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投资大咖齐聚:新风向下的创新机会在哪里?

2019-09-21
创业伊始还是要有差异化,归根是为患者创造价值,这个创新才是有意义的

6.jpg

2019年9月18-19日,2019 DEMO CHINA创新中国·未来科技节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举办。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建信资本董事总经理金明、软银中国合伙人刘缨、维千岱生物科技产业基金创始人兼主席毛隽、元生创投合伙人牛新乐、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沈琴华、创业邦医线记者石晗旭,展开了关于“医疗投资新风向”的Demo会客室环节。

犀利观点如下:

1、除了药物创新,其实从模式上的创新,真正使大家改变了患者就医的习惯,提高了他的便利性,就像支付宝的出现改变了支付一样,这个也是一个创新;还有提高了医生的医疗效率,这些都是创新;

2、真正大家去研究,不要再讲大家都不懂的东西了,讲真正解决了大家的什么问题,这才是叫做创新项目;

3、现在的创新和创业有的时候也是扎堆,大家做一个细胞治疗觉得很热,都去,而且所谓的创新只是在专利上有一些改变,并没有实质上的创新。在创业伊始还是要有差异化,真正为市场、为患者提供不同,归根是为患者创造价值,这个创新才是有意义的。

以下为讨论实录,未经嘉宾审核:

石晗旭:去年是资本寒冬一年,但是医疗行业无论投融资还是医疗企业IPO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尤其港股新规和科创板,整体来看现在医疗行业风口期已经到了吗,接下来医疗行业走向如何?

沈琴华:应该说从去年和今年整个市场都不太好,整个融资量包括投资数量下降得还是非常快速,但是在医疗投资这方面相对还是比较特殊一些,因为本身医疗投资抗风险周期比较大一些,包括本身投资也是相对周期更长一些。

近几年科技的进步,包括我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包括资本市场的推动,包括国内科创板对整个影响还是比较大,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在香港有上市的一批创新药,生物科技公司也出现一二级市场的倒挂,也会引起投资的关注,整体医疗投资市场相对是安全的港湾,还是可以值得期待的,我觉得应该未来甚至更长时间都是资本很好的机会。

胡旭波:大家观点都差不多,这个行业本身还是挺好的,大的方面更没有什么变化,中国GDP还在增长,医疗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创新药的研发能力也释放出来的,总体上我还是觉得挺好的。

石晗旭:您投生物医药药企比较多,您最早开始看到现在,整个医药行业的趋势变化怎么样,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在这个阶段被资本所关注?

胡旭波:在药这一块,过去三四年有很多的创新药公司拿到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是微创新,你和别人差不多就意味着比较难卖,竞争比较激烈,真正原创性产品研发能力我估计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看结果,但是你要融资拿到钱还是只有创新的企业才可以,如果是很小的突破,我估计越来越难。

毛隽:创新药在全球范围内差不多每年都有几千家在融资,我们看到很好的一些新药的机会往往其实起源于这些大药企的研发部门,有可能是之前的研发部门被砍掉了,或者你做到什么里程碑就会被买断。我们基本上每年能够投30家这样的创新公司,基本上在3-5年中他们就可以到达一个里程碑,要么被大药企买断,要么独立可以上市,我们2018年底退出的项目只投15个月,就被买断,但是如果没有被买断他们也独立上市了,因为已经在纳斯达克注册了。

所以从医疗行业来说,独角兽是很多的,在TMT行业要投到独角兽越来越难,但是在美元万亿级医药新药市场,如果有几十个、几百个世界一线的创新药的科学家,这个时候你真的可以投出非常多的独角兽,如果你按照某一些规则去做,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成功率。

还有就是我们觉得非常可惜的,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新药项目公司很早期的成为他们主要的股东,但是因为中国的药企购买力还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像我们退出的肉毒素的变异,是被买掉了,收购价值3亿美元,这种收购能力和判断能力中国药企还有路要走,但是我相信中国的医药市场在那儿,这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我们坚持投,未来我相信后面大药企一定有很多中国的大药企去买。

