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哪一个是投资者的最爱?

2019-05-25
高通全球副总裁、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红点创投中国基金创始及主管合伙人袁文达担任对话嘉宾,共同就“投资的哲学思考: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哪一个是投资者的最爱”这一主题进行了专场讨论。

2134325147.jpg

5月22-23日,由创业邦主办的2019创新中国春季峰会暨企业创新峰会在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召开。

闭幕式环节,高通全球副总裁、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红点创投中国基金创始及主管合伙人袁文达担任对话嘉宾,共同就“投资的哲学思考: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哪一个是投资者的最爱”这一主题进行了专场讨论,君杰资本创始合伙人高庆一担任主持人。

犀利观点如下:

1.技术企业也不要局限于技术创新,如果你能够让产业链重塑,能够在打造的产业链里创造独特的价值,能够让利润向你聚集,这也非常好。

2、技术创新需要有场景才能落地,模式创新需要有技术作为支撑才能走得更远。

3.一个今天还不是那么大,但是有大变革将要发生的领域会是初创公司比较好的机会。

4.快速变化的存量市场永远有机会,对To C是这样,对To B也一样。

以下为演讲实录:

高庆一:今天我看到题目叫做“投资哲学思考”,话题叫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哪一个是投资者的最爱?特别有意思。这个题目可能是伪题目,今年进入到5G时代,是5G商用的第一年,5G跟人工智能时代的结合之前叫消费互联网,现在叫工业互联网。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随着3G出现了BAT;在4G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TMD;现在进入到了工业互联网,今天第一个话题,工业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哪一个可能会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产生新的现象级应用。

杨磊:我觉得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都需要,我们总结能挣钱的有两点:(1)黏性;(2)壁垒。

很多互联网企业比较好的是能够产生非常强的黏性,因为网络效应的原因,把流量吸到了这里,每天都在这里,这还是相对非常稳定而且也很好的方向。

科技壁垒大家都比较理解,除了科技壁垒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壁垒,像数据壁垒、关系壁垒。在未来我希望大家不要局限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上,而是更多能够融合地思考一个问题,最终你要解决的商业场景、问题需要什么?如果需要在商业模式上有创新,那你就应该在商业模式上有突破,即使是技术企业也不要局限于技术创新,如果你能够让产业链重塑,能够在打造的产业链里创造独特的价值,能够让利润向你聚集,这也非常好。我的观点是不管黑猫白猫,能挣钱就是好猫。

高庆一:谢谢杨总。想有请袁文达总和沈劲总聊聊在新的工业互联网时代更看重这两种创新的哪一种?

袁文达:非常同意杨总说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需要有场景才能落地,模式创新需要有技术作为支撑才能走得更远,从我们来看,任何一个创业项目都要看市场和核心竞争力,通常需要同时来看才能成功。

沈劲:他们两个都说“既要……又要……”,我就选一个吧,还是要技术创新,我们还是关心门槛的问题,在新的创业时代我自己觉得还是要通过科技建立一定的壁垒。

高庆一:追问一句,高通是做芯片出家的,北极光在国产芯片上也做了很深的布局。现在中美贸易战,高通和北极光对芯片投资未来的技术创新领域里的方法论是什么?怎么布局?

沈劲:我们的创投团队思路还是和高通整体公司思路有一定的关联,总体思路是认为今后的智能互联时代两个驱动的因素:(1)5G;(2)AI。根据大的方向会考虑在硬件、芯片方面的投资。这一点我们跟北极光不完完全全一样,但很多想法还是非常共通的,也非常盼望有一些更多的合作投资机会,我们也已经做了2、3个非常不错的企业。

杨磊:我们在半导体领域布局有两个关键词:(1)低端陷阱;(2)场景边缘计算。

(1)低端陷阱。中国3000亿进口不是低端产品,几乎所有低端产品今天已经能够做了。但如果我们去看整个市场需求与供给其实是有巨大的gap。真正机会在我看来不在低端,任何一个公司跟我讲你做的是低端,我觉得中国已经过了那个时代了,你应该做至少中端、高端的产品。

(2)场景分散,过去是PC、移动、计算中心,但现在场景分化非常厉害。有车里面的场景,家庭里的Ip cream场景、8K视频场景变化等。我们思考的是在不同的场景上计算构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往往一个今天还不是那么大,但是有大变革将要发生的领域会是初创公司比较好的机会。但半导体有半导体的特点,其实这些公司很难投300万500万人民币就能够看到任何结果,所以风险还是非常大的。

