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科技必趋之势 | 创业邦研究中心《2019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研究报告》发布

2019-09-20
2019年9月20日,创业邦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研究报告》。

2019年9月20日,创业邦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研究报告》。报告对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和细分赛道做了详实分析,阐述了创新、创业、创投的活跃领域和机遇,为优秀企业画像,并对金融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报告精彩观点

金融科技产业特征

金融科技的内涵与范畴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及移动互联为引领的科技革命,导致金融学科的边界、研究范式不断被打破和被重构。

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内涵,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国际通用标准定义是:由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过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存贷款与融资服务、支付与清结算服务、投资管理服务以及市场基础设施服务等领域。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认为:金融科技是有潜力改变金融服务行业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技术。

在我国,金融科技更多强调前沿技术对持牌合规的金融业务的辅助、支持和优化作用,技术的运用仍需遵循金融业务的内在规律、遵守现行法律和金融监管要求。最终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也聚焦在合规经营的金融机构的范围内。

本报告金融科技的范畴界定及细分赛道包括:

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新特征

在本报告调研过程中,创业邦研究中心与众多FinTech从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例如,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人秦琴提到:投资人在金融科技赛道重点关注保险科技。随着我国人均GDP近一万美元,对保险产品的配置需求被引爆。“卖保险”成为保险科技创业的最多的细分领域。相比过去固定资产时代,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演进,秦琴在访谈中提到,我国大众富裕阶层对财富管理需求,尤其是权益类投资日益增加。相信在未来十年的金融业发展中,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业赛道。同时,AI、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迭,为借贷、财富管理等业务带来更高效、更精准的用户体验和服务。

另外,对于创业企业,秦琴指出,我国大多数居民对财富管理普及度不高,企业可以建立一个金融领域的“知乎”,为用户建立一个可以对金融产品进行“比价”、“答疑”的平台,从而铸造自己的流量池,衍生出金融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类似于美国的nerdwallet.

曦域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晓黎在采访中表示:“我认为未来十年是技术驱动产业的时代,其中,金融科技领域机会巨大,其核心是数据的生意。”她提到“当下我们看中国的金融产业,不管是前端的客服,还是通过数据来计算贷款利息,根据数据判断金融偏好,加强金融风控,推荐保险产品,提供证券服务等等都是金融大数据的应用。此外,从数据的结构化、完整度等综合来看,金融数据依然是最有价值的金矿。在金融行业里,基本上大机构都已搭建了大数据集中平台。他们下一步重点要做的是AI平台,靠数据在每一个细分应用、细分业务上做生意,所以,这里势必存在大量的科技创新机会。”

而在标的挖掘方面,黄晓黎提到“曦域一直专注于挖掘金融科技领域内高成长性的企业标的。标的是否是技术驱动,核心力是否靠技术获得,能否攒数据攒场景,或通过B端的服务变成网络效应,能否在金融行业变现,是我们在金融科技领域投资的核心关注点。”

以下为创业邦研究中心发布《2019金融科技产业研究报告》中关于产业发展特征的观点提炼:

2B成为市场竞争焦点

随着强监管和互联网流量红利日渐被瓜分,致力于开发B端业务,为金融机构提供(2B2C)相关科技服务,成为众多金融科技公司未来布局的重点方案。

蚂蚁金服全面开放、京东金融转向2B、飞贷金融科技全面开放技术,对外输出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一些传统金融机构早已深入布局其中,还有各类互联网公司、垂直的技术服务商,都在积极拓展金融科技B端市场,向外输出流量、技术等资源,与银行、信托、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共同搭建金融科技生态体系。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目前2B2C发展带来的平台生态已初具格局。

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深度合作

金融科技创新正经历从金融科技公司主导走向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深度合作、领先金融机构主导并输出的过程,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和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从观察者迅速转变成为了参与者和领导者,并成为金融科技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孵化金融科技子公司。比如凭借对银行业务的深刻理解、市场化的机制和服务优势,金融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长快速,平安金融壹账通、招联消费金融等,已成为业内独角兽。

供给侧加速多元化技术融合创新

开放平台重构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和流程,并逐步建立起新的商业模式,不仅能有效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的转型与升级,也对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按照既定规则连接多方市场,打造合作共赢、具有发展潜力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圈,简化并重组传统产业价值链。

金融科技产业投融资分析

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自2014年开始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之后热情一度有所回落,2018年重启加速,PE/VC及战略投资总金额达到460亿美元,至少1700个项目获投,创历史新高。其中,蚂蚁金服新一轮融资额达到140亿美元,占全球全年金融科技领域投资金额的30%。美国、中国、英国三个国家领跑金融科技投融资市场,占整体事件数量的39%。

