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人薪事常兴龙:不要给员工洗脑,快速进化的组织更能吸引人才

2019-08-14
创业要能保持一种饥饿感。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舵舟,作者舵舟。

导语:常兴龙说起自己做的事情语速很快,无比笃定,他坚信管理需要而且可以被量化,他认为管理很简单,只要给团队一个清晰的、统一、可预见的目标,除此之外不需要花哨的形式。事实上薪人薪事成立4年多来也飞速发展,2018年获得金蝶1.84亿元C轮投资,累计企业客户17000家。

与薪人薪事常兴龙聊了很多话题,从行业趋势到管理方法,这位80后创业者有哪些独特的管理思想?这家SaaS公司为何如此受资本追捧?本文整理出舵舟与常兴龙的对话,与你一同分享。

1

创业要能保持一种饥饿感

舵舟:薪人薪事是你第一个创业项目吗?

常兴龙:我原来还创业过一次,是在我大学本科的时候,大概是2000年到2004年。那时候就琢磨自己做些事情,也没什么经验,和几个同学一起承包大公司的一些业务,做手机游戏收费。当时也称不上创业吧,就觉得一边上学一边还能赚到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后来没有收入做不下去了,也就倒闭了,我只能去考研,再后来就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工作。

舵舟:你的职业生涯都很顺利,怎么就从大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转到做中小企业的SAAS服务?

常兴龙:不管是从百度到人民搜索,还是公司内部换部门,到后来创业,驱动我做这些决定的只有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件事情。原来是想写一个模块让很多人去用,现在是想写一个系统,让很多企业去用。

我做的事情从商业角度来说其实是连贯性的,都是服务中小企业。在百度是做广告投放系统,帮助中小企业去投放广告,为他们带去流量,人民搜索也是一样的,只是依靠的工具不一样。后来百度收购糯米,做智能营销,又是帮公司花钱,其模式从流量变钱转为花钱买流量从而转换为客户。

创业做SaaS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服务中小企业,只是说从效果上来说原来是帮助企业开源,现在是帮助企业节流。

舵舟:为什么选择人力资源这个行业?

常兴龙:还是基于行业分析吧,对企业来说就三个层面的事情,开源、节流、固本,之前我做的算是开源的事情,固本属于财务一层的,当时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公司,拿到B轮或以上融资,我不认为自己比他们聪明,晚起步还能比人家做的好。剩下就是节流了,在人力资源这个板块,我们看到很多痛点,很多事情是没有量化的,比如招聘、员工积极性等等,一旦管理不能量化,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且SaaS这个行业是可预期的, 1-3年可能是看不到任何希望,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好,技术足够好,3-5年希望能在30%-40%,如果能坚持十年八年,它的数据模型的爆发性是很大的。

舵舟:可量化的管理有什么好处?

常兴龙:就是能很直观的看出哪里出了问题,还是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公司一年里所有中层的年假都用完了,这家公司的活力肯定有问题,公司腰部没有力量,即使打卡都是满勤。这就是通过数据模型对比得出来的,同行业同规模的公司经过长期数据积累就可以做出数据模型,积极性、忠诚度这些会有平均值,有了数据分析就不用再逐一找中层去聊判断有没有问题,数据不会骗人的,就把这一项的数据模型一对比就出来了。

再说比较复杂的招聘,现在很多公司对于有能力的离职员工都会加薪挽留,留不住就再招一个新的进来,所谓选、用、育、留就是个形式,内部没有进行过一次培训,也很少有面对面的沟通,所谓传帮带其实就是放任自流。如果用可数据化管理,从简历过来到面试官、试用期、转正、绩效,最后到离职 ,这个链条每个环节都可视化、数据化,年底就可以分析出离职率高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员工为什么会离职。

舵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细碎而复杂的。

常兴龙:问题都是人力资源领域的,但解决问题的答案往往在人力资源之外,人力资源本身不解决问题,它只发现问题。

比如公司发现员工活力不行了,需要考勤和绩效了,这些技术手段只是解决活力问题的介质,其背后是管理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个互联网公司老板认为员工的勤劳度不够,员工早上10点来公司,喝杯咖啡看看新闻就到中午吃饭时间了,吃完饭眯一会就到两点了,发现活儿还没干,开始开会讨论,到下午四点才真正开始干活,下班干不完就加班到12点。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健康。

但企业该怎么办呢?也不能强制早上九点打卡,规定上班时间就要明确下班时间,下午六点人全部走了。这看上去是人力资源要解决的问题,其背后是动物行为学。

我们怎么做的呢?每个季度拿出高比例的奖金,比如说是100万,奖励早上前20%签到的人,不设定具体时间,慢慢就有20%的人早到,再去影响30%的人,当早到变成一个群体行为的时候,其他人就会跟随,自然就解决了上面说的问题。

舵舟:现在有多少企业客户?获客渠道是什么?

