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创业公司”张江高科成长史:从农田到上海“西二旗”

2019-10-30
因为高科技企业聚集,张江高科之于上海,就如同西二旗之于北京。

揭秘“创业公司”张江高科成长史:从农田到上海“西二旗”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深响,作者赵宇。

▪ 受益于多年来的发展,张江高科被冠以“北中关,南张江”的称号。

▪ 从“没钱、没地、没资源”到初具规模,张江高科经历了艰难草创期。

▪ 瑞士罗氏制药的入驻是张江高科发展的转折点,其建设由此提速。

▪ 为回归高科技本质,张江高科经历了产业定位和运作模式的迭代。

▪ “医”产业集群和“E”产业集群是张江高科目前的两大主攻发展方向。

▪ 通过战略招商和股权投资等措施,张江高科正在加快卡位智能产业。

从上海最繁华的外滩向东南直行九公里,上海内环以西、浦东新区罗山路以东,龙东大道以南、华夏中路以北,这四条路围成的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地块,便是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张江高科)。

揭秘“创业公司”张江高科成长史:从农田到上海“西二旗”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位置(百度地图)

因为高科技企业聚集,张江高科之于上海,就如同西二旗之于北京,提及时总是离不开对格子衫、电脑包、黑框眼镜工程师的调侃——“张江男”甚至拥有自己的百科词条。

揭秘“创业公司”张江高科成长史:从农田到上海“西二旗”

“张江男”的百度百科词条

与中关村类似,张江高科是一个科技产业集聚的园区;不同于中关村,张江高科完全从0到1兴建——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成立时,张江高科只是上海市郊的一片荒地。

政府政策引导是其能成立并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发展过程中,张江高科在主体定位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若干次转型,包括重点扶持企业的类别、园区运营方式等。

1994年1月7日,瑞士罗氏制药正式与张江高科签约,成为首个入驻张江的客户,自此张江“药谷”的历史正式开启。而在国内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张江高科及时调整方向,推出系列措施吸引智能制造、物联网、消费升级等相关新经济公司入驻,打造了“医”和“E”两大产业集群。

在政策支持、人才集聚、产业升级和资本助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包括阅文集团、趣头条、盛大网络、沪江网校、111集团、中兴国际、华虹宏力、中国商飞、微创医疗、达观数据、七牛云等在内的众多科技企业都在上海张江落地安家并成长,张江高科也因此被冠以“北中关,南张江”的名号。

从1992年7月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构筑起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链的框架;从吸引外资企业为主到大力扶持本土高新技术公司,张江高科已经走过27个春秋,其自身发展本身也是一部创业史:它似一个窗口,浓缩了中国科技产业的进化图景。

从0到1,艰难草创

张江高科的崛起,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大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对外宣布。当年10月,国务院对关于上海市设立浦东新区的申请作出批复,同意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和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

揭秘“创业公司”张江高科成长史:从农田到上海“西二旗”

《国务院关于上海市设立浦东新区的批复》的红头文件

而张江高科与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开发区同为上海浦东新区四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1992年7月28日,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挂牌成立。

1993年5月,刚刚辞任国家轻工业部群星集团副总裁一职的吴承璘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开发区实地考察,因为在一个月后,他就将赴任上海浦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全面主持张江开发区的建设工作,他的任务是带领张江高科实现“从0到1”。

彼时,与繁华的浦西截然不同,浦东还是农田一片,其间点缀着几间房屋。身为第一任开拓者和领导者,在吴承璘的回忆中,张江高科的起点是一穷二白的:“没有钱、没有地、连办公场所也没有。”

吴承璘上任时,张江高科开发区已经启动建设一年时间,但当他站在龙东大道和罗山路口举目四望时,除了一条窄小的两车道的龙东路,就只有一片绿油油的农地,和几间白墙黑瓦的农舍。

揭秘“创业公司”张江高科成长史:从农田到上海“西二旗”