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案例数量达到590起,投资金额超过2000亿人民币。2019年1-6月,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案例数量达到109起,总金额达到214亿人民币,相对去年整体市场规模明显放缓。

2018-2019上半年,国内金融科技领域共有近20家企业上市,募资合计超过40亿美元,其中包括富途证券、老虎证券等9家企业在美国上市;汇付天下、51信用卡在内的6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资金最多的行业是证券交易,华泰证券募集金额达到15.4亿美元,申万宏源证券募集资金为90亿港币。

地域分布

北京为金融科技企业主要聚集地,高于三分之一的企业都选择在北京布局,2018年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指出,北京市将积极发展建设金融科技企业,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在特定区域和楼宇聚集,这也为金融科技企业在北京的发展提供了产业优势。广东省也建设了金融高新区,重点打造区块链+金融的产业聚集地,助力扩展金融科技企业的产业生态圈。作为我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基于各大金融公司的所属地,积极向金融+科技体系改革,发挥自贸区建设优势,完善企业发展政策环境,打造金融科技中心。

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融资轮次分布

2018年-2019上半年,从企业最新融资轮次来看,获得早期融资的金融科技企业占比为44%,B轮占比21%,C轮占比16%,尽管金融科技领域的巨头企业云集,但并未出现垄断现象,市场始终看好此领域的发展机会,资本更多的投放在成长期内的企业。在此时间段,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加强,但仍有8%的企业上市,包括51信用卡、汇付天下等。

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细分领域融资事件

2018-2019上半年的融资事件数显示,融资事件最多的细分领域为金融大数据,总共发生融资事件166起,作为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层面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提升自有技术实力。第三方支付企业融资事件达到151起,随着支付市场的监管趋严,业内竞争进一步加剧,从融资事件也可以反映出此领域内企业正在逐步通过融资的方式扩大自身影响力,进而提高业务竞争能力。

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融资金额分布

从企业最新一轮融资额来看,除29%的企业未披露金额外,投资金额的分布呈现两极性,有23%的企业融资额度在1000万元以下,而融资额大于1亿的企业占比高达26%,其中5%的企业融资额大于10亿元。其中融资额最大的企业为蚂蚁金服,融资额高达140亿美元,陆金所战略投资金额达到13亿美元,苏宁金融的战略投资金额达到53亿人民币,大额融资一般都集中在企业后期发展阶段。金融科技初创企业以及多业态的成熟服务企业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并将借助资本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发展。

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金融科技细分赛道分析

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是为居民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消费信贷余额达到8.4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20年消费信贷余额将达到10万亿级的规模。消费发展代表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层面力推“消费升级”,强调新消费促进经济转型,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与金融科技的赋能下,消费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消费金融产业链图谱及概述

消费金融产业链分为三部分,下游为消费金融的需求方,购买资金分为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两部分。中游是消费金融根据服务平台属性差异,导致上游资金供给分为不同渠道。银行的上游主要是储户、股东,资金的供给方式为储蓄、投资等;消费金融公司上游主要是股东出资,电商消费金融平台用户主要以赊购方式进行购买,可选择分期付款或延迟付款。消费金融产业链最主要的部分体现在核心的中游,由服务平台及监管机制组成,消费需求方需向平台提出借贷申请,通过审核后便可获得借贷,依托于监管机构,包括监管、征信以及风控机构的监管下,平台可确保消费者申请业务的流程信息准确性。审核过后,可通过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获得的贷款,满足消费者的线上线下购买需求;而通过电商、购物平台获得的贷款,只能在该平台上进行购买。上游消费供给方为线下消费场景和线上的自营/第三方消费平台,场景是消费金融的基础,电商平台运用消费金融业务,完善电商生态,提高销售业绩;而在校园、农业、装修、医疗、租房等各大场景中,也因为消费金融的介入使各产业变得更易触达,在增加业务量的基础上完善了生态模式。

重点大额投资企业

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综合金融服务是指在国家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金融集团从事银行、保险、证券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要经营业务。目前,涉及到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企业主要为巨头企业,包括如传统金融保险行业的中国平安、独立运营集团陆金所,互联网巨头企业在金融行业布局,如蚂蚁金服、360金融、京东数科等。

传统金融机构进入金融领域较早,已占定一部分市场份额及认可度,互联网巨头企业凭借其领先的技术能力也纷纷进入金融行业,构建自己的金融生态圈。而随着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各大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都顺应数字化转型,通过研发、参与、入股等方式,不断扩宽其业务模式,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综合金融服务商。