牛新乐:医疗器械这两个大领域,医疗器械依然是进口替代的过程当中,除了体外诊断有一些和国外近似,大的东西还是和国外有大的差距,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进口替代,但是药情况不太一样。

药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传统的药企,我们体会很深,中国的传统制药,就是药品的监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40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变化,还有就是4+7大家直接体会到了,这里还有一些政策,还有一些没有完全执行的,传统药企没有任何技术壁垒或者技术壁垒非常低的话很难赚钱。现有的企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但是在创新这一块,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中国还是在创新方面跟着美国的脚步,但是局部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了。

你刚才问到这个领域未来有哪些机会,我个人有几个观点:第一,干细胞,已经到了马上要突破的阶段,而且这个领域中国优于美国,因为中国在干细胞之前至少有30万例-50万例医院治疗例子,经历了大量临床积累,之前没有按照药品来申报,中国在这方面明显领先,现在离开这个药品申报制度已经可以看到一些项目往前走,走的还不错。

第二,基因治疗,但是基因治疗我提一个观点,中国技术上是跟着美国的,但是和其他药品不一样,中国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中国申批基因治疗的技术,全球各地患者到中国来治疗,这个事情在干细胞治疗当中我几年前看过。基因治疗太贵了,250万美元一次,80万、70万美元一次,中国如果批准了以后这些患者不一定在美国治疗,会到中国治疗,因为基因治疗周期比较短、长期比较短,而且这个在干细胞中过去七八年前我们见过这样的例子,所以基因治疗也是我们看好的领域,即使是美国批了,中国会成为基因治疗的中心。

刘缨:大家都已经讲的很多了,我想讲一点感受,我做了十几年医疗投资了,我真的觉得越来越难投,我没有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大家处在经济转型低谷期的时候,医疗行业根本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样会处在一个大的环境当中,反而因为医疗项目的投资周期很长,我们不一定在这里有很多投机的机会。所以我觉得其实大家都谈创新,刚才几位谈到了药物创新,其实从模式上的创新,真正使大家改变了患者就医的习惯,提高了他的便利性,就像支付宝的出现改变了支付一样,这个也是一个创新;还有提高了医生的医疗效率,比如说我们投的一个企业,医院里做数字化交付的,以前医生看大家带了一堆胶片、报告,这么厚的病例,现在大家拿一个小的卡,这样所有在医院报告都在医生系统中,这就是提高了医生的效率,这些都是创新。所以真正大家去研究,不要再讲大家都不懂的东西了,讲真正解决了大家的什么问题,这才是叫做创新项目。

金明:我也是同意上面的观点,我觉得中国创新药和医疗行业应该到了一个风口,为什么这么说?有这么几点:第一,中国监管政策其实是加速了药物上市时间。第二,4+7的政策,国家医保支付政策,真正为了创新药在市场上有一定市场空间去改变整个业态的模式。第三,科创板和香港的推出来,就是为所有VC也好、后期投资人也好的退出提供合适的渠道,我觉得从这个机制引入,为中国将来会出现一批上百亿或者对标国际大药企的企业提供一个可能。

在这里,对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提一些建议,因为现在的创新和创业有的时候也是扎堆,大家做一个细胞治疗觉得很热,都去,而且所谓的创新只是在专利上有一些改变,并没有实质上的创新。在创业伊始还是要有差异化,真正为市场、为患者提供不同,归根是为患者创造价值,这个创新才是有意义的。

石晗旭:今天请到这么多的医疗投资大咖,这么短的时间内真的没有办法交流很多问题,后续大家有什么问题,几位投资大咖有兴趣可以一对一交流一下,今天我们的圆桌环节到这里,后续可以更加关注我们创业邦医线栏目的报道,包括各位投资人的专访等。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