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上市在即,它是一家科技公司吗?|海外头条

2019-08-16
“空间即服务”并不是科技软件公司应该做的。 ​


编者按:

《海外头条》是创业邦新推出的海外栏目,服务于广大创业人群,为他们提供专业、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海外讯息。

栏目通过分享优秀的行业热点文章,帮助创业者打开新思路,洞悉全球市场动向,掌握大企业背后的秘密。创业不应盲目,张开眼睛看世界,才能找到新风景。

近日,共享办公鼻祖WeWork的母公司We Company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上市招股说明书,计划融资10亿美元。
WeWork是过去10年里高估值“独角兽”初创企业中一个神奇的存在。
它试图颠覆一个传统行业,与此同时,它自身也面临着增长、亏损、潜在的利益冲突等多种问题。
同时,WeWork到底是不是一家科技公司也一直是投资人争论的焦点。
在递交招股书后,国外主要科技媒体对于WeWork公司性质的看法呈两极分化。
有的认为WeWork是一家令人赞叹的科技独角兽,另一些则持强烈的反对意见。
本期推介Vox网站的文章《WeWork如何证明自己符合科技公司的估值》(How WeWork is trying to justify its tech company valuation),作者Rani Molla 和 Shirin Ghaffary 属于反对派。

作者提到,在招股书中,WeWork一直在为自己高达470亿美元的估值辩护。
WeWork不认为自己是一家传统的房地产公司,与房地产公司IWG不是竞争对手,而自称为 “科技公司”,拥有着更高的创新性和灵活性,高估值来源于科技公司自身的高价值。
这个观点很难站住脚。
IWG比WeWork拥有更大的面积和更多的客户,而且实际上已经盈利了。
虽然WeWork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也增长了一倍,但目前运营亏损巨大,2019年上半年亏损近9亿美元,摇身一变成为科技公司后的估值比IWG高出10倍以上,实在难以解释。
WeWork在公开文件中123次使用“科技(tech)”一词,这比视频通话软件公司Zoom在2019年提交的IPO申请中用的还要多,但比网约车软件Uber用的少,不过Uber现在也不得不面对自己基本上是一家出租车公司的说法。
WeWork的S-1文件中写道,技术是其全球平台的基础,专业技术和运营经验使WeWork能够快速发展“空间即服务”的核心理念,降低寻找和运营空间的成本。
该公司还强调,它雇佣了大量技术人员,在公司约12,500名直接员工中,共有1,000名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和机器学习科学家。
这样的话,如今大多数公司都可以是“科技公司”,因为它们都聘用了大量工程师,以促进其业务在新时代的发展。
WeWork试图表现得以人为本,它说公司有2500个社区经理专门负责用户之间沟通交流,又说整个沟通体验也同样是由技术推动的。作者表示,这听起来十分矛盾。
除此之外,WeWork表示,由于使用技术,每位员工的成本比竞争对手低近60%,这意味着它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胜过竞争对手,向会员提供优质的体验。
但现在,该公司正遭受严重亏损。它还受到性别、年龄歧视和自我交易指控的困扰,还有存在于公司管理层之中的家族关系。
这家公司古怪的是,其掌门人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与公司的关系相比一般初创企业CEO与公司的关系更为密切。
WeWork通过租赁而不是购买物业来避免开支和风险,实际上是从诺伊曼自己那里租赁物业,并让他赚了数百万美元。
经过仔细审查,该公司买下了这些建筑,以避免出现冲突。诺伊曼将公司7亿多美元现金套现,其中包括股票销售和债。S-1文件显示,他最近一次出售股票是在“2017年末”,这对于劝说他人购买WeWork股票并不是个好的表现。
但是,作者认为“空间即服务(space as a service)”并不是科技软件公司应该做的。
尽管WeWork的技术整合对其客户以及优化其业务运营方式来说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它的主要产品是办公空间,这仍然不是科技公司生产的科技产品。
而该公司的上市时间,更有可能推迟。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