综合金融模式的出现为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带来了战略契机,结合其自身已有的客户资源、用户群体等信息流量优势,可以实现金融业的规模效益,提高盈利水平,实现企业利润的多样化;另外,多数综合金融集团采用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督的管理体系,可以帮助集团分散风险,旗下各子公司纳入到集团控股的营业范围内,但彼此之间设立了防火墙,子公司出现经营危机不会波及到其他子公司以及集团。

互联网保险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但距保险业发展较成熟的国家还有一定差距。2011-2017年我国保险业经历了高速增长时期,原保费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2018年,保险行业保费规模为3.8亿,同比增长不足4%,行业进入平缓期,过去粗放式的保险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型消费人群的需求,因此,在产品和渠道创新上需要利用保险科技为整个行业赋能。中国保险行业的公开数据显示,互联网保险在2012-2015年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保费收入增长近20倍;2015年我国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为9.2%,但从2016年开始,保费规模开始有所减缓直至减少,2018年,渗透率下降到5%,其主要原因是保险业政策进一步加强规范以及结构转型的影响。从长远角度看,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保险产业链图谱及概述

相对于传统保险企业,互联网保险的业务建立在金融科技输出的基础上,以线上投保、受理、缴费、理赔为业务核心进行运营。产业链上,基础层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线支付等技术组成,大数据、金融云为用户提供保险方案的功能、性价比匹配,人工智能帮助用户进行安全识别,用户通过支付技术完成线上缴费。除技术层面外,互联网保险公司依托于传统的保险公司产品,为用户匹配、重组保险方案,因为大多数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平台为接入点,自身不运营险种,传统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内容在产业链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相比传统保险公司的产品,互联网保险公司针对用户群体需求对险种进行了创新,如针对外卖从业人员、经常乘坐高危交通工具人群的场景险,这种险种价格相对较低,购买方便,与传统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相比更加灵活。产业链的下游为消费者,分为个人、家庭、企业、团体四个类别购买方,用户通过互联网保险在线平台应用如小程序、APP等入口端可以直接在线了解险种、购买、理赔,使整个业务流程更加高效。

数据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

重点大额投资企业

第三方支付

1999年,我国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成立,直到2003年支付宝出现后,第三方支付公司逐渐被大众了解并接受,随着国家政治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子商务兴起,第三方支付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自2013年以来,我国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连续5年呈现上涨趋势,2013-2017年的行业整体增速连续4年超过100%。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190.5万亿元,同比增长58.4%。相较于之前,2018年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移动支付习惯已经养成,第三方支付渗透率达到较高水平,已处于稳定状态。

第三方支付产业链概述及图谱

第三方支付是商户与客户支付处理及结算的中介。在其产业链中,底层为基础服务商,包括软、硬件生产商、用于移动支付的手机厂商以及通信运营商平台,在此基础上,才可确保第三方支付业务可行性。由中国银联和央行支付系统组成的支付清算平台,处于整个支付体系的核心位置,是整个产业链的枢纽。处于上游的层面是资金归集方,用户在线上线下不同场景进行电子支付前,需绑定银行卡对商户进行支付,而支付的钱会经过清算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位于整个产业链的下游,分为C端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功能和商户的收单机构,如拉卡拉、快钱等。整个支付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支付清算协会等监管方监督管理,以确保用户、商户的支付安全。

数据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

重点大额投资企业

金融大数据

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样本量,且表现形式十分多样,包括以实物为代表的传统结构化数据、网页为代表的半结构化数据以及以视频、音频为代表的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的来源并不统一,质量也需严格审核,强调时效性,需要时刻抓取数据动态并快速处理。在金融行业中,相比于常规的分析方法,基于大数据识别业务实现的数字匹配更加精准理性,可以依据市场迅速调整业务策略,给用户更好的服务,降低风险,获得价值和利润。

金融业内,大数据的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以及保险、证券等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金融机构,同时,第三方平台,如手机移动端的消费、出行应用,用户的线上交易等也演变成了获取大数据的平台。

作为金融科技产业内的底层技术提供商,大数据在金融领域内主要提供两种不同维度的数据服务,分别是产业大数据和金融大数据。产业大数据是指整个行业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数据和消费者数据,以及为金融企业提供针对不同商业场景下的金融产品设计的条件依据;金融大数据则是与金融属性切实相关的数据,之前主要来源于创投金融机构,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其中的数据也变成了金融大数据的重要组成因素,此类数据可以提供相关依据,协助金融企业对个人、企业用户进行信贷、征信类的评估。