未开发前的张江是一片农地

回顾张江高科的建设过程不难发现,以吴承璘为代表的“张江第一代建设者”在事业启动初期,挑战重重:

  • 首先是资金严重短缺。张江的规划面积是17平方公里,初期决定开发4平方公里。在吴承璘到任时,由于初期开发规模过大,上海市先期拨付的1亿元启动资金已经全部用完。作为建设主体,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下面又成立了20多个子公司,导致资金分散,五六十人的工资也快发不出来。而这时,龙东大道的“三通一平”(是建设项目在正式施工以前,施工现场应达到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等条件的简称)正急需资金投入。

  • 其次是土地资源不足。开发初期,张江把2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别以极低的价格批租给了信源、银泰、华晨和一家台湾公司。每个公司都拿走0.5平方公里后,初期决定开发的4平方公里土地中的一半一下子就没了。

  • 另外,吴承璘和同事们的办公场所也很不理想。他们的办公地点在陆家嘴峨山路的童涵春药厂楼上的一间阁楼里。那里不仅离张江现场远,不方便指挥和管理,而且相当拥挤,空气中弥漫着中药味,打扫卫生的工具都放在楼梯口。“如果要在这种地方和外商谈判,很不利于张江形象的塑造。”

如同任何一家初创公司一样,张江高科的“创业团队”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使人、财、物都到位。

眼看着账上的存量资金最多只能维持公司两个月的运转。情急之下,吴承璘想了一个紧急办法:他给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写信,表示希望拿前期预开发还剩下的2平方公里的土地去银行抵押贷款2亿元。

这个想法得到了市委领导的支持。工行、农行、建行和中国银行等四大银行浦东分行的行长来张江考察后,同意每家银行贷给张江5000万元,张江则为每家银行抵押0.5平方公里的土地。很快,2亿资金到账,这相当于给张江打了一针强心剂。吴承璘马上把钱投在项目开发上,还清了早期开发龙东大道的欠款。

揭秘“创业公司”张江高科成长史:从农田到上海“西二旗”

1993年,张江科技园区的龙东大道正式通车

没有地怎么办?吴承璘想到可以把已经租出去的土地再“要”回来。由于到1993年为止,之前租给信源、银泰等四家公司的土地仍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一个企业也没进来,甚至一撬土也没挖过。于是,吴承璘依据上海市政府关于“拿到土地以后,不动土不招商的可以收回”的文件精神,与几家公司分别谈判,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要回了土地,为日后的招商腾出了空间。

面对不甚理想的办公场所,吴承璘则决定搬地方。他在龙东路路口找到一块没有拆迁任务的土地,并邀请时任上海市政设计院院长吴之光为张江设计了一个飞机似的飞翼楼,寓意“张江腾飞”。新办公场所的门口大堂设计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主题的铜版浮雕,还有四间不同风格的会议室,分别是法国凡尔赛欧洲风情、美国加州海滩景色、日本樱花风景和中国苏州庭院。

就这样,张江高科度过了最初的艰难阶段,并很快迎来了转机——当时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瑞士罗氏制药决定入驻张江高科。

1993年9月,在三维制药厂总经理黄彦正的介绍下,罗氏公司来到张江考察。外方代表威廉·凯洛到现场一看,除了一片农田,张江什么都没有,顿时犹豫起来,说“这样怎么叫我来建厂呢?”

听到这话,吴承璘赶忙对威廉·凯洛承诺,很快就会把水、电、气、通讯等都落实好。同时还向他介绍上海的杨浦大桥已经建成,内环线也已开工,浦东机场已列上建设日程,日后张江的交通会很方便。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在接见威廉·凯洛时,不但介绍了张江的情况,而且不动声色地向他介绍吴承璘说:“吴总是我的老朋友,我们经常一起游泳,还参加市里的游泳比赛,他游的比我快,我老是输给他的。”

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拉家常让威廉·凯洛对吴承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对张江增添了信任和信心。威廉·凯洛认识到张江是上海市重点开发地区,终于下了决心把项目放在了张江。

