75%,从而正式控股华晨宝马!

不管是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是油价持续走高、惨遭诟病的传统汽车行业,都让中国不少互联网企业出身的大佬跃跃欲试,资本的蜂拥而至究竟会汽车行业会如何发展?

在“2018蔚来资本企业家峰会”上,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君毅先生,携手罗兰贝格合伙人郑赟先生联合发布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有远见的白皮书,从资本投资家和行业战略研究者的角度深度解读了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

以下是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君毅先生及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郑赟先生《场景致胜——汽车产业趋势洞察》的演讲,创业邦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略作删减:

非常感谢蔚来资本,也非常感谢各位在座的投资界的朋友和其他产业的朋友。非常荣幸罗兰贝格作为一家源自德国的公司在汽车市场上发布独立、公正、客观市场观察的声音。今天利用这个场合,非常高兴和蔚来资本一块发布了联合百皮书,今天主要的演讲环节叫“场景致胜”。

在今天覆盖内容当中,我们分成A和B这两部分,在A部分更多希望能够提出对于未来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有哪些核心的场景,B部分就是张君毅先生介绍的蔚来资本的投资方向。

image.png

在众多的汽车产业趋势当中,罗兰贝格和蔚来资本非常深信地认为接下来会讨论到的四个场景,应该说在近期下至消费者,上到整个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朋友们都可以进行非常深入的关注。

分别是共享出行、智慧停车、自动驾驶、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四个场景。

image.png

首先我们看一下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在共享出行方面我们已经结束了上半场的小战役,下半场如何发展,以及本身它更多的是由产品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的并且创造的重要场景。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第二个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天在座的也有相关的创业团队,我们提到是智慧停车的场景,向智能化、精细化进行发展。同时我们反复提自动驾驶,但大家也看到虽然我们在整体的趋势上已经就相关的一些政策和方向大层面上进行推动,但是一步跨越到L5,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都能够理解,没有满足一步到位。这中间会有哪些核心场景作为过渡,能够立竿见影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想要谈的第三个场景。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第四个场景,整个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蓬勃发展,在国内的主机厂带头,合资品牌快速跟进,以及在我们的观点当中认为,在2025年是有20%左右的年产量落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范围,包括纯电和插混。对于非常重要占了主要成本部分的电池这个环节,目前我们应该说在市场上更多的只是看到对于一些材料的探讨,对于商业模式,是否有可能进行换电的操作。对于后期长尾价值链的动作讨论是比较少的,我们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是能够给大家做一个参考的借鉴。

image.png

image.png

接下来我可能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地就这些场景做一个阐述。首先第一个我们提到的共享出行的场景,目前应该是说我们完成了上半场的动作,非常明确的有这么一条线,这么一条时间轴画在整个中国出行市场优秀移动出行平台,颠覆性地改变了大家的出行习惯。但是这中间更多的是对现有出行习惯的切分,如果我们把它再往深度看一下的话,其实会有众多的其他的细分场景是可以供大家进行深入的探讨的,这中间蕴藏了很多新的投资机会。当然如果我们从趋势上来看,比较典型的一个咨询方法论我们按照消费人群的划分、出行服务需求划分,很明显可以看到在众多细分市场当中,大家对拥车还是共享这是可以做出多重选择的场景。

第二个场景刚才提到的智慧停车,这中间站在咨询公司市场端的观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持续的痛点,尤其是随着整个汽车市场持续发展,虽然现阶段看到有一定的放缓,但是对于实际的硬件上的要求还是非常的持续,并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消费者是造成了相当多的不便。本身这样一个高频刚需的需要,结合目前非常大的缺口,再叠加上时空上的错配,对现有的资源,以及落到不同的消费场景当中,实际碰到的一些困难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更加市场、更加高效的停车解决方案,解决目前碰到的问题。