袁文达:我应该是为数不多自己做过芯片的,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做486的设计,又做了586的设计,基金从2003年进入中国就开始投和芯片相关的领域,做过芯片的设计,投过芯片设备的制造。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2005年到2006年我们看了很多公司,但都没投,最大的问题因为都是低端的陷阱,很多公司都是一招鲜,我们看了很多多媒体芯片、NB3芯片等,很难成为planforst。

最近两三年我们在非常积极地关注芯片行业,最近投了一家他们希望能够成为中国的英伟达。他们瞄准非常高端的云端AI芯片,真正能够做深度学习,核心技术方面中国肯定应该有自己的企业来承担,所以我们在积极地看这一块领域。

高庆一:回到刚才杨总所提到的,5G的低时延能够带来的自动驾驶、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场景的迭代,还是说可以在4G、日常生活里的消费品也可以因为芯片的发展而迭代?实际上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应该是相辅相成发展的。

下一个问题想请问三位,哪些逻辑的商业模式更能打动你?商业模式的出发点有哪些角度和逻辑。

沈劲:我自己偏好还是先有问题找几个方案的逻辑来看商业模式。在中国企业非常擅长使用各种商业模式的叠加,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商业模式,尤其在To C端几个商业模式混合在使用,这也是中国创新创业和国外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说4、5个合在一起用,或者早期的时候用这两种,晚期的时候再换换方式。

我觉得这些都还是很正面的,有一定的灵活性,中国消费者也比较认同。在国外的话可能有一些文化因素,大家觉得你不够专。刚才讲到了5G在To C方面,可能商业模式创新在To C方面是比较重要的,我也期待在To C方面有好的应用、好的场景、好的模式出现。

袁文达:如果有新的创新在用户体验、用户效率方面有显著的提升,应该抓住机会去投的,包括AI、包括5G。举个简单的例子,社交媒体和内容的分发,从早期的社交网络微博、微信,最近在这个领域中看到了很大的趋势变化,真正用AI大数据能够让信息传递方式完全改变。

在微博里信息的传递是根据你跟其他好友的联系关系或者你follow哪个大V来传递的。讲一个最新的突破,头条和趣头条两家公司都是用大数据的方式更好地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偏好,完全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从原来好友跟好友之间的传递信息改变成了用AI技术、大数据技术。我们觉得这是需要关注,需要积极参与投资的。

高庆一:实际上在复杂领域信息如何传递到你这儿,任何商业模式创新的背后都有技术创新作为核心推动的。杨磊总您怎么看呢?

杨磊:刚才两位讲的时候我也在想,在5G和AI出现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底层的创新,很多是传感器、半导体、以及非常系统级的软件。咱们先把这个抛开,有一类机会可能可以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变某一个场景下大家的工作方式。我比较看好的不是工具、解决单点的问题,而是能够把场景从头到尾整理思考,包括AI、IoT、大数据。

另外我喜欢没有被大家讨论的特别多的机会,现在资金比较多,大家都在找机会,尤其模式创新资金涌到一个领域还是风险比较大的,希望能够稍微早一点看到一个没有被其他人关注的场景,场景可能由于技术的原因会发生一些大的变革,所以也可能是暗处的机会。

高庆一:回想一下以前发展的历程,互联网时代叫做“注意力经济”,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新的商业模式;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数据为王”。有人说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是“设备为王”。

之前因为数据为王、流量为王都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那么随着5G、IoT、人工智能的结合会不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里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呢?

杨磊:宏观上在5G、AI、物联网出现后计算构架在发生变化,高通也一直在讲边缘,今天的云计算是大细胞,大细胞现在分裂出好多小细胞,小细胞会分裂出更多的小细胞,到中间会有很多小点。

今天的机会存在于从云分裂出的边缘和端的机会,云里的争斗基本定了,当然边缘也不一定是新的玩家,也有可能是云的玩家,也有可能围绕着行业、场景会出现边缘和端的结合。图像化是在边缘和端给初创企业施展拳脚的领域。

沈劲:因为我们讲的边缘云比较多,我们也在努力地找这方面的项目,还没找到一个特别刚性的使用场景,都比较软,要不可以用云解决,要不可以用终端解决。

还是要大胆创新,比如曾经看到过有一些企业想尝试,但有可能资本没有给它持续的动力注入尝试。内容发生在以小区为单位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运转,也有人提出要用每一个手机算一些工作汇集起来,这样探索型的还应该更大胆一点。