1994年5月,威廉·凯洛再次访问张江,看到眼前实现“三通一平”的园区,他决定立刻签约。就这样,在工资都快发不出来的困境之下,张江成功迎来了第一家外资企业,而且是世界500强知名的药物公司。可以说,瑞士罗氏制药的引进为张江日后的招商树立了标杆,开启了张江“药谷”的历史。

在瑞士罗氏制药的示范效应下,日本松下、法国法雷奥汽车电机、日本山幸电子、美国联信增压器、宝钢软件、挪威奈可明离子显影液、摩托罗拉手机、美敦力心脏起搏器、三菱物流仓储、阿尔法泰克集成电路、史克必成疫苗等企业先后进驻张江,张江也于1994年11月成立了新药研发中心。

至此,张江高科终于在科技园区的建设中站稳脚跟,此后数十年,随着国家和上海市重视程度的提高,张江高科迎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时期。

从1到N,多次迭代

张江的发展,有几个时间点无法忽视:

  • 1995年3月,张江的产业发展从原来的10多项改为重点发展三项,即生物医药产业、微电子信息产业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 1999年8月,在“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指导下,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

  • 2006年,上海高新区整体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张江”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张江模式也开始对外输出。

  • 同年,张江高科启动“一体两翼产业互动式”的发展战略:除了运营房产资源以外,还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并且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以及选择优质企业投资。

  • 2009年,上海市政府“南汇撤销、并入浦东”的方案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张江高科借此机遇于2011年扩大园区规模为75.9平方公里。

  • 2014年,国务院决定上海市自贸区扩区至张江片区,面积37.2平方公里,至此,“张江模式”已经辐射上海市所有行政区,张江高新区经扩建形成一区二十二园外加紫竹高新区的格局。

  • 2015年,张江高科技园区谋划新一轮转型,全力打造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医”产业集群(涵盖医学、医药、医械和医疗健康产业等)和“E”产业集群(涵盖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

27年发展历程中,在实际管理和运营方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的操盘下,张江高科进行了多次“迭代”。

首先是产业定位的迭代。

受瑞士罗氏制药首家落户影响,在此后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始终是张江的重要产业之一,西比曼生物科技、复星凯特等知名医药公司都在张江建立了研发中心。而面对不断到来的新科技浪潮,张江也试图抓住更多机会。

2004年,在张江管委会的邀请下,盛大网络集体搬迁到张江微电子港,成为入驻张江高科园区的互联网企业的典型。此后,以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影视制作为重点的互联网产业也相继在此扎根。截至目前,张江高科已经累计引进包括阅文集团、趣头条等在内的数百家互联网企业。

2015年转型之后,“医”产业集群和“E”产业集群成为张江的重点发展方向。

目前,微软(中国)与张江集团共同打造的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已正式启用,首批3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初创公司也同步入驻,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与制造、零售、医疗、金融、城市建设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及创新发展。

其次是运作模式迭代。

发展初期,张江高科的运作模式定位“园区地产商”,即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并销售或租赁给相关企业的方式,拓展业务、实现盈利。

因此,张江高科长期以来是通过低租金或免租金、低地价或免地价的方式吸引全世界创新企业的集聚,可实际上税收并不归属张江高科上市公司。此外,产业升级和环境变化都使得土地资源不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张江高科的转型关键。

2014年末,张江集团以张江科投为母体,整合旗下小额信贷、孵化器、创业培训等资源,建立了张江集团“投贷孵学”平台,成员单位包括张江科投、张江小贷、张江孵化器、张江药谷平台和张江创新学院等。

这一思路与中关村的发展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在2014年,由海淀图书城转型而来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官方介绍中,创业大街的定位是:全国双创策源地;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大企业、资本、创新创业者对接和融合。海置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创业大街的运营公司,除了承担街区业态调整以及宣传职能外,它还提供创业服务。