第三个场景提到的是自动驾驶,就我们的观察而言我们认为本身它的技术通过持续不断的发展,目前应该说是已经迈进到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可以实现一个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我们说的按照SAE的分别,是在L3这个级别。各家主机厂都在持续跟进这个课题,自动驾驶要落在实际的商业化步骤上,肯定要归于一些核心的场景,这里面罗兰贝格的观察是按照乘用车和商用车这两个部分来看,乘用车本身更多的是认为它会落脚在高级驾驶辅助,在高级驾驶辅助,如果再细分比如说在最后一公里,比如说是在自动泊车,核心的场景上应该是近期能够看到的实际应用。

当然放到中远期或者远期来看,我们深深的相信整个业态会从根本上改变出行结构,这是到了相对从政策法规各方面软硬件外部的支撑条件相对完善或者比较完善之后才能够达到的场景。

以上过了三个场景的看法,接下来进入到关于电池全生命周期应用的场景:

一、本身对主机厂、零部件公司来说也是值得探讨的方向,是否要进入到换电的商业模式。在新能源汽车当中占据了非常高的成本比例的是电池,对于电池重要的零部件,它本身对于车辆残值影响非常重要,电池成本本身在快速发展的坡度当中,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整个电池生命周期当中,是需要探讨是否要进行换电。如果要进行换电的话,本身对于主机厂来说能够延伸出更多商业场景。

二、回收环节,目前对于回收本身更多的是进行粗线条的探讨,并没有进入到如何在商业化回收方面有非常实质性的布局,我们看到一些尝试,作为市场观察员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远远没有到达应该发展的阶段。

这四个趋势站在罗兰贝格的视角认为能够对未来投资界的朋友和相关产业的朋友值得大家进行一个持续性的关注。

接下来我代表大家邀请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君毅先生,进入到白皮书主旨演讲的B部分,主要关注的是致胜未来的投资方向。

image.png

张君毅: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跟各位在座的友人和朋友们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跟罗兰贝格共同发布的白皮书,讲一下我们对这些领域当中一些投资的想法。

首先我们谈一下出行,刚才说了出行场景已经进入到深度的转型期,我们考虑汽车作为一个产品来说,过去它是一个产品,而现在它更多的是连接用户的一系列服务,甚至说体验。而在这样的一个转化过程当中,哪一些将是未来最核心的推动要素,抓住哪一些才能够有序的、合规的、健康的发展,这就成为我们在出行领域下半场竞争的一个考虑的很重要的因素。这也是蔚来资本一直说我们要做在出行投资当中最合规的一支投资力量。

第二,我们考虑到很多是讲到动态交通,出行是一个动态交通,但事实上随着Smart EV,城市、道路、交通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智慧化,随着车在道路上运行,汽车市场拥堵是不可避免的,当越来越多车辆使用的时候,无论自动驾驶如何发展,停车需求越来越高,如何智慧化、有序的把停车资源进行分配,结合未来城市智慧化,是一个非常大的场景。基于这些能够联通,打造成智慧城市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作为出行投资公司所考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第三,李斌的演讲讲到自动驾驶,事实上自动驾驶本身它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在出行领域的深度应用,自动驾驶实际上已经深度改变了整个车、道路、交通等等领域的内部内在逻辑,所以伴随它所衍生出来的无论是软件、硬件、算法、周边应用都将造成、产生出一系列的新的商业模式。同时结合着商业模式也产生出不同的场景。在2015年前百度的王劲宣布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的时候,他宣布百度三年之内做商业化自动驾驶,当时就有人在问,怎么样实现自动驾驶。其实他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我们要不讨论一下,我们的商业化怎么样做。脱离场景的技术事实上不可存在,这也是现在大家慢慢发现的问题。

第四,刚才也说到了,我们讲的智能电动汽车,现在电动车至多40%的价值是电池,电池决定了很多智能电动车企业的成败,包括消费者的使用接受度,包括我们对环境的压力等等因素,如何使这样的一个电池下游场景变得可持续化,变成一个可形成的闭环,其实也是我们现在投资人所需要考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下面我用一点时间深度的分解一下这四块内容蔚来资本的想法,有一些是我简单的不成熟的思考。

