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视遇上外交

2019-06-27
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也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途径,在我国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影视剧作品在题材方面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image.png

编者按:本文转自新剧观察,作者卡箩,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1958年,我国首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自此,我国影视剧产业开启了60年的飞速发展。

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也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途径,在我国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影视剧作品在题材方面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建国七十周年:与时俱进的外交策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不同社会背景、历史任务、发展目标、综合国力、世界格局的情况下,我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1、“一边倒”阶段。该阶段于1949年起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结束。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此时正处于百业待兴的历史时期,此时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关系紧密,受到美国敌视。

苏联电影《伟大的转折》

2、“两个拳头打人”阶段。该阶段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即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机”到中美建交前。该阶段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美国也依然敌视中国,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和国家签订了一些的军事同盟和约。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多边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转变为反对美苏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威胁,将外交拓展放在“两个中间地带”上,即 “第一个中间地带”亚非拉,和 “第二个中间地带”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中国的外交的目的是发展同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外交关系。

日本电影《人间的条件》反映

日本在中国东北(满洲)殖民

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反对日本军国主义

3、“一大片、一条线”阶段。该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在1969年苏联入侵我国领土珍宝岛后,中苏关系跌至谷底。而美国也看到了社会主义阵营中两个大国的不和,在越战失利和苏联实力大幅攀升的全球形势下,中美关系出现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也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改变单纯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的思路,而是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中美、中日关系进入蜜月期。

电影《周恩来》

4、大调整阶段。该阶段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直至80年代末结束。美苏关系缓和,全球化趋势显现,我国也明确了以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最高行为准则,坚持独立外交方针。这一阶段,中美关系进一步深化,中苏关系也恢复正常,我国也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T省的84、85年》

5、深化阶段。该阶段从1990年至中共十八大。这一阶段苏联解体,我国也因一些事件受到西方国家制裁。对此,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等方针。这一阶段我国持续加大改革开放步伐、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恢复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银行等。

邓小平会见金庸

6、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阶段。中国十八大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将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作为外交的首要任务之余,开始承担积极有为的大国责任,开展大国外交,构建与我国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大国外交格局,开展积极有所作为的强外交。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是大国外交的重要实现形式。

不同的外交政策、多边关系下,我国的影视剧题材和主题也都在随之变化。

中苏友好:苏联电影独占鳌头,十七年电影深受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电影生产能力的限制,以及中国与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亲缘性关系,大量翻译苏联电影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主要策略。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配音了第一部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第二年,该数量激增到60部。直至1964年,我国共翻译了421部苏联电影,占次期间我国电影进口数的49%。而1949年、1952年、1953年我国的国产片数量仅为10部、8部、10部,苏联译制片无论是从进口片比重还是从与我国国产片的数量对比来看,都是当时我国电影市场的绝对主力。

北影厂配音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这一时期,我国对于美国影片是持坚决反对态度。在1949年以前,好莱坞电影占据了中国市场75%以上的份额,但是建国初期,面对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控制和冲击,以及在美苏争霸、朝鲜问题上的对立关系,我国开始对美国电影进行驱逐。从采取逐步限制其放映天数的办法到直接取缔监督销毁美国影片库存等方法均有使用。在此期间,也产出了很多抗美类型的国产电影,比如《斩断魔爪》(1954年)、《上甘岭》(1956年)、《烽火列车》(1960年)、《英雄坦克手》(1952年)、《英雄儿女》(1964年)等。

电影《上甘岭》

从1949年到1966年的中国电影十七年也受到新中国成立早期大量引入和政策扶持的苏联电影的影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夏伯阳》、《伟大的公民》、《革命摇篮维堡区》、《真正的人》、《乡村女教师》、《卓娅》、《玛申卡》、《牛虻》、《政府委员》、《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等等苏联影片都对我国 “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多是围绕新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与建设。如《白毛女》、《赵一曼》、《南征北战》、《董存瑞》、《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姐姐妹妹站起来》、《平原游击队》、《红色娘子军》、《上甘岭》、《铁道游击队》、《五朵金花》、《刘三姐》、《洪湖赤卫队》、《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等。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

而刚刚于1958年开始起步的中国电视剧,在这一时期也皆是以正面典型人物作为主体,包括1961年的《桃园女儿嫁窝谷》、1962年的《绿林行》、1966年的《焦裕禄》等,基本没有娱乐性,主要是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途径。

中日蜜月期:电影领域的全面合作

1972年中日建交;1976年12月小泽征尔被中国政府邀请来华;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约,10月下旬邓小平受福田赳夫首相邀请访问日本。至此开启了19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中日蜜月期。

中日蜜月期除了开展了大量的工业、科技、经济的交流之外,文化交流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块。《追捕》、《望乡》、《生死恋》、《远山的呼唤》《人证》、《砂器》、《寅次郎的故事》、《华丽家族》等日本影片进入中国,山口百惠也成为一代女神。《聪明的一休》、《花仙子》、《变形金刚》、《七龙珠》等动画片也是时代经典。在纸媒上,中日的友好合作也大量体现,无论是在在权威杂志《世界电影》,还是畅销杂志《大众电影》都可以看到关于日影和中日演员情谊的报道。

