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明、心智、制楔:我们在CES的服务机器人大秀上看到了什么?

2019-06-15
我们看到了沉浸式的服务机器人大秀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文脑极体。

在今年的CES Asia上,除去集中展示的5G、AI等新技术,满场跑的服务机器人照例是一大亮点。猎豹移动、思岚科技、科大讯飞、擎朗智能等厂商都进行了相关展示,其中还有厂商将自己的展区打造成了“机器人未来小镇”,从引导参观的“镇长”到“图书馆馆长”,再到卖饮料的“商贩”甚至“咖啡师”,都由机器人组成,可以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服务机器人大秀。

眼明、心智、制楔:我们在CES的服务机器人大秀上看到了什么?


今年服务机器人的格外火热,和AI、5G这些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社科院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9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随着5G网络的广泛铺设,智能终端的数量将会不断攀升,其中智能服务机器人将步入12%的家庭。

眼明、心智、制楔:我们在CES的服务机器人大秀上看到了什么?


5G网络的应用,意味着随着网速的提高,很多AIot产品都能够成为现实。我们身处的世界,大到公路小到台灯,都能够开启智能化时代。如此以来,服务机器人和其他智能终端可以进行高效协作。综合AI带来的感知、决策能力提升,机器人的服务能力也会再次进阶。

其实对于关注科技界技术发展的人来说,服务机器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今在酒店、银行、展览会场中,我们也能常常看到他们身影。

当然我们知道,服务机器人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的市场上出现的服务机器人落地案例还偏于基础。通过今年CES Asia上服务机器人厂商的集体亮相,可以看到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了多远。

眼明、心智、制楔:服务机器人正在演化

想要弄清楚行进的进度,首先要看到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不得不承认的是,服务机器人曾经一度是概念性大于应用性的。像曾经发生的“小胖机器人伤人事件”、“扫地机器人自杀事件”,在调侃背后,其实体现的是服务机器人技术曾经的不够成熟。

至于这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CES Asia参展厂商所展示的案例来找到服务机器人领域的三个产品趋势——眼明、心智、制楔。

所谓眼明,既是服务机器人定位导航的升级趋势。

在过去,服务机器人在路径规划方面应用的往往是环境地图模型匹配定位、地图匹配等技术。这些技术通常适用于结构简单的环境,但随着服务机器人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广泛,这些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眼明、心智、制楔:我们在CES的服务机器人大秀上看到了什么?


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服务机器人中加入更多感知能力。例如今年CES Asia上思岚科技就展示了激光雷达+SLAM算法的定位导航技术,通过激光雷达测距让机器人更清晰的理解周围环境,增强复杂场景的适应性。

心智,则是服务机器人的算法升级趋势。

我们能够发现,此前服务机器人与人的交互模式还常常停留于触摸屏等较为机械的方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已经引入了语音和视觉交互。这种算法技术的升级不仅仅可以让人机交互的方式更加自然,也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

像这次担任未来小镇镇长的猎户星空AI智能服务机器人豹小秘,就拥有能听会说的全链条语音技术。除了让交互更加方便自然以外,机器人相比人类服务者,可以更精准地记住人类说过的话,甚至去捕捉语气和表情中的情绪,进而优化服务质量。麦克风阵列的设计和降噪算法使得豹小秘即使在室外大分贝场景下,也能保证语音识别效果,顺畅地进行语音问询和交互。

制楔,是服务机器人目前愈发明显的场景定制化趋势。

服务机器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从产品属性来说,它有极强的适用性。酒店、商场、家庭、会场……几乎一切人类存在的地方都是服务机器人的舞台。正因如此,似乎只有“通用型”人工智能出现才能满足。但实际的方案,显然是对场景进行深度定制,让机器人像楔子一样契合到场景之中释放价值。

这次未来小镇中猎豹移动联合万方软件打造的“智慧图书馆”解决方案和创新助手机器人“小创”就是如此,综合图书馆中的一些特殊需求,例如查找书籍、引导讲解等,提供了一系列定制化功能。让服务型机器人真正能够在场景中发挥切实的作用,而不是在不同的地方卖一样的萌。

下一幕到来:服务机器人产业新趋

从“眼明、心智、制楔”的产品趋势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服务型机器人正在落地的轨道上极速飞奔,而在这一过程中,服务场景被无限细分、逐一占领。

我们可以推测出服务机器人产业即将显现的趋势。

第一,市场逻辑更加清晰。

当应用级服务机器人开始发挥价值时,服务型机器人的市场逻辑也会越来越清晰。那些为服务型机器人的底层技术,例如定位技术等的企业,在此前一度获得了资方的高度关注。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企业的变现模式是很单一的,只能作为技术供应商靠售卖技术获利。

当服务型机器人产品会逐渐回归自己技术类企业的本质,让技术被整合到产品之中,资方就会发现,真正拥有商业撬动力的还是直面市场的产品本身。于是这些技术企业的估值也很可能出现回调的情况。

眼明、心智、制楔:我们在CES的服务机器人大秀上看到了什么?


