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合唱”,四座城市谁领头?

2019-12-20
在沿黄9省区诸多城市中,谁最有可能“征服”黄河,实现“进位”?

1d6748f54d7cb42d809b5558420b3691.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作者程晓玲,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作为我国第五个重大国家战略,近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话题,频频在“重要场合”出现。

最近一次是12月16日的《求是》重要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

时间回到今年9月,在郑州举行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它与另外四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首次“同框”,被明确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一个月前的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国家领导人在主旨演讲中再次提到:“将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的国家战略,增强开放联动效应。”

如此短时间内被频繁提及,足见其重要程度。

众所周知,国家战略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信号。虽然此前黄河流域在我国区域版图中一直没有太多“存在感”,但一旦有了这个官方利好“加持”,势必意味着会有源源不断的各类发展要素涌入。

区域发展需要“中心”带动。第一大港,拥有区域内对外开放的特殊优势;

郑州和西安,同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黄河流域内陆枢纽城市,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为其在缺乏航运之利的黄河流域“加分”不少;

济南不仅在吞并莱芜后实力大增,近年还积极规划实施跨黄河发展,在国家战略上反应迅速。

面对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没有哪座城市愿意错过。

郑州西安:两座国家中心城市的较量

今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心城市的发展,日益成为未来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提到“中心”,高居中国城镇化体系顶端的国家中心城市自然是重点关注对象。

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准建设9个国家中心城市,沿黄省区中,郑州和西安在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后,郑州和西安的优势显然更加突出。

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莉看来,地处中部腹地的“枢纽优势”、肩负带动中原城市群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使命,以及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历史文化因素等,均可成为郑州机遇的发力点。

在诸多利好叠加之下,近年郑州发展有目共睹。作为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郑州综合实力已超越长沙,位居中部第二。如今,郑州更丝毫不掩饰其“变黄河为内河”的野心,大有拉伸城市骨架、跨黄河发展之势。

今年9月,几乎与新的国家战略“出炉”同时,《河南日报》发表名为《把黄河变内河 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文章称,“把黄河变成大郑州的内河是时代所需”。去年2月公布的《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35年)》中,也明确提出郑州要“北联”,探索向北“跨黄河”与新乡毗邻地区联动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

当然,说到区位优势和历史地位,西安也不弱。得益于此,西安曾多次获得战略垂青,但在机会的把握上却表现得不尽人意。

20年前,西部大开发动员令在西安发出,一度被视为“桥头堡”,最终乘势走入发展快车道的却是成都;其后,“量身打造”的关天经济区还未等来“柳暗花明”,中原经济区又获批复。

对此,人民网曾评价,“前脚还在西部大开发里和成都竞争的西安,又遇到了郑州这个对手。”上世纪90年代,西安和郑州实力基本相当,而如今,郑州GDP已比西安高出1700多亿元。

不过,作为西北“龙头”,西安近年也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在门户经济和科技、军工产业上发力。

不久前,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在《求是》杂志上发文表示,要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深化军民融合,抓好原始创新,做大做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济南青岛:谁能抓住新的国家战略?

前文已经分析,沿黄省区中,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是开放机遇看,山东半岛的集群优势都最为明显。其中,济南和青岛,一个是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省会,一个自古就是黄河流域出海口,最受关注。

先说济南。近几年,从山东到济南,做大省会的意图日益明显。自去年吞并莱芜后,济南整体实力大增。不过,夹在泰山和黄河之间的济南,一直受地形限制,伸展不开。

为此,早在2003年,济南就提出北跨战略,希望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猜你想看:《“征服”黄河,济南一路向北》)近年,济南更喊出由“大明湖时代”向“黄河时代”迈进的口号。

今年3月,《济南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50年)》公布,其未来战略空间格局确定为“一体、两翼、多点”。其中,“一体”指山河之间的中心城区,“两翼”中的北翼,则是黄河以北,以北岸先行区为主体的功能片区。《济南日报》评价,这是济南进入“山城河一体时代”的必然战略选择。

济南“一体、两翼、多点”空间格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

不久前,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再度明确表态,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范样板”。

相较济南,青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行动同样急切。

由于黄河缺乏通江达海的航运条件,要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航空、铁路及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大通道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10月,《青岛日报》发表评论称:

当我们站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这个更大的时空坐标下来看,未来青岛的基础设施将要支撑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要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格局中承担战略使命。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看到,目前的基础设施不是建得差不多了,而是差得太多。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此前,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这样说。

曾在黄河流域的山西运城、吕梁先后担任一把手的王清宪,此前曾分析,从黄河流域往北,普遍呈现改革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现象。为什么北方的开放不足?用他的话说,“不是北方人不想改,是没找到开放的窗口,没有窗口就没有改革的内生冲动,就不足以打破旧经济的束缚。“

那么,青岛能否成为这个“窗口”?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城市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