中日演员友谊

在这种背景下,中日影视合作持续深化,展开了包括合拍、技术交流、投资、外景合作、主创参演、影视音乐等领域的全面合作。1982年,中日两国共同编剧、共同导演、联合出演、联合摄制了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这是首部中日两国合拍片,在此之后中日两个还合作拍摄了《敦煌》等影视作品。但中日两国在影视作品取景方面的合作早在1980年就已开始。1980年,歌颂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中华文化的日本影片《天平之甍》在扬州、苏州、桂林和海南等地实景拍摄;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秋瑾》剧组赴日拍摄留学场景;1986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孙中山》剧组也曾在日本取景。之后在90年代以后,中日合作进一步拓展到了技术层面。张艺谋的《菊豆》中的演职人员由中方担任,摄影、照明器材由日方提供,洗印、剪辑、音乐合成等后期制作则都在日本完成。除此之外,中日两国影片中导演、演员方面的互相参与、出演影片则更为常见。

中日合拍电影《敦煌》

直至现在,中日两国在电影、动漫、文学作品方面的交流依然频繁。2018年5月9日,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的票房市场的中日签署《日本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摄制电影的协议》,中日合拍电影再次进入蜜月期。日本文化厅更是为了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于2019年2月举办了 “中国日本电影展”,该展览分为“陈凯歌特集”、“在中国热映的日本电影”、“中日联合大制作电影”、“打动众多日本人,以美丽乡村风景为舞台的中国电影”四个单元。

在电视剧层面,中日的合作更多的是在演职人员的参与层面。在题材方面,中日蜜月期抗日题材剧会有所减少,并且在塑造日本人形象时更多的会表现出其人性的一面。

中美:从买断到分账的不断尝试

中美1979年建交,同年两国还签订了《中美文化交流协定》。最初,中美的电影交流是以技术交流为突破口,双方互派考察团。之后,美方提出可以由美国出资,在北京上海建立现代化的影院,由中方挑选影片,买断放映并进行票房分账,但最终双方妥协为仅采取买断放映、不进行票房分账的方法进行好莱坞电影引入,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大量好莱坞电影译制片,但这些电影多是国内通过低价购买或者接受赠予的方式引进的西方已过档期的电影。

为了促进中美文化交流,1981年的5月和1985年4月我国分别举办了两次“美国电影周”。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西安、长春、成都、上海、广州这几座城市放映了故事片《雨中曲》、《原野奇侠》、《猜猜,谁来赴晚宴》、《黑驹》、《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矿工的女儿》、《转折点》、《星球大战》和大型动画片《白雪公主》。

《星球大战》70年代引进大陆

这种买断放映的模式一直持续到1993年底。1994年1月,国家电影主管机关终于批准中影公司(现今中国电影集团)从1995年起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并采用票房分账的模式进行合作,其中外方片商和中影公司总共可拿到总票房的46%。1994年11月第一部分账片《亡命天涯》上映并取得了2500万的票房,好莱坞电影自此开始了在中国的新纪元。

美国电影《亡命天涯》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引进影片的数量增加到每年20部。此时,中国的进口片市场几乎全被美国电影占据。

2004年,为防止单一的美国影片占据内地电影市场,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在每年20部分账影片配额中,必须保证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而这基本上由欧罗巴(法国)、东宝(日本)、Showbox(韩国)等大电影公司在竞标。

2012年2月17日中美双方在洛杉矶签订了有效期5年《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在原有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而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

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

《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2017年,《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到期后仍未达成新的协议,虽然不是传出磋商进展,也有美方要求将引进分账片的配额大幅增加至50部的消息传出,但随着贸易摩擦的升级,2019年开年,影视剧领域就被殃及。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最后一集腾讯因“传输介质”问题未上线,正版化刚刚起步的美剧也陷入贸易战阴影;央视开始播放《上甘岭》等一系列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并通过官媒进行宣传,抗美的情绪开始蔓延。中美文化交流二十余年的蜜月期遇冷。

中韩:限韩令波及影视、旅游、商业

中韩的文化交流起始于韩流和韩剧。2018年因“萨德”问题,“限韩令”出台。作为韩国支柱性产业的娱乐产业遭受重击。

爱奇艺引进《太阳的后裔》

内地有韩国艺人参演的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纷纷紧急调整,视频网站也一改过去高价竞拍韩剧的模式,开始专注于自制和内地剧集,直至现在也未有明确表示限韩令解除的发声。

结语

影视剧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何种社会体制下都始终承担着宣导的责任使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影视剧合作史就一直紧随着国家外交政策的变化,从苏联到美国和日本,从技术交流到内容合作。

影视行业的从业者时刻保持对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方针的敏感性可以说是十分重要。而对于现阶段而言,现实题材无疑又再次回归。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1028627745 649778177

来源:新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