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被区块链养活了?

2019-03-01
得流量者得天下,这也意味着互联网的创新模式越来越少

图虫创意-427913166690845264.jpg

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作者投稿。

《解忧杂货店》里,三个小偷借着浪矢杂货店的时空信件,向数十年前的一个19岁少女指点了投资门路。

从未来的视角,以板上钉钉的事实给过去的人建议,没有可能会出错。

少女成了富翁。

这是小说情节,但现实中,我们也总是希望能有这么一个未来人告诉我们世界的发展方向。

这件事在20年前成为了现实,一群有志青年对互联网的追求,为无数人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开启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在中国出现,其时间要更早一些。

但值得纪念的一定是1998左右的那几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998年2月,张朝阳正式成立搜狐。同一年,新浪成立、网易推出免费电子邮件服务、腾讯诞生了……

1999年,第二支队五出现,成员有当当、阿里巴巴、携程、51job;

再一年,百度上线。

以一种全新的模式,他们取代或补充了报纸、信件、商店、书籍,到如今,服务覆盖人们工作生活方方面面。

现在往回看,当年互联网给人的感觉很新鲜,但是用它打造的商业模式能否成功,没人可以断言。

所以,这些当年的先驱不少都曾被误认为骗子。能走到今天,莫非真的听到了什么预言?开个玩笑。

如果把这些人的成功看成是预言好的剧本,那是对他们的眼光、努力、坚持以及智慧的否定和侮辱。

可以说,是技术的魅力以及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成就了这些人,成就了这些企业,也为后来者指引了道路。

在此之后,移动互联网让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设备和流量入口使互联网服务模式和人群发生了一次改变。

百团大战爆发,移动互联网取代PC互联网,流量时代到来。

得流量者得天下,这也意味着互联网的创新模式越来越少。为了抢占市场,烧钱模式盛行。

最典型的莫过于共享经济,到现在,共享经济也已经逐一宣告失败。

然后,流量也开始有了枯竭的迹象。

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大佬们都在开始从线上走向线下。近几年,马云、刘强东、张近东等人无不在高调宣扬着“新零售”、“无界零售”、“智慧零售”,说是帮助实体经济数字化,实际上,不过是互联网流量增长乏力,向下寻找生机而已。

人们说这是线上零售的极限,其实不太准确,这是互联网的极限。

除了往线下和国外扩张,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拥抱各种新科技。一个是想把旧市场渗透到极致,一个是想开出一片新天地,这是两条求生的方向。

也可以说,前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后者是为了防范被颠覆。

颠覆者

好比当年,互联网一出现就把传统经济给革命了,而今,互联网经济也在变得传统,在等待

现在的选择比当年更多,无论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还是区块链或者其它的什么,科技已经变得更加丰富。

AI、IOT、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或以互联网为基础,或可以与互联网结合,所以它们只能为互联网增添色彩,无法颠覆互联网,唯独区块链显得格格不入。

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中心化的,另一个则是绝对中心化下的去中心化。

互联网一开始也具有很大的开放、自由、平等的特性,谁都可以在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内容、生产信息。但随着商业化的加重,互联网逐渐变得中心化,互联网产生的价值也归互联网企业所有,而提供信息的用户则与此无关。

在区块链机制下,人们可以因为自己创作的内容获得奖励,也可以为自己的数据被使用而得到回报。激励会让人们更加积极去创新、创造,这或许会引发一场生产关系的革新。

由于没有中心化的管制,区块链也更加开放、自由和平等。

互联网和区块链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效率。

中心化平台虽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信任保障,但是流程多了,时间和成本也增加了,这样的效率不再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

像新零售等很多零售商们都开始在强调“源头直采”,为的就是去中介,但实际上,他们也是中介,完全去中介的话应该把他们也去掉,只是如此又会导致彼此间的不信任。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和点到点技术可以在安全性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提升资产交易和流转的综合效率。

两者的第三个区别为隐私性。

互联网高度发展后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隐私,用户为了获取更多便利的服务,必须提供自己的隐私信息,而企业对用户信息的不加限制地使用又在不断侵害着用户的权利和利益。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用户始终处在被动的局面。

诚然,让企业获取隐私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它的智能推荐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我们对互联网和AI等技术一个比较高的畅想,是一种被“安排”的人生,但那也不见得有多令人开心。

区块链可以保护隐私,但这也是它难以被认可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隐私。

选择区块链与否,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更开放、透明,还是开放的同时能保留私人空间、公私分明?

成事不足

区块链可以让资源重新配置,可以重构生产关系,更开放,却又更尊重人的隐私,就像又一次工业革命一样。

以至于艺术家、学者,乃至于科学家都为了它而着迷。

但不得不说,这需要一个非常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

事实上,在中本聪设计出比特币后,就把它放养了,至今人们只知道这东西有很多优势,但究竟该如何运用它改造现有的秩序,没人知道。

Pow虽然公平,但是速度太慢,POS、DPOS则过于中心化,压根就不公平。

当前多数的区块链应用只是借鉴了区块链的部分技术,至始至终都是中心化的产物。

所以连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参与进来了,这不是一场颠覆,而是一场招安——当然了,没有人愿意革自己的命。

而另一方面,因为近几年发生了大量区块链伪概念的圈钱事件,使得人们闻币变色,普遍形成了一种只要技术,不要激励的观念。

更多时候,区块链与骗子划等号。这画面似曾相识,就像20年前的互联网处境一样。

也似当年,有人来了又走,有人只为圈钱,也有人固执尝试。

最近李国庆离开当当,以区块链再次创业。

李国庆离开之际,仍不忘记控诉企业对资本和创始人的过分依赖,选择区块链再次创业也正因为看中了它不存在这两个痛点。

当年互联网先驱中的一人离开互联网,转身投入区块链。是一个时代的落后者的退出,还是一又个大时代的开始?

最后,多少人被区块链养活了?

本文首发韭菜财经,公众号ID:jiucai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