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不敢说的盲盒套路,我冒险整理出来了

2019-10-03
你可能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盲盒”。

图虫创意-565319607204053126.jpg

编者按:本文选自职问,作者小易,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盲盒的兴起把人群分为两波,一波抽盲盒抽到发疯,一波还不知道盲盒是何物,为何有人心甘情愿为一个手掌大小的小娃娃花费金钱?

1. 烧钱的盲盒

“不吃饭可以,不买盲盒不行 ”这句话对于盲盒死忠粉而言并没有夸张多少。

抽一个Molly系列的盲盒需要59~69元,一个系列5~12款,最理想的情况下,集齐一个系列需要708元,但在通常情况下,总有两三个款你是很难抽到的,还会有一两个隐藏款,抽到隐藏款的概率也是极低。根据泡泡玛特的官方数据,Molly系列盲盒抽到隐藏款的概率为1/144!

面对隐藏款,一些人就表现出”我和你拼了!“的状态,只要还能负担得起,就往里砸钱。

而在“隐藏款”以及“限量款”的魔力下,盲盒入门玩家的“买够100个盲盒就收手”的flag早已经成为必倒flag。

“玩盲盒1个月,我已经花了将近5000元。”“同事接触盲盒3个月,2万块钱已经出去了,现在她告诉我:‘已经在省口红钱买盲盒了’”

……

天猫2019年《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95后最烧钱的五大爱好中,手办超越潮鞋、电竞成为最烧钱的爱好。在这一系列爱好中,盲盒收藏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

盲盒玩家们究竟在盲盒上花多少钱呢,数据十分惊人,仅仅天猫一个平台上,一年就有将近20万人在盲盒上年花费超过2万元的“硬核玩家”,其中95后占了大多数;而闲鱼这种用于盲盒玩家交换盲盒的重要根据地,根据官方显示,盲盒交易已经是一个千万级的市场了。

但盲盒也不完全是年轻人的专场,那些在经济实力上远比年轻人雄厚得多的中年甚至老年人在盲盒上的投入也完全不输给年轻人。

有中年人每天到盲盒售卖店的门口“打卡”;

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4个月花了 20万在盲盒潮玩上;

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花费70多万购买盲盒!

盲盒一面墙,北京一套房!

淘宝泡泡玛丽消费者年龄结构中,18-24岁的用户占31.58%,25-34岁的用户占20.01%,30-34岁的用户占14.44%,35-39岁的用户占12.3%,40-49岁的用户占15.45%,大于50岁的用户占6%。

一边是盲盒拥趸者的无敌狂热,与之对立的另一边则是反对者的绝对批判:

“盲盒这个东西,真的是刷新认知。”

“买盲盒的,就是想收所谓时尚玩家一波智商税,谓之坏也,而玩家,乖乖地把自己的纸上和钱包一并奉上,谓之蠢也,一个坏一个蠢,真乃绝配。”

……

真的是这样吗?

2. 唯一有吸引力的,是下一个没有拆开的盲盒

人们总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惶恐,但其实让人感到兴奋的也是不确定性。就像很多力排众议去北上广闯荡的年轻人的理由一样:“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日子我不想过。”

迎接不确定的结果,会不断激发人类的多巴胺。但现实给到自己的不确定性往往是暴击,或者频率低到不易感知。

把这个心理运用到极致的,大多是每天琢磨消费者心理的商家们。

据国泰君安证券的老师分析:盲盒背后的营销逻辑与40年前日本诞生的扭蛋机类似,玩家投入100日元硬币后就能获得装有玩具的扭蛋,而扭蛋中装着的玩具样式也需要打开扭蛋后才能知晓,这种装置如今仍可在日本药妆店、便利店等处见到。

而同等质量的娃娃,如果全部陈列在展示柜中,供消费者选择,而不是包装成盲盒的形式,则几乎没有风靡的可能。商家隐藏购买结果,这个行为大大激起了消费者的消费欲。

就像周围玩盲盒的朋友说的:

“盲盒最大的魅力就是:你买的时候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只有买到之后拆开,才能知道结果。”

“购买盲盒最大的乐趣就是抽到隐藏款和自己喜爱款的期待感,以及真的抽到自己稀罕的娃娃那一刻的兴奋感。”

