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高薪养残”,初创期怎么用大公司出来的人?

2019-05-08
大公司出来的人不是应该更牛么?为什么搞创业反而不行了?

摄图网_400060733_banner.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作者投稿,文老王创业日记,第258篇。

5年前的今天,2014年4月30日,是我在360投资部任职的Last Day,现在回头看看,时间还真挺快的,一晃就是1826天过去了。创业这个大坑,我在里面也蹲了超过三个18个月,看样子再有三年时间就能从这个坑里冒出头来了吧。

其实很庆幸当时果断的离开了360,我走的时候,是360在纽交所上的市值最高点,基本上我就是在离开的时候把股票都卖掉了,所以全是在高位兑现的。我在2013年就判断360要走下坡路,所以也没留恋什么,虽然确实有在事业上的不甘心,但出来就是出来了,也不再想那些有的没的。

此外,我还有一个很早就形成的个人观点,那就是人如果在大公司时间太久了,就一定会变得失去锐气,那是我不想要的。

创业的前几年我也经历了一次硬着陆,从百亿美金级上市公司的一个相对不算低的位置一下子摔到地上,直接砸了个大坑,还好没把自己摔死,算运气好的。回头一看,几乎所有从大公司出来创业的人,第一次创业都死得挺惨。

大公司出来的人首次创业的成功概率确实不高,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投资给这些人的投入产出比甚至还要更低于背景相对弱一些的所谓草根创业者,这都是花钱买来的教训,我前些年自己也投过那种很牛背景的创始人,项目最终B轮死,也很可惜了。

大公司出来的人不是应该更牛么?为什么搞创业反而不行了?

后来我找到了原因,就是我最近几年在创业圈一直在提的一个说法——高薪养残,这是专门针对大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讲,甚至在BAT这些头部公司来说,可能已经是普遍现象了——那些从大平台走下来的所谓牛人,往往内心中带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这心态本身就已经是创业的大敌了,职场惯性也让他们很难快速落地,所以在初创阶段还是会比较相信自己过往的经验、资源、人脉等等外部条件,对于创业本身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并且,在大平台所面对的事情大多数都是有计划的,而在自己独立创业的时候,他们发现几乎所有面对的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都是高度不确定的。

按照上面制定的计划去执行,这些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要自己给自己创立的组织制定计划,再根据执行中的结果不断调整目标,他们都得抓瞎!这时候可能才第一次发现,自己被强大的平台化组织给养残废了!

被养残的,也不止是那些自己创业的,更多的是那种只想出来参与创业的大公司人,其实也都是残废的。

从下面这段简短的对话,你们能看出什么来么。

sucai.jpg

我们这种创业公司,发工资从来不可能按一年15个月来算的,大公司可以,他们想发18个月都行,因为有钱就可以任性,年终奖嘛!可是你一个初创公司怎么发年终奖?其实我们之前也发过一次,后来就觉得不对——老子又没赚钱,发什么奖,那不都是投资人的钱么!

上面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在大公司工作了多年的已经过了30岁的年轻人,他从实习开始就进了上市公司,到现在工作快十年了。因为毕业后就只有这么一份工作履历,他也觉得有点慌,感觉自己成长不够快,所以去年就找到我,说是想来跟我学习如何创业,最初我还以为他做好了心理建设,但是一问到薪资这里,他就犹豫了。

很显然,上市公司给他的薪水挺高的,虽然他自己不觉得,甚至他还认为是给低了,但说实话,以他的能力放到创业公司里,也可能发挥不出什么来,毕竟是做了很多年的螺丝钉,跟我们那些在初创公司成长的90后小朋友来比,或许多了一些所谓大平台的见识,但实际上做事的综合能力未必会强多少。

大公司为什么会愿意花高价养一群螺丝钉呢?

可以这么理解,所有大公司都是已经被打造得相对完善的庞大机器,这种情况下,机器即使靠惯性也能运转,对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机器自身是否有用当然不是局部螺丝钉说了算,但如果某个螺丝钉出现不稳定情况,就会导致机器整体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局部效率下降,那怎么办呢?当然是用最好的螺丝钉——所有零件都尽量用最好的,以保证系统可以正常运转——稳定,这才是第一要务!

那些初创公司呢?基本上都还是在造机器的过程中,甚至在初创期连一张图纸都还没有,这时候,有能用的最基础的材料就可以,哪怕是废铜烂铁,也都直接放进熔炉去再造,反正还不知道机器最终长什么样,具体的零件也就不敢说追求什么稳定性了,能用就行,不能用的零件也要尽可能改成能用的!所以这时候你会发现任何一颗螺丝钉在这里都不是当螺丝钉来用的,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有可能把螺丝钉拉长了当支架甚至挑大梁。你说稳定性?稳定对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奢侈的,而可用性、可塑性才是第一位的。

从大公司出来进入到初创型组织,很显然,职场切换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这是很多人在计算得失的时候会做出的很自然的一个比较。我一直都觉得,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对自我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风险投资的特性就是风险越高,回报预期越高。

创业公司是高风险的职业选择,但同时也可能是年轻人可以最终拿到指数型高回报的一次成功的投资,而在大公司的回报预期基本是线性的,虽然职业生涯上的风险也小很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参与到创业公司,但是我觉得每一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认知,对于两种选择的发展模型上的差异要有非常清晰的了解。

很遗憾,这个认知,很少人有。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温水煮青蛙”是怎么回事,但人们总是不承认自己可能就是那只青蛙。

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们,建议你在招一个从大公司出来的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所谓牛人之前,先帮对方完成一次软着陆——降薪至少一半,甚至更低,也不要给对方什么太高的职位,我的原则就是降一格录用,无论原来是什么级别,到了创业公司,都得先落地,在初创团队中就是要先扎根到一线去,至少半年时间,磨合得好一点了,再提上来就是。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