高庆一:给创业团队指明一条路,应该往哪走。

袁文达:随着IoT、物联网的发展,连网的数量和产生的数据肯定是大大低速化,所以我们比较关注安全,在安全方面也进行了投资。

高庆一:所有的技术发展从发起到成熟期到爆发期都有衰落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时候更多是长线投资,有请三位介绍一下是否会选择投资先进技术?项目上应如何布局?对于需要很长时间等待的项目,不论是团队成熟还是技术成熟到变现都应该有过程,这样的项目从投资的角度如何布局?

杨磊:我们投早期投的比较多,我有一句话是“早投早超生,晚投没钞生”。很多企业投的时间蛮长的,最近有3家公司报科创板,其中有1家已经投了十一年了,很多To B的企业确实需要时间,你别指望这家公司每年涨50%~60%,每年涨30%,这么多年一直这样。我也遇见不到在未来的五年里有没有特别明显的竞争对手不让它涨30%,所以从投资回报来说还是挺好的,就是你等待的时间需要长一点。很多技术类投资都有这个特性,不会像互联网投资一下子起得那么快。但是快进快出,慢进慢出,如果你进入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的话,其实你的收入和利润能够保证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争取做时间的朋友吧。

高庆一:比如说有一个技术5到10年以后成熟了,基金5+2再+2?

杨磊:不一定是技术5年成熟,而是公司投资,我们投的有时候非常早,可能从创业公司到上市需要八年的时间,有些时候有些波折就十年了。希望中国基金也越来越长,现在是8+2了,希望未来也越来越长。

袁文达:原来我们也是硅谷来中国的,美元基金都是长线的,十年甚至十年以后还可以延期,表明机构投资还是希望我们做长线投资的。我们统计过大概在中国投的将近100家公司里80%作为公司第一个机构投资人、创始投资人的身份投进去的。投的项目都很早,有时候所投的创业者接触他们的时候还没开始创业,他们只是在大公司、大平台里做各自的事情,但通过跟他们了解、接触,真正能够发现有新的创业机会。

比如说国内的开源领域是非常新鲜的领域,我们在国内的开源领域里已经投了三家发展非常好的企业,三个团队的创始人,全部是三个全球顶级的开源项目的贡献者。他们看到这里面有很好的机会,所以他们才出来做商业化的开源项目,这就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沈劲:长线考虑总体思路是没错的,但是在具体的赛道还是有不同的考虑。比如说对于AR、VR、MR看好,有一阵子特别火爆的时候大家认为五年内大范围应用的时代就会到来,但现在看来至少要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近两年出现了投资人不愿意碰的情况,这个情况对于我们这些持续看好该行业的投资人来说还是挺利好的消息,甚至很多企业现在都愿意把估值降低来寻找我们的投资。

高庆一:今天时间非常有限,最后一个问题想请三位每人用一句话来点评一下,今年出现了一堆像拼多多、趣头条这样商业模式非常有意思的形态,三位怎么看?

沈劲:我不太了解。

袁文达:我们是趣头条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趣头条和拼多多都是差不多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从创立到上市,发展不错,并且趋势非常敏锐地把握住了所谓下沉市场,新兴的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新消费人群在快速积极地拥抱互联网服务,也看到了下面巨大的商业机会。

比如说中国现在电商市场9万亿人民币,大部分是在一二三线城市。但可能预计到2025年总共市场是22万亿,当中增量大部分就是从新兴下沉市场中来的。

我是上海人,上海从2000年开始一直在看国内创业热门城市,创业项目北京占大部分,因为北京有很多院校,第一批创业型公司都在北京,包括像联想、新浪都不断地带动新创业公司出现。最近两三年在上海有很多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有很多To C的,也有To B的,很多海归会选择来上海安家开始创业,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在上海创业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好。

杨磊:我自己在上海长三角投了蛮多的企业,从技术角度看还是有很多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对拼多多、趣头条不太熟悉。但是有一个特点是快速变化的存量市场永远有机会,对To C是这样,对To B也一样。

高庆一:刚才三位顶级投资人都在说技术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来讲是“雪中送炭”,商业模式创新对技术创新是“锦上添花”,两者相辅相成,一路走过来不分你我。感谢三位,感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