这种把结果后置的策略,正是商家抓住了不确定性对人们的吸引力。

在价格上,59元~69元,仔细想一下应该也是进行过精准测算的:

59元,2~3杯奶茶的钱不但能获得不确定性的快乐感,还能拿到一个实体娃娃,消费者不会觉得亏;而59元又不是特别便宜,相对同样质感但不流行的娃娃来说,拥有盲盒娃娃更能带给人们满足感。

尝过一次这种令人兴奋的感觉,再加上大家对自己喜爱的东西,都有占有欲,致使盲盒使人欲罢不能。

越来越多的品牌使用盲盒式的营销手法:56个民族旺仔牛奶罐盲盒组合

越来越多的品牌使用盲盒式的营销手法:瑞幸刘昊然系列盲盒

人们永远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东西充满了无穷的向往,就像《追忆似水年华》里说的:“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我们尚未踏入的世界。”

而对盲盒爱好者来说:唯一有吸引力的事情,是下一个还没有拆开的盲盒。

3. 我们都是人形仓鼠——集卡,过不去的情怀

盲盒火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生存本能——收集。

如果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都能想起自己曾因为某些原因而收集东西:

“小时候收集好看的糖纸,还会和小朋友炫耀自己的糖纸又多又好看;高中的时候喜欢收集用完的水笔芯,就想知道一个答案——高中能用掉多少水笔芯;大学的时候收集各种爱豆周边……”

“小学的时候,因为一个陀螺系列的动画片,收集了动画里所有款式的陀螺。”

“自从入了黑胶的坑了之后,每去一个地方一定要去当地的仅存的黑胶唱片店,淘几张中意的唱片。”

“我和别人不太一样,我收集冲浪打卡圣地,想要把全世界的冲浪的地方都打一遍卡。”

……

还有90后的经典——小浣熊方便面集卡!

“水浒卡不集齐108将浑身难受,攒零花钱一次买几箱,就为了拆箱集卡”

为什么没有人能够逃过收集癖,追溯起源,源自人类早期两大生存手段:狩猎和采集。

农业时代之前,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要不停地进行收集,于是人类的大脑演化出了一种激励机制:收集会让人产生一种快乐感和满足感;收集行为结束后,这种满足感会减弱,促使你继续进入下一轮的收集。

现在虽然不用依靠狩猎和采集生存了,但对狩猎和采集的喜好依旧刻在基因里。

收集一切有用的东西以及自己喜爱的东西,没有人能逃过这个定律。

从前物质不充裕的时候,人们习惯收集一切可能有用的东西,这一点看我们的父母就能感觉到;而现在物质充裕后,人们收集的需求开始逐渐偏移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一定要得到。

长大了依旧收集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物品,无非是成年人一种保持童心的方式吧,其实也挺好的。

4. 盲盒——斯金纳箱的另一种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箱内放进一只饿了24小时的白鼠,并设一杠杆,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小白鼠可以在箱内自由活动,当它无意碰到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小白鼠就此学会了通过触碰杠杆获得食物。

但如果老鼠每次按下杠杆都能获得食物,老鼠按下杠杆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

Picture Source: Wikipedia

后来斯金纳改变了实验方法:小白鼠按下按钮,并不是每次都会落下食物,而是按照一定的概率掉落食物,概率可以通过人为改变。

由于极大的不可预知性,老鼠的行为模式几近疯狂,连续按压杠杆250次左右。

经历了概率性奖励实验的小白鼠,即使食物不会掉落,也会不断地按杠杆。

甚至将掉落食物的概率下降到1/40 时,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

这个实验模拟了为什么老虎机等有赌博会给到人类成瘾性。

下一次按按钮是否会出现自己期待的食物?

下一次是不是就能抽到SSR?

下一次抖音刷到的视频是不是就特别好笑?

下一次抽的盲盒是否就是隐藏款?

……

更恐怖的是,斯金纳箱的这套理论是否生效与你知道背后原理与否并没有什么关联,即使你知道了这一切,在面对这些模式时,只要这些奖励是能够刺激到你的,你仍然会像小白鼠一样一直不停的按动那个按钮,它就像某种黑暗原力一样,强大,有效,并充满诱惑。

所以不是你不玩“盲盒”,而是你可能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盲盒”。

一旦找到你的“盲盒”,你也会猝不及防地变成斯金纳箱里的一只小白鼠。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