首先,出行市场现在已经进入到下半场,为什么说下半场,上半场的时候大家更多的是流量的竞争,是野蛮增长,更多的大家在比数据。通过资金、资本把平台堆起来,而且迅速积累起了千万级的用户,这是我们在上半场的时候我们发现不断出现兼并、整合,不断出现资本融资,随着现在资本的寒冬到来,这样一系列的大平台占据了一定的垄断优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出一体化的出行方案,有的企业通过已有的用户连接,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深度服务,有很多平台也在推这样的服务,用户是不是为此买单,包括我们对于市场,对于政策环境、交通状况是不是完全的可持续发展,这段时间进入到了一个思考的阶段。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我个人认为所谓下半场竞争不是一种粗放型的竞争,是可持续的竞争,也就是说智慧和资源的竞争。所谓智慧,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精准的要挖掘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服务,成为我们投资出行一个很重要的重点。不是单纯用补贴烧钱,现在我们手上的钱也不多,肯定不会盲目的烧钱。第二个是挖掘用户的需求,政策法规从不明朗到现在逐渐清晰化,随着清晰化的发展以后,我们会对于整个出行当中的合规性的资源有强大的追求,所以资源、运力的竞争成为下半场竞争的一个非常核心的主流。

我们考虑现在出行市场的投资,事实上有一个角色是交通运营商,其实交通运营商是线下运力的提供者,而这些运力事实上是我们所忽略的,因为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滴滴、摩拜或者其他的。它们在运营着一个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后是一个一个重小单元的运力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司机也好,合规的平台也好。下一步平台要发展,要能够有基石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建立跟线上服务的连接,在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非常大,各地城市规范不同,所以各地运力公司非常分散,就需要有这样的资源把运力结合起来,特别是对于车队有巨大管理能力的公司,或者是能够提供SaaS服务的公司,或者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都能成为其中运力整合当中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是我们看到了无人驾驶逐渐的渗透入了车辆运营管理的方案,我们看到其实最近好像首汽发了一个新的新闻,2019年推出1000台运营车辆做自动驾驶,反应出来在自动驾驶导入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车辆会被连接起来,我个人跟李斌也有共同的想法,我很反对把网约车和分时租赁严格地划分出来。当到了自动驾驶的阶段的时候,网约车跟分时租赁实际上是一件东西,主要就是看谁更便捷了。有这样的连接平台以后,才能谈起来我们如何把出行做连通。

而另外一方面谈网约车的时候大家要记住,出租车并不是落后的,出租车还是占据出行半壁江山,每天完成6000多万单,这个要比任何一家出行平台都大,这个冰山资源没有被很好挖掘,下一步出租车产业并不是消亡的产业,而是面临重大变革的产业,将形成低成本非常大的流量平台进行推广。对于出租车来说很多地域型的小型的出租车也会迎来转型的机会。我们投的嘀嗒出行也在推一个凤凰SaaS平台,给予小型的出租车公司予以赋能,将这些资源联系起来。嘀嗒只是一个方面,嘀嗒以前是做拼车的,最早是一个团购的,其实像嘀嗒类似的一些有流量的平台也在不断介入。最近哈啰单车也在进入,利用平台的流量资源,结合落地资源,也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

刚刚介绍了第一个关于出行的下半场的一点思考。

第二,智慧城市的停车发展。事实上我们讲停车讲了很多年了,这个市场的发展面临一个非常大的结构性挑战,一方面从供给方来说,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地产公司、物业公司有资源,但没有精细化的管理,“跑冒滴漏”现象非常多,他也非常烦恼。在经营方方面管理非常粗放,事实上就是几个人去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流失更重要的是你没有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其实在停车这个方面,一方面产生的是资金,另外产生的是信息,结合你的车牌等等这些资源,实际上是可以做一份非常大的生意。

