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个灵魂拷问的背后,是我们根本不了解5G

2019-11-25
“5G会如何影响全球发展?”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全媒派,作者腾讯传媒,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19行至年终,北半球的天气日渐寒冷,但围绕5G话题的讨论却愈发热烈。11月20日,首届世界5G大会在北京召开,人们的愿景,从“5G改变世界,5G创造未来”这样的主题中就可见一斑。无疑,这个万亿级市场的点滴进展,都备受瞩目。

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如今的互联网上,从手机终端和云端的无缝连接,到5G+AI可能创造的智能应用场景,再到世人憧憬已久的万物互联,关于5G未来式进阶的叙事铺天盖地,且总是引人浮想联翩。

人类社会又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已经拉开帷幕,在历史的转捩点上,内容业同样早早地感受到了巨变前夕的澎湃。然而,5G将如何创新内容生产模式?5G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将激发出怎样的创造力和驱动力?技术与应用之间仍然存在着大段空白,抑或更直白地说,我们可能根本不了解5G。

趋势未明之下,需要先行者引领想象与实践。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一起走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的思想世界,在面对5G时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理智与感性,他这里或许会有答案。

将5G科学讲成“单口相声”的院士

今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外界解读称:这宣告了5G元年的正式来临。那么,5G是什么?5G又会为我们带来什么?

如果你在国内互联网上搜索这两个问题,获得的结果里,邬贺铨的名字应该会是一个高频词。从最早的拨号上网,到ISDN一线通、宽带ADSL、光纤入户、3G网络、4G网络、移动互联网,再到今天的5G网络,中国通信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有邬贺铨的身影。作为通信领域的执牛耳者,邬贺铨既是一位耕耘至高技术的科学家,也是一位金句频出的“网红”院士。

真正意义上的国民互联网导师

可以说,邬贺铨的一生,几乎都和通信联系在一起。

他是中国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批人,也是中国最早涉及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先后从事光纤传输系统和宽带网研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和3G/4G/5G等项目的技术管理及工程科技咨询项目研究。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邬贺铨,有着丰富的专业背景和职业履历。他曾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师、CNGI专家委主任、国家“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IEEE高级会员。

显然,在通信领域,邬贺铨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其在国内率先主持研制成功了PCM30路服用设备、STH-1/STM-4复用设备、155/622Mb/sSDH光纤通信系统等,并多年连续参加ITU-T网络标准研究组会议,参与中国通信发展的决策。

这些在外行看来一头雾水的设备,很可能便意味着中国过去几十年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的飞跃式进化。说他是国民互联网导师也并不为过,早在2003年,3G尚未在中国全面落地的时候,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邬贺铨提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重大专项,项目定位正是3G、4G,以及如今矗立于技术浪潮之巅的5G。

邬贺铨身上,有一种令人惊讶的远见和眼界,从中国互联网的接入,到移动通信的不断迭代发展,每一步,他都走在了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沿。

总在回答“灵魂拷问”的幽默智者

如今,在网上搜索邬贺铨的名字,会得出近三百万条相关内容,其中一些热门文章,是他在各大论坛、高校做演讲时所发布的真知灼见。可以发现,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加密货币……每当有新的互联网相关科技爆点出现,邬贺铨都会热心地针对它们做出解读。而现在,他常常需要面对的话题是5G。

从国际通信展览会到世界互联网大会,从JDD-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到央视节目《开讲啦》,邬贺铨在不同场合面向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的人答疑解惑,试图搭起5G科技与应用、与普通人之间的桥梁。

“5G是什么?”

“5G究竟有多快?”

“5G会如何影响全球发展?”

“中国5G产业化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5G会为各个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对于这些宏大的“灵魂拷问”,邬贺铨总是能给出具体而详实的回答。有一次,在《开讲啦》的舞台上,当被问到“5G时代有什么商机”时,他用一种非常通俗地方式回答说:“5G时代终端的类型不会只限于手机,而是更多种多样的终端,APP也不限于游戏,当然应用在工业上也可以、医疗也可以、智慧城市也可以……包括在冬奥会上的应用,高山滑雪最快的速度为250公里每小时,冰球的速度最快为160公里每小时,在冬奥会,只有5G才能显现出速度与激情,没有做不出来,只有你想不到。”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5G其实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但邬贺铨善用案例和类比,在他的精准描述下,抽象的话题总是能够变得具体而生动。而且,他往往金句频出,一个40分钟的演讲,能够被马云形容为“院士的单口相声”。

新旧交替:邬贺铨眼中5G时代的内容业

今年10月,在一场有关“5G赋能未来产业”的论坛上,邬贺铨谈到了5G对于内容行业的影响。他重点关注了传统媒体在5G时代的生存前景,表示后者的普及将对前者产生冲击。

具体而言,邬贺铨认为,“现在一些视频网站的自制剧已经占领了视频节目制作80%的市场份额,5G的普及意味着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看更长的4K视频,传统电视媒体的用户使用时长将进一步被抢占。在游戏方面,5G的高带宽低时延催生了云游戏,不用买高端的硬件就能玩3A级游戏,更方便了玩家。这也会分流看传统媒体和短视频的时间。”

甚至广播也会受到5G技术的冲击。因为汽车的普及,广播在一段时间“逆生长”,但是5G带来的自动驾驶可能终结这种趋势。邬贺铨表示,“5G驱动自动驾驶走向应用,当双手从方向盘上解放,双眼也不用再紧盯着路况,这样驾驶员都可以看视频或者浏览网页了,只能用来‘听’的广播也就受到冲击。”

邬贺铨眼中5G时代的内容业,首先即是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的新旧交替。这种技术升维,能够在短时间内创新用户的内容消费模式。而这些使用场景看似遥远,实际上已有媒体在逐步靠近。

5G+内容的现实应用与未来想象

2G时代,网页都只有基本元素,内容行业服务的对象只是那些使用台式机拨号上网的人;3G时代,播客流行,人们可以进行无线下载了;4G和LTE的到来,则让用户可以在手机上观看视频,并对AR和VR技术有了大致的体验,内容业讲故事的方式获得升级。

那么,5G呢?除了更快的传播速度、更丰富的媒介符号、更具沉浸式的消费体验,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有前瞻性的媒体已经在做准备。例如《纽约时报》的5G新闻实验室项目,探索5G如何帮助记者即时传输媒体文件如高清图片、视频、音频甚至3D模型,讨论如何在故事中加入更多更好的AR和VR等沉浸式体验以帮助读者在3D环境下展开新的探索。

在国内,5G也已“初显身手”。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实现5G技术持续传输4K超高清信号,在总台4K超高清频道现场直播两会记者会;中国经济网使用“5G+6K全景”的融媒体技术手段进行两会报道,通过“全景+新闻”的报道形式,将读者的传统阅读体验,提升为“现场阅读”。

当然,这些都只是5G+内容的初步尝试。置身于一个ConTech时代,内容在技术加持下的飞速发展,完全应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内容产业链上的相关从业者也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即5G的哪些“能力”,可能真的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全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