根据官方介绍,目前,张江集团“投贷孵学”平台现有员工超过110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47亿元,服务超过2000家企业客户。它拥有覆盖张江园区主导产业的3个国家级孵化器,超过10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配备符合产业定位的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传递 “宽容失败,鼓励成功”的创业文化。

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建曾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发言中表示,“张江高科将逐渐淡化以销售和租赁为主的产业地产模式,着力于打造园区内创新生态体系,并择机以投资模式参与到创新产业的发展中,回归张江高科的高科技本质。”

“未来张江高科的利润点和价值点,不是在租售环节,而是在资本市场上。”葛培健当时预计2017年至2019年,股权投资收入会占张江高科主营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

在不断的自我迭代中,张江高科得以伴随科技进步的浪潮持续成长,并且逐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智能产业卡位战

如今,张江高科的目标不只局限于浦东新区,甚至上海市区。2018年底,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打造的“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落户张江,根据介绍,基地的作用主要是:

  • 通过产业投资促进园区战略招商、精准招商;

  • 发挥“产业投行”优势,做好对接好科创板的工作;

  • 招商和投资双管齐下,增强优质项目的根植性,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 借助于“参股不控股”的投资策略,探索基金操盘,盘活存量地产资源;

  • 以张江高科“895创业营”等双创平台为基础,打造扩至长三角区域的孵化器、加速器联盟。

不难看出,基于这一平台,张江希望将多年积累下的科技产业集群效应,与园区运营模式整体输出,辐射长三角地区,成为一个拥有跨区域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孵化器”、“加速器”。

这一策略已经取得如下进展:

  • 张江高科“895创业营”已入围2000个项目,入营项目230个,项目总估值超过180亿,获风险投资100家。

  • 张江高科参与了浦东科创母基金专项子基金的创设,提出将发力“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产业。

根据官方披露的最新数据,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注册企业20000家,在地经营企业4500家,其中:

  • 高新技术企业685家;

  • 国家、市、区级研发机构403家;

  • 跨国地区总部62家;

  • 亿元贡献企业65家;

  • 高校和科研院所近20家;

  • 从业人员32万,国家“千人计划”96人。

当下,“医”产业集群和“E”产业集群是张江高科的两大发展方向,“医”是过去优势的延续,而“E”是未来机会的布局。

根据介绍,“E”产业集群重点关注智能制造、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在软件方面,重点关注在消费升级、全球化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互联网带来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10月25日,张江集团与IBM中国宣布合作并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通过为期三年的合作,联手打造中国首个Watson Build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并持续在数字化创新平台、人工智能人才培育、人工智能企业赋能加速、人工智能生态共建等方面进行广泛布局。与IBM的合作是张江高科发展“E”产业集群的一个典型代表。

随着产业互联网热潮来袭,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万物互联(IoT)和边缘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核心技术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也成为新的增长点。要抓住新一波技术红利,张江高科必须吸引浪潮中的头部公司落地。

不过,期望抓住科技浪潮红利的不只是张江,位于北京的中关村也已经将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不久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主办的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专项政策指南发布会上,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源头创新、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平台建设两个专项政策指南发布。政策指南提出,将支持企业围绕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统与基础软件、智能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展开攻关。对于特别重大的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和平台,海淀区可以连续支持三年,最高支持3000万元。

面对新的技术红利,科技产业园区们都期望能捕获最具潜力的独角兽。从张江的转型和中关村的政策来看,围绕科技产业高地的争夺并不会轻易停歇。

而正是在这样的相互追赶中,中国科技产业才得以发生诸多改变。

回顾张江高科27年发展历程,从地产经济到股权投资,从吸引外资到扶持本土创新公司,从生物医药到人工智能,其的迭代恰似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缩影。

而在新一波技术浪潮中,面对新的定位和新的目标,张江又一次进入了“创业”状态,站在了新的起跑线前。

参考资料:

《上海改革开放40年|吴承璘:没钱开发,情急给书记市长写信》,澎湃新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