image.png

image.png

同时在停车场这个情况,其实在做投资的时候,过去都是商业模式的投资,大家考虑的就是流量、体量、体积这些东西。最近很多投资人越来越审慎,大家看可持续回报,看回报,可现金流,当你结合可持续发展和资金回报角度看停车场的时候,你就不简单把它当成地产资源,你是把它当成数据资源和用户连接的节点。虽然在若干年当中很多停车公司不断涌现,不完全统计有几十个APP,甚至几百家公司在这个领域深度的耕耘我们认为要在这个领域当中持续的发展起来,不仅需要具有单纯的资金优势,还需要有技术,甚至要考虑自己的业务规范,盈利能力,还有线下的经验,股东背景都是相关的。停车生意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前几年我们说起来To C的生意,越来越多的停车生意考虑成了To C或者To G的生意,需要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具有不同的能力去赋能,而且技术很多人会说停车有什么难的,除非自动泊车,即使不谈自动泊车这个概念,单纯的停车也是具有非常深度的技术和能力的,而且这里面跟我们造车一样,它的技术路线图,走错的话也会有很大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停车领域的地磁和高位的讨论,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推了很久的ETC,被支付宝、微信颠覆了。另外一个是盈利能力,过去做停车投资的时候,很多的时候看的用户增长,拿一个杆送给别人,管了停车场,有黏性吗?没有。现在怎么样考虑把停车场经营起来,经营停车场能够不断的产生对应的资源和资金。

当我们讨论停车是一个技术活的话,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跟我们现在讨论的其他的热点话题练习起来了,传感器、车牌识别、全车识别,既有硬件技术,又有软件技术,甚至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都被深入渗透到了这个领域当中去了。

image.png

像我们现在看到的AIpark,像今天来的鲲云都是在这个领域当中有过非常多实践经验的企业。通过这样一些停车技术有什么好处呢?其实一方面便利了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无感支付,另外也便于管理,我们可以提高公共安全,同时提高有效的高效停车,使得避免拥堵。我们一直说停车厂不够,是不是能够把私人停车厂开放出来进行共享停车呢?这是在整个城市体系化解决起来的,需要有一些平台能够整体化的进行划界。AIpark有这个志向联通全程,畅行世界,我相信在各地都有这样的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这个渠道。

早上的时候闫军总已经介绍过AIpark的案例,现在我比较简单的带过这个情况,像我们投资AIpark就是类似这样的企业,它在城市开放停车和封闭停车场都有这样的产品,我们要结合道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image.png

第三,自动驾驶。我要讲两点,首先自动驾驶怎么落地?

image.png

市场足够大、技术难难度相对低、成本可接受。如果是很高成本的做几个样本就可以了,但是不能够影响生活,自动驾驶要影响生活一定是可以接受的。像传统的零部件公司,按部就班的从L1-L3推进也是一个非常稳健的策略,包括现在看到的像通用的Cruise这个公司都是在这条路上走的比较好的企业。像Robo-taxi,这样的公司场景并不是说谁的车多、积累的数据多一点就有优势,带来的是资源的叠加和沉淀,在新型技术领域有一个话叫后发优势,有的时候技术刚投入进去的时候就已经落后了,你要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讲到商用车,商用车更是一门生意,蔚来资本分析了各种场景,考虑到无人车的物流、同城物流等等的场景,我们认为港口是主要突破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市场规模比较大,进入门槛比较低,场景比较简单,没有其他非车辆的干扰。成本肯接受,因为车辆损耗比较小,这个车本身就是100多万,再叠加100多万的自动驾驶装备,并不会对企业产生商业化的阻碍。

image.png

另一方面,我刚才说到有一个后发优势在什么地方,有很多硬件以雷达为例迭代速度非常快,机械式雷达大规模降价。固态雷达逐渐量产,我们国内的毫米雷达也在逐渐的国产化,特别是在一定的场景下面,高精度的雷达也可以取代一部分激光雷达的作用,这一切都表示着自动驾驶的速度在进入加速赛的过程。