第二,应用价值将被不断强调。

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型机器人找到属于自身的细分产业开始发光发热,服务型机器人的应用性会被逐渐发掘。就像这次CES Asia上,除了猎豹移动的豹咖啡、豹小秘以外,我们还能看到像擎朗智能和海底捞合作的传菜机器人等极为落地的案例。

真实应用场景的历练开始出现,概念式的机器人产品和企业会极速的失去生存空间。这边CES Asia上服务机器人开启大秀,可另一边也是冰火两重天——去年年底,曾经备受瞩目的机器人创业企业Mayfield Robotics因产品无法交付、资金链断裂宣布倒闭,还有很多和它命运相同的企业,都因为落地难的问题退出市场。但这也会让服务机器人的整体产业更加稳定,避免出现追逐概念而过热的现象。

可以确定的是,冷静、稳定、重应用是服务机器人产业越来越鲜明的趋势。

门槛乍现:服务机器人产业洗牌会在何时到来?

随之而来的,是服务机器人领域准入门槛的清晰化。

当服务机器人还偏于概念化时,整个产业自然会偏于混乱,资方在看到实际落地案例之前,也很难对企业的价值做出判断,所以才会出现企业稂莠不齐、资方投下整个赛道这类情况。

但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出现变化。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的准入标准也会越来越明晰。

像是对厂商的产品化能力要求大大提升。厂商需要意识到自己提供的是直面个人用户的服务型产品,从外观设计到交互设计,都与机器人厂商惯有的B端思维不同。缺乏产品化能力,很可能让服务机器人无法将技术能力转化为用户服务。

就像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之所以猎豹移动能够推出大量落地案例,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猎豹移动此前在互联网软件时代累积下的产品化能力。豹小秘已经在博物馆、政务大厅、图书馆、酒店、银行、法院律所、派出所、医疗场所、学校、Shopping Mall、连锁超市等20余个场景落地应用,身影遍布广东省博物馆、北京八达岭长城、南京明孝陵、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北京石景山政务服务中心、朝阳大悦城等全国多个场景,累计服务人次接近300万,平均每日语音交互接待频次高达30万次。随着技术能力不断发展,应用技术的成本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时相比单纯出售技术API的企业,能够将技术加工成产品,才能更好的在市场中获得生存空间。

另外一点是,在这种状态下,具备市场和技术双重能力的企业会更具优势。服务型机器人并非普通的消费级硬件,有着更换周期长、生态关联紧密等特征。除了通过技术打造产品之外,能够快速将产品推入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难估计,最近在CES Asia上看到的厂商们,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推动服务型机器人外围的应用、生态、OS等技术发展,稳固自己的市场优势。

眼明、心智、制楔:我们在CES的服务机器人大秀上看到了什么?


最后,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先发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先发优势带来的不仅是品牌口碑,还有服务模式的掌握。很多细分应用领域是有共通性的,例如无人健身房和图书馆、酒店引导和会场引导等。率先进入种种细分领域,意味着拥有可以微调复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场景定制效率。

就像猎豹移动的豹小秘,在商场、会场、银行、便利店等不同场景中都可以通过数据训练和功能调整,再适应不同的需求。擎朗智能为海底捞定制的花生系列机器人,就是在“通用版”传菜机器人上加以调整改动而完成的。厂商趟入的陌生领域越多,也就意味着拥有越多现成的案例可供大批量复制使用。这种前期投入性价比极高,会在后续带来很多收益。

从服务机器人的产品趋势到产业趋势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Gartner曲线”的痕迹。经历过了盲目追捧的过热时期,走到过度期望的峰值,最终会随着技术的陆续落地而消除泡沫,更加稳定地向上攀爬。

在CES Asia的服务机器人大秀上,我们不仅仅看到了未来生活的模样,更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服务机器人正在技术周期曲线上平稳运行,终有一天会与我们的生活相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