常兴龙:现在有17000多家,主要是100-500人团队规模的。主要是线上获客,然后销售去跟单。相对线下铺渠道找客户,线上成本更低,比如我们请一个讲师线上讲考勤的解决方案,让大家加群,因为我们的基数足够大,很快就能拉几个500人的群,这样一个老师就能覆盖上千人,注册用户就会有几百人,效率比较高。

舵舟:你给自己开多少工资?

常兴龙:我的工资真不高,这个投资机构在投资的时候做过评估,我们公司很多高管都比我工资高。

我觉得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表率作用,老板拿很高工资,再去要求员工的时候没有说服力,二是要让自己保持一种饥饿感,把收益放到最后,事情做成了就有,做不成就没有。当然也没必要苛求自己,还要保证有个满意的生活。

2

共识一个目标,不要试图给员工洗脑,假装认同还不如不认同

舵舟:你在管理团队的时候是个偏内向的人吗?

常兴龙:是,我基本不怎么说话的,也没必要说什么 ,做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了。

舵舟:真的都明白吗?

常兴龙:我相信我的团队是明白的,做产品和技术是使命感驱动的,强制他们加班没有用,即便他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我也不知道,他们愿意做一件事情更重要。

舵舟:你如何做到让产品、技术团队有使命感?

常兴龙:最重要的一条是你是否能延迟满足感。如果你笃定做一件事情,而且相信后面会有更大收获,前期付出一些就没什么,这就像做期货、理财的道理一样。我想做的是一件长期的事,相应的就找到想做长期事情的人就行了。

另外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目标。我的模式很简单,就是新签单率、客单价和续费率,我们的产品是足够牛的,功能也在每年累加,所以客单价也是向上涨的,只要新签单率上去,续费率有个很好的保持,这个账很好算。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拼命让企业规模化,客户达到2万家或3万家,整个公司都是这一个目标,目标单一。

不要讲太多东西,也不要洗脑,其实大家都很聪明,洗脑也没用,假装认同还不如不认同。假装认同是说老板一来我就很努力工作,老板走了就不愿意干了,这样的情况还不如大家坐下来好好聊聊,等你愿意干了我们就一起干,要不然就找个其他合适的地方去干。假装认同其实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

舵舟:让团队有使命感就是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吗?

常兴龙:当然这个使命要明确,我们公司的使命是让科技诠释服务。举个例子,150个人的公司应不应该搞绩效?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公司会请一个专家来做咨询,有的专家根据他之前的经验会说要搞啊,他之前都是在千人甚至万人的公司,有的专家原来可能在创业公司,就不建议搞绩效,最后这个公司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这时候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就是看同行业的同规模的企业,他们是怎么做的。就像网上买东西一样,同一个商品不同品牌,大数据会告诉你80%的人会选哪个品牌,20%的人选哪个。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情,一个是把不可量化的人力资源做到可量化,刚才的那个问题,我们把中国几千家公司列出来,分析出同行业,同规模的,看这些企业是怎么做的。可量化还包括对人才的测评,打卡、审批等等。

另外一个是把原来公司之间不可比的事情模型化可比,我们有51个维度来表征公司的状态,基本三个模型出来一个客户,一个模型是他所在行业最优秀的企业,第二个是这个行业的平均模型,第三个就是他自己的模型。在和第二个模型对比的时候,有一些异常数字就公司要去思考的点。

舵舟:你是怎么把战略目标逐步分解到公司各层级员工身上的?

常兴龙:其实就是反复对齐。我们有月度会、周会,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几个合伙人都会互相挑一下毛病,一般都会拿我先开刀,就是我们共同做一件事,做完之后相互评价,固定的时间,相互写小纸条,你在这件事情的优势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提一个建议,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为自己辩解,我是怎么想的,就是一个反复对齐的过程。

WechatIMG16 1.jpeg

合伙人给常兴龙提建议

我们也有销售和产品的面对面的会议,充分交流,为什么觉得客户需要这个东西?产品设计理念是什么?我们都非常相信信息一定能提升效率,信息能对齐,事情就可以做好。

就是这么简单,其实管理不需要太多东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没必要强制你干什么,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讨论。