image.png

还有一点,除了硬件以外就是软件计算平台,今天上午介绍的企业,包括接下来介绍的企业,很多都是在这方面独有建树的公司,这些公司如何做出芯片是一个问题,如何做出一款好用的芯片又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所以汽车芯片跟其他芯片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它必须满足车规级的要求,这两天大家看到华为发布自己的车规芯片,这恰恰是汽车产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可靠性、安全性是推自动驾驶乘用车当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结合着核心功能切入,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是很多企业很大的一个问题。

image.png

另外一个情况,我们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过去都是集成式、集中式的解决方案,现在可以采用线上众包的方式进行加速或者开拓,特别在高精地图劳动力和智力高度密集型的行业当中很多企业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对于结合整体化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建立什么东西?一方面积累数据,同时对算法进行闭环式的结合,在汽车领域当中并不需要一个全能的芯片,在这个领域当中专业芯片的突破是能够加速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快速落地。在这个领域当中也是我们中国国家攻关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像我们现在看到Momenta做的算法和数据的闭环,包括早上介绍的黑芝麻也在做一些软硬件结合的长期方案,都是我们所在探索的一些情况。

另外一方面刚才提到Robo-taxi的情况,现在不是有或者没有的情况,现在更多的是车队规模、测试历程,能够有效度量企业的智慧程度和积累程度在这样的技术甚至于很多企业说收入,真正盈利的自动驾驶还有一定的时间。大家有这样一个思考,反映了投资人、创业企业,越来越理性化,在考虑整个场景自我迭代的速度。

image.png

像物流也是这样,物流场景有很多可以探索的领域,不光是最初说的两个司机节省一个司机的问题,同时自动驾驶辅助的切入,降低油耗,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安全性,降低保费,都会成为变相盈利的切入方式。

第四,全生命周期电池应用场景。其实我们一直在探索新一代电池的发展,电池发展其实像其他行业一样,它是一个迭代性的发展,我们在5-10年之前我在做咨询的时候,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比亚迪,磷酸铁锂领一代风骚,未来5-10年到底哪些企业,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哪些企业,其中比较重要的还是这几点,第一个下游的应用场景应该是怎么样的,不仅是用电池,以及电池如何消化和拆解。第二个核心性能,可持续有一定安全性的能量密度提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三,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如何使电池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现在是整车价值的40%,能不能变成30%、20%,不仅意味着车上能多装电池,也意味着车上产生的功能可以更多的服务于用户。对于高镍、低钴来讲矿产资源是稀缺的,这决定了投入的成本。第五个固态电池,这也是蔚来资本当时考虑综合各方面原因考虑投资容百科技的原因,这家企业最先实现了高镍电池的量产,在其他领域也进行了很多的布局和突破。

image.png

讲到电池实际上有三个场景是不能忽略的,车、电网、端的场景,考虑到电能的补给,很多人用电动车我怎么充电、换电,或者怎么能够行驶更里程,电池容量越大开的越远,但是如果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的话,真正的痛点不在于电池能开多远,而是对用户体验提出了要求。电池很多在推快充,但是在可看到电池发展阶段当中,快充还是对电池有损害的,所以我们要结合着快充和慢充以及换电进行模式探索,进行投资,而且我们也非常高兴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入这个行列,包括力帆、时空等等的企业都在做,但是谁来支付初期的投入资金,电池成本是谁来承担的,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其实也是很多探索的问题。

image.png

还有一个就是车辆回收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我们在谈铅酸电池的时候已经在谈电池回收,大家都说政府要投资,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但是真正的回顾来看赚钱的人并不多,我们并不能一直单纯的依赖国家进行补贴给予电池的发展,我们更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开始前端,比如电池材料研发、电池开发、电池包的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电池回收,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这方面进行前置的探索,如何把一些动力电池今后换做储能,或者利用在楼宇的备用电源等等的利用方面都在进行一些探索,在这个方面它对于电梯本身的理解以及产线可靠性、一致性的探索都是重要的衡量能力。

image.png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的跟郑赟分享一下白皮书内容,谢谢大家。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