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文 |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2018-11-22
要么就专心做头牌,要么就做妈咪,两者其实是不可兼得的。

图虫创意-131653220241125652.jpg

1

跟一位好朋友吃饭。他跟我同年毕业,但却已经是某知名大公司的高管。三杯酒下肚,他开启了吐槽模式:自己带领的部门贡献了公司的大部分收入,团队也是最强的。但是他的直属领导,为了“搞平衡”,把接下来一个极有潜力的项目,分配给了其他部门。
作为朋友,我当然要安慰他啦。我说:作为领导,搞搞平衡也是正常的,否则所有功劳都是你的,要领导干嘛?领导也是要存在感的嘛。所以,能不争的,你就不要争了。
作为创业公司的老板,我觉得还是挺懂“领导”的心态的,所以对自己的分析洋洋得意。没想到朋友却不以为然地说:“当然不行啦!争是一定要争的,即使明知不会分给我也要去争。你想,如果我不去争了,领导要怎么看我?”
朋友的反问,让我颇为吃惊。于是朋友细细解释道:去争项目,其实是一举多得。其一,通过争取的动作,表明了自己上进的态度。其二,给领导行使权力的机会,然后接受领导的决定,表明对领导的尊重、并无造反之心。其三,虽然知道领导在“搞平衡”,但却应该假装自己不知道,显得自己是个单纯、人畜无害、一心干活的好下属。
朋友这一番分析,让我无比惊叹。同时我也深感幸运没有在大公司继续待下去,因为跟朋友一比较,我发现自己混职场的能力跟智障也差不多。
最后,朋友总结:“人在职场,最重要的还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

通常来说,如果我们形容一个人是“演员”,应该不是在夸他,而是在说他虚伪、事故、圆滑。但朋友的经历,似乎也很难让我给他扣上虚伪的帽子。因为他做的,只是看破不说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罢了,并没有什么浮夸的演技。
2017年底,美国副总统彭斯曾经被媒体爆料,说他想要自己搞政变取代特朗普,自己去竞选总统。对,就是前段时间发表中美关系演讲的那个彭斯。
彭斯当时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立刻做了一个举动:在一次讲话中,他面对媒体,对特朗普进行了十几次毫无节制地吹捧。这样的拍马屁作风,在美国是很不受待见的。美国媒体的新闻标题是:《彭斯把吹捧提升到了新高度》。
这样自残式的浮夸表演,使得彭斯精选总统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了。于是,彭斯重新赢得了特朗普的信任。

3

有一次,有位大哥跟我分享了他的人生秘籍。其中一条,他说:“追女孩,屡试不爽的一个技巧就是,相处的前三个月,心里想着你是她爸爸。”
我听完哈哈大笑。

4

上大学期间,我曾经去台湾交换半年。台湾同胞都亲切友好。但让我不能理解的是,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觉得台湾快完蛋了,因为各种政治新闻里都吵成一团。特别是“立法委员”们的辩论,每次感觉都快要打起来了。
后来我问台湾老师,他回答说:这些“立法委员”在公开场合当然要吵架,因为他们要代表别人发声。但是私底下,他们都是温和客气。
我追问道:“如果被知道了他们在私底下不吵,只是吵给别人看看,那选民们会不会觉得他们很假?” 老师答:“不会。因为在公开场合充分地表达,已经尽到责任了,不必在私下里再吵。”
由此可知,台湾选民的心态应该是很成熟了。他们并不要求“立法委员”们时时刻刻地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只是要求他们在合适的时间、场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
有一次,我跟大哥和大嫂一起吃饭。对,还是上文提到的那位传授我人生秘籍的大哥。饭间,我斗胆问大嫂:“大哥平时很爱玩吧,你是怎么管教他的?” 大嫂微微一笑,淡定地回答:“我事情可多了,才没空管他呢。我只要他在我面前的时候乖乖的就好了。”

5

所谓成长,大概就是对自己的角色理解更深了。抑或是有了全新的理解。
刚开始做CEO的一两年,我习惯对公司所有的事情都指手画脚。无论是对设计、美术、程序,还是对市场、人事、财务……看见什么不合心意的事情,都会直接说出来,要求同事改掉。公司小的时候还行,等公司人一多,自己就立刻成了公司成长的瓶颈,甚至是绊脚石了。
有一次在中欧听一个教授上课,他在课堂上发问:你们在自己的公司里,角色是做“头牌”,还是做“妈咪”?刚听到这个问题时,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后来才渐渐明白,要么就专心做头牌,要么就做妈咪,两者其实是不可兼得的。
于是我就开始专心转型做妈咪,帮助其他人变厉害。遇到别人来找我解决问题,我尽量说:“你决定吧”,又或者说:“这事不归我管,你去找某某某”。如果还不行,我就把相关的人叫到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两三年的妈咪工作,今年我终于可以从头牌工作中抽点身出来,有空给你们写点公众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