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也不好看的《双子杀手》

2019-10-20
李安无疑拥有写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现在,他想做的是改变观众在听故事时的体验。

编者按:本文选自刺猬公社,作者御寒,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李安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豪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赌赢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赌输了。

时隔三年,李安带着最新导演作品再上赌桌。1.38亿美元投资,威尔·史密斯坐阵,阿里影业加持,3D、4K、120帧和数字合成演员为卖点,《双子杀手》来势汹汹。但是,从烂番茄评分和北美首周票房来看,这可能又是一次赔钱的买卖。

10月18日,《双子杀手》在中国大陆上映,首日还是票房冠军,第二天已经被《沉睡魔咒2》和《航海王:狂热行动》超过,屈居第三。目前,猫眼预测《双子杀手》的内地票房为3.53亿人民币(约合5000万美元)。

此情此景,也让人想到李安的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投资4000万美元的电影,最终仅收获全球票房3039万美元,其中75%的票房来自中国。

作为商业片,《双子杀手》的票房表现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要好不少。但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好歹有8.4分的高口碑,《双子杀手》目前在豆瓣上仅有7.1分,是李安导演作品中难得的低口碑电影。

李安如此“辩解”自己在这两部电影上的尝试:“我已经不在戏剧的世界里了,我更希望电影看起来有意思。现在每拍一部电影,我都在尝试远离戏剧,用视觉讲故事。”

电影海报上也写道:“李安的一小步,电影的一大步。”

看上去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但李安一直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赌徒”。这一次,他赌的是未来电影的方向。

好看的画面

想要知道李安究竟在《双子杀手》上做出了多大的技术突破,首先需要理解3D、4K、120帧分别代表什么。

3D技术是其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只要通过用两个镜头拍摄出双视点图像,再将两个影像重合,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看时,就能呈现出三维立体的图像。

2009年的《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它的成功也带来了3D电影的热潮。但是,很多3D电影都有光线过暗、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不仅没有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电影之中,反而降低了他们的观影体验。

4K指的是分辨率,4K分辨率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属于超高清分辨率。一般所说的高清 (Full HD) 指的是1080p的分辨率,即1920x1080的分辨率。4K是它的4倍之多,画面将更加清晰。

目前,电影院主要采取2K分辨率(2048×1024),尤其在国内能达到4K放映技术的影院还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120帧(FPS)指的是视频帧率。一帧是视频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120帧可以理解成一秒放120张图片。因为人有视觉暂留现象,帧率越低,视频放映的卡顿感越强。随着帧率的增加,视频的平滑度将会增强,对比低帧率的gif和高帧率的视频就可以看出差别。

图源:PConline

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双子杀手》的画面是令人惊艳的。

电影开场,你站在铁轨旁,一列火车从远处驶来,越来越近,最后擦着你的肩膀呼啸而过。下一秒,你发现自己就身处在火车里,乘客坐在你的身边,窗外是飞速掠过的美景。突然,你又来到一个山坡上,威尔·史密斯饰演的国情局特工亨利走到在你面前,俯身在地,架起狙击枪,子弹上膛的声音近在耳边。镜头一转,你又来到亨利身后,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田野,以及飞驰在田野间的那列火车。

3D给《双子杀手》带来的就是这种沉浸感。

在《双子杀手》中,人物和空间的关系被放大了,所有画面的立体感更加强烈。这不仅是通过传统的3D拍摄手段得到的结果,而是在拍摄角度和灯光布局的共同作用下交出的答卷。

和其他3D电影相比,《双子杀手》的画面要亮得多。普通3D电影的影像亮度为3.5-7FL(FL为亮度单位朗伯),而《双子杀手》在放映亮度上提高到了14FL,增强了3D的效果。同时,通过调整画面景深,再次强调了离观众近和离观众远的景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空间里的层次感。

3D是成功的,4K和120帧也没有失败。

4K提升了细节的清晰度,而120帧则将传统电影的顺畅感提高到五倍。在高分辨率和高帧率的条件下,每一个动作都被镜头和双眼所捕捉到,非常适合《双子杀手》这样的动作电影。

最精彩的莫过于亨利和双子杀手的追逐戏。从楼上和楼下的枪击拉锯战,到骑着摩托穿梭在哥伦比亚的街头,长达九分钟的动作戏很能刺激观众的神经。加上长镜头的使用和多次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甚至有一种在玩第一视角的赛车和射击游戏的感觉。

除了动作戏以外,在和场景的互动上李安也保持了高水平的拍摄技巧。快艇飞驰在大海上泛起的波浪,摩托车驶过广场时惊起的鸽群,镜头从水面到水底的过渡,都是一种视觉享受。

图源:豆瓣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3D/4K/120帧的顶配票价依然普遍在200元以上,远超一般观众在电影上的消费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观众会选择普通的放映厅,将观影重点放在电影的故事本身上。

将观影体验抛开不谈后,《双子杀手》还剩下什么?