3

管理不需要太花哨的形式

要保持公司进化速度快于个人

舵舟:你认为管理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常兴龙:管理的形式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我不认为管理本身是个简单的事情。比如我们做个民主生活会,就是大家做一下批评和自我批评,找个办公室或者茶舍,大家相互照照镜子挺好的,这里面不用太多管理性的讨论,不用太复杂的流程,但大家从中一定有收获。

管理不用太花哨的形式,我在内部经常分享一句话:多年之后我可能会忘了你具体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但一定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很简单,想想你以前的同事,你不一定能想起和他共同做过什么事,但一定可以说出他是不是个靠谱的人或者热心的人。这个东西也是大数据的结果,只不过这些数据是自己的行为慢慢积累出来的。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更好的去做自己,因为没有人愿意当一个坏人,只不过这种评价不是传统的测评工具,而是面对面的,不是年底的时候来一次运动,而是打散到日常生活中常去做,反馈的频率一定要提上去。

舵舟:那怎么做淘汰机制呢?

常兴龙:我认为企业文化是用来做淘汰的,我有个理论叫屋顶结构,第一层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这一层回答的问题是行不行;再往下面一层是愿景,就是我要做成什么样子,每个人都有一个初始的理想,这个回答的是信不信的问题,这些问题清楚了才是战略举措、分解执行,具体的组织流程、激励机制等;管理是集中在组织架构、目标考核、绩效等这一层,这一层解决的是能不能的问题,我们的数据分析显示,82.86%的企业是死在这一层的,也就是内部管理不够强;屋顶结构的最底层就是企业文化,它解决的是企业走多久的问题。

WechatIMG17.png

屋顶结构

无论是淘汰人,还是吸引人,其实是靠企业文化来进行选择的。就像我们做技术的,也有一个鄙视链 ,大家都喜欢快的,不喜欢慢的,逐渐形成一个环境,慢的人自然就被淘汰了,是这个环境决定的,而不是什么机制。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一个人的价值,他会在一个适合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很好的发挥价值。

舵舟:怎么持续不断地吸引优秀的人才?

常兴龙:管理者最大的使命应该是发展组织环境让每个人能够成长起来。如果公司是一块田地,你应该配的是土壤、空气、肥料,员工就是作物,你要让作物很好的生长。现在有一种趋势,叫做freelance,就是越优秀的人越容易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不愿意从属于任何一家公司,他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比如医术高超的医生,优秀的设计师等等,他们自己做比在公司上班还要赚的多。

这就是组织和个人的矛盾,这是一个趋势,那作为公司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就是公司的进化速度要比个人进化速度快,这样才能把优秀的人吸纳到公司组织中来,因为他们会看到个人的单打独斗没有在一个公司中创造的价值大。

舵舟:你给人的感觉特别稳,是如何构建起这么稳定的体系的?

常兴龙:我要求自己的读书量是一年一百本,翻过的就算,我翻过的书甚至包括了格林童话这样的,但精读只有4本,每个季度一本跟工作相关的。

想清楚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自己发展到最后想要的是什么,只要有了方向就不会慌,哪怕中间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长时间,但你会知道终究会到达目的地,说到底还是目标,目标要定下来。

舵舟:作为CEO,你会觉得自己认知最高,听取其他人意见没有意义吗?

常兴龙:不会的。认知这件事我反而比较敬畏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有时候的想法是你不敢想的。比如我们有个实习生,他说人力资源的系统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呢?他提出人力资源系统成功的标准应该是让大家感受不到这套系统,意思是你需要在哪个场景出现一个什么功能就会有相应的指引出来,你看不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为什么非要登录后台才能看数据呢?我觉得说的很好。

我们的运营都是90后,在专业方面我没有办法指导他们,怎么去吸粉,怎么打造微课,全是他们自己做,他们汇报其实是总结自己的真实经验。现在不存在说一个人的认知比其他人高了。

舵舟:你在团队管理上没有什么困惑吗?

常兴龙:所有公司发展遇到的问题我都有,比如如何提高员工效率,如何找到顶尖人才,如何销量翻倍等等,只不过我有一直坚定的东西,我也常在内部说:把熟悉的事情反复做,就一定会出现奇迹。我们熟悉的是什么?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型,这件事是坚定的,在经过上下反复对齐,有困惑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就像前面说的,方向是确定的,即便中间走了弯路还是会到达目的地。

还有一个就是你成天琢磨这个事,怎么让效率提高,怎么让管理更好,保持一定程度的深度思考,总会有相应的办法。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舵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