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结合大数据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根据用户的风险承受水平、预期收益目标以及投资偏好等要求,运用智能算法、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投资参考,并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对资产配置进行自动化平衡,提供资产回报率,为投资者提供零基础、零成本的专家级资产投资配置策略。我国智能投顾起步较晚,2015年蚂蚁金服推出蚂蚁聚宝,京东集团推出京东智投;2016年,平安集团推出平安一账通智能投顾平台,广发证券推出了“贝塔牛”智能投顾服务,招商银行推出智能投顾平台摩羯智投;2017年工商银行推出了AI投,江苏银行推出阿尔法智投;2018年,中国银行推出中银慧投的智能投顾平台。除独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外,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依靠自身大数据体系,结合其自有产品线,建立智能投顾平台,相继推出智能投顾的商业模式。经过智能投顾市场三年的沉淀,根据埃森哲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达81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能投顾管理资产总额将超6600亿美元。这种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新兴财富管理模式,伴随着中产阶级理财需求的人数上升,在中国呈现出惊人的发展趋势。

智能营销

智能营销建立在工业4.0时代,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作为基础,柔性生产与数据供应链相结合,将用户直接纳入企业营销环节。收集用户的交易、消费、网络浏览等行为数据,利用深度学习以及相关算法模型构建,帮助金融机构与客户、产品、服务相互联通,从而实现精准覆盖客户群体,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将智能化及大数据作为驱动力在每个环节进行赋能以便达成企业服务多渠道、多触点的延伸,挖掘和判断用户的消费需求。

服务流程

营销作为企业与用户连接的方式,提供的解决方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企业精准定义目标群体的同时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

智能风控

智能风控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重要应用,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发生风险事件所带来的损失。是传统风控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减少了传统模式因信息不全面而引发的坏账率及风控审核规则繁琐造成的时间消耗,并降低了风控成本。在信贷流程的审批流程中,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人工审核,实现系统化和自动化,确保金融科技平台内各企业的高效运转。另外,智能风控还需自动化判断风险趋势,其预测的意义比识别风险更加重要。

金融大数据、智能风控、智能营销、智能投顾重点大额投资企业

供应链金融

在完整的供应链条中,下游企业交货前后,由于支出和收入存在的时间差,形成了资金缺口,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其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资金供给。随着数据化、智能化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形成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的四合一生态圈,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图谱

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构建了一个以一家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心,资金提供方为一侧、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为参与方接受融资服务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生态圈。资金提供方的平台十分多样化,不仅包含了传统银行、信托、保险等机构,物流企业、B2B平台、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都开展了以自身业务为主线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降低获资成本。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第三方支付、B2B平台凭借自身资源和数据积累,掌握了供应链交易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核心数据,竞争优势明显。而传统银行、信托、保险等公司依托于强大的金融属性,在资金供给端更具优势。

金融科技产业趋势展望

● 5G及智能互联将为金融科技产业带来新冲击及机遇

5G具有高宽带、高可靠低时延、海量物联三大特点。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最大的改变将集中在超低的交易延迟上,这增加了“即时金融”的可能性,其极快的网络速度可以简化金融交易流程并提升效率,业务流程、风控流程都可以做到无感化,可以通过线上对接在三分钟内满足客户全流程的服务,对于企业的运营、产品、服务等维度都将进行全面提升。

● 顶层规划与监管升级,推进“监管沙盒”构筑金融安全壁垒

金融科技在改变行业的同时也推动着监管机构在监管理念和应对方式层面上的转变。多国和多地区的监管机构正在推动如科技子公司、开放银行、虚拟银行、监管沙盒等一系列机制,主动拥抱和推动金融科技变革。监管机构更是积极引导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特别是小微金融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 由金融服务向科技赋能转型

2018年,互联网巨头开始进行“不再做金融业务”的战略转型,回归技术本身。度小满从百度独立,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360金融也从360分开上市,从巨头企业的角度来讲,未来赋能和合作带来的价值大于竞争。

在科技化的背景下,除了互联网巨头企业,神州数码、长亮科技等传统型金融IT服务商均加入科技赋能的队伍,试图将金融的标准化要素从用户需求、产品定价、渠道营销等多方面优化传统金融业务,构建全新互联网金融链条。预计今后将会有更多金融科技公司主动摒弃部分纯金融业务,以金融赋能的角度切入金融科技服务领域,“平台赋能方”有望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 近一步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科技目前主要服务于零售业务,尤其是网络信贷、三农金融等场景,金融科技与这些场景相互结合,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交易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是监管层政策的主基调和对相关金融业态给予支持的基本要求。小微金融、供应链金融、三农金融、场景金融等业务可以良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这些领域有所布局。金融科技支持实体受到进一步鼓励,在2019年迅速发展,有望带来全新业务模式。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