不好看的故事

《双子杀手》的剧情确实非常平庸。

在《双子杀手》的编剧中,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戴维·贝尼奥夫,也就是《权力的游戏》两位编剧“2DB”的其中一位。另外还有凭借《菲利普船长》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的比利·雷,和《雷霆沙赞!》的编剧之一达伦·莱姆克。

一位声名显赫的导演,加上三位经验丰富的编剧,依然拯救不了《双子杀手》。

《双子杀手》的项目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迪士尼曾召集达伦·莱姆克编剧、唐·墨菲制片,并有意邀请8、90年代的最佳动作导演托尼·斯科特执导。故事在1997年就已经成型,由达伦·莱姆克和戴维·贝尼奥夫创作。项目因拍摄技术受限而中止,后来由天空之舞(Skydance)重启,并邀得李安担任导演。

这个上世纪的剧本放在今天来看显得老套而直白,几乎从名字和简介就可以猜透电影的走向。尤其是到了电影后半段,初见画面时的惊艳已经逐渐消退,剧本的不合逻辑之处也越来越明显,实在让人有点如坐针毡。

作为受邀加盟的导演,李安对剧本的话语权并不大,而他显然也没有将故事作为电影的重点。这个剧本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双子”这个设定。

电影的高潮发生在双子杀手出场的时候。这位名叫小克(Junior)的杀手是亨利的克隆人,外型就是年轻20岁的威尔·史密斯。

根据报道,小克是通过动作捕捉和电脑特效合成的CG(Computer Graphics,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所绘制的图形),动作是威尔·史密斯做的,而外貌和肢体则是用电脑制作的。

此前,演员合成技术就被广泛运用在电影之中。例如,在主演保罗·沃克意外身亡后,《速度与激情7》就通过电脑技术完成了他剩下的戏份。《绿皮书》中黑人音乐家弹钢琴的镜头,也是通过将演员的头合成到钢琴家身上完成的。

《双子杀手》则是第一部大规模使用合成演员的电影。从最终效果上来看,这个尝试已近乎完美。观影期间,我一直在说服自己,那不是真人演员,那是用数字合成出来的假人。但是,除了偶尔感知到的CG感,我几乎无法相信那是特效。无论是外貌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足够以假乱真。

图源:豆瓣

可惜的是,这一技术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帮助,“双子”的作用也仅停留在炫技上。这个可以上升到哲学和人性上的话题,在电影中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讨论。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里,李安展现了一段具有哲学意味的奇幻冒险;在《卧虎藏龙》里,李安述说了一段侠骨柔情的武林江湖;《断背山》探讨了爱人的情不得已和无可奈何;《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展现了士兵的战场梦魇和自我和解。

对李安这样一位善于探讨矛盾和冲突的导演,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只是,《双子杀手》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李安式影片。

一位豆瓣用户如此评价这部电影:“如果给《双子杀手》打高分,就是对李安之前的电影不公平。”

李安为什么还要拍《双子杀手》?

作为李安,既经历过《断背山》和《少年派》的辉煌,也经历过《比利·林恩》的商业失败,不可能不知道《双子杀手》的风险。

他既然接受了这场输面极大的赌局,自然就没想赢。或者说,没想赢钱。

对剧情、叙事和主题的探索,得益于导演和编剧的创造力,拥有横向扩展的无限空间,却缺少纵深。李安无疑拥有写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现在,他想做的是改变观众在听故事时的体验。

这种体验一旦改变并形成习惯,将会颠覆人们对传统电影的认知。

电影之所以和电视剧有很大的区别,除了时长和叙事手法,还因为它营造了一种“电影感”。电视剧的重点在剧情,因此电视剧的台词、镜头和空间布局都是为了观众服务的,让观众能更容易和直观地理解剧情。

而一部好电影除了要有好故事以外,还要成为一种艺术。所以,电影的一切服务于电影本身,而观众需要在电影给予的所有信息里进行思考。再加上观众和银幕之间的距离,造成了观众和电影之间的距离感,也正是所谓的“电影感”。

图源:豆瓣

在《双子杀手》里,这种电影感被模糊了。很多场景因为太过真实,缺少了电影的“质感”,反而是被很多人诟病的地方。这也说明,观众对电影的认知和习惯依旧落在“电影感”上,因此李安所做的尝试还很难被接纳和认同。

不过,李安至少促成了另一种进步——电影院。

长久以来,导演和编剧都只在电影的内容上做文章,很少关注技术的影响。因此,电影院也一直保持在最基础的放映水平,缺少设备升级的驱动力。

上一次改变发生在《地心历险记》。2008年《地心历险记》上映时,中国的3D银幕只有86块。这部电影的成功引起了中国观众对3D电影的强烈兴趣,也促成了电影院的设备升级。到了第二年,国内的3D银幕数量达到350块,在《阿凡达》上映时突破600块。

同时,3D电影也带动了3D眼镜的发展。曾经观看3D电影时需要单独购买眼镜或者付押金租借,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再看李安。目前,电影的拍摄和放映普遍采用每秒24帧的技术,正好可以让观众无法察觉画面间隔。而李安却不满足于这样的“妥协”:“一定存在另一种属于高帧率数字摄影的美感,我正在努力寻找它”。

高帧率不仅是对电影拍摄技术的考验,也需要影院放映技术的配合。尤其是当3D、4K、120帧组合在一起时,能同时满足三种放映技术的影院更是少之又少。例如主打“观影体验”的杜比影院,可以放映2K/3D/120帧或4K/3D/60帧,却无法同时达到4K的分辨率和120帧的放映帧率。

李安的首次尝试是在20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当时全球只有5家影院可以支持这个技术规格的放映,有2家在中国大陆。其中之一是北京博纳国际影城(悠唐店),据虎嗅的报道,120帧版本在黄金时段的售价为非会员价 320元,会员价 260元。

因为放映技术普及不足,达到标准的影院又定价太高,极少有观众真正体会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技术突破。

在三年后的今天,李安再次带着3D、4K、120帧的《双子杀手》归来。这一次,国内已经有近30家影院可以支持顶配规格的放映,其中有一半专门为这部电影进行了改造,谁能说其中没有李安的贡献?

自1888年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以来,电影的发展史,就是科技的进步史。3D银幕,杜比影厅,再到现在初露头角的CINITY影厅,都是进步的一种体现。

技术不仅是《双子杀手》的卖点,还是李安的筹码;他想赢的不是钱,而是电影史的下一页。

即使赌输了,李安依然是李安——两度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美国导演工会终身荣誉奖,最伟大的华人导演,不需要再证明什么。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