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春节

2020-01-29
对日常生活保持慎重与反思,或许是我们当下所能做的、不多的事情之一。

4f477dde81f2c5800e06e6e190ab15e3.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qspyq2015),作者过蝈8433,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本人不是专家学者,也没有渊博学识,只是一个好奇心无比硕大的职场人士,并没有什么系统的知识体系。平日里,对什么感兴趣了,就买几本书看看。人文社科、经济管理、自然科普、文学小说,涉猎很广,门类很杂。与我而言,书籍既是口粮,也是零食,既要有用,更要有趣,既是为好学,还要为好玩。所以“有趣,好玩”是我阅读的宗旨,反而对职场专业知识敬而远之。

近年来认为“有趣好玩”的命题,又多是生命科学类。一方面,是这些年自己的生活经历,让我对身体、生命有了更重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这次冠状病毒肺炎也让我对现代生活方式有所反思:

人类有史以来成为主要生活在城市中的物种——预计2050年,全球70%的人口会生活在城市。城市化、高铁、互联网、工业化养殖等遍布的今天,某种隐秘的威胁正暗地潜伏。对日常生活保持慎重与反思,或许是我们当下所能做的、不多的事情之一。

笔者推荐以下书籍:

1、《过敏大流行:微生物的消失与免疫系统的永恒之战》

作者:[美] 莫伊塞斯·贝拉斯克斯曼诺夫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身边很多朋友为孩子的“过敏”问题而困扰。包括我自己的小孩(2周岁),每到春秋季就容易感冒发烧。医院里人满为患,我孩子一到医院,看见“穿白大褂的”就会哇哇大哭。我们做家长的,似乎这些年对“过敏”已日渐习以为常。

因为对“过敏”好奇,我看了几本关于微生物的科普书。此书就是其中之一。

现代医学让我们拥有了抗生素和卫生学,使得难以计数的生命得到了拯救。然而,这也生发出了不少新的问题——我们的身体与寄居其中的生物之间微妙的平衡发生了改变。现代医学和工业化的生活方式合谋,让我们自身的免疫力正日渐被破坏。

看了此书后,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是——周末尽量带小孩去乡村农野玩玩,让他多去户外接触土壤和动物,挖土拔草,哪怕身上脏兮兮的。平日也没那么让他勤快洗手,家里少用滴露。(当下不宜)

2、《廉价的代价:资本主义、自然与星球的未来》

作者: [美] 拉杰·帕特尔 / [美] 詹森·W.摩尔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西方的工业文明史,也可以称作一部资本主义廉价史。自然、货币、劳动、关怀、食物、能源、生命,这些在资本主义形成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其价值被廉价化。书中提到的“廉价”,不仅是低成本,也是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一种战略与手段。

什么意思呢?举个自己的例子——我平日喜欢在网上逛女装店,以前没习惯网购之前,买衣服还是会去商场买,因为价格高,每个季度可能也就买个一两件。但自从习惯网购后,款式新价格低,购买频率就会很高,从每季到每月甚至每周。又因为价格低衣服多,买了也不会爱惜,穿几次就扔了,造成浪费不说,还带来巨大污染。

“物美价廉”,这是廉价的策略;而污染环境,则是廉价的代价。

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它让我反思消费主义与日常不经意的生活方式。现在觉得——环保简朴的生活,才更高级。

3、《舌尖上的历史》

作者〔美〕斯坦迪奇

作为一名吃货,不仅要满足唇齿间的留香,还会很在意食物的文明史。尤其对我们中国吃货而言:“吃什么?哪里吃?怎么吃?”,这几乎是哲学式的问题。

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它从食物角度看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和权力变化的历史。作者结合各种领域的观念,重新解读了世界重大事件的成因与意义,向我们讲述了人类历史因为食物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及其对今日社会的改变和塑造。食物是文明的根基,尤其是有了火以后。一群人生火烹煮,分取食物,语言和八卦由此产生,这就是文明的原型。

这本书很适合在大家聚餐时高级地吹牛逼。当然现在这情况,尽量还是别聚了。

4、《新城市危机:不平等与正在消失的中产阶级》

作者:〔美〕理查德·佛罗里达

近年来,年轻、受过教育、富裕的人重新奔向城市,促进了美国城市的复兴与繁荣,扭转了几十年来郊区人口迁移和城市衰落的趋势,但是住在城里的成本显著提升,不少穷人与中产阶层被迫搬到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其他地方。

这种现象在美国大都会地区都有发生。而在大都会生活,生活档次高档化、生活成本难以负担、种族隔离严重、不平等加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却停滞不前,美国大都市中产阶层普遍萎缩。

城市之间的分化现象在中国也正在发生。一边是北上广深全球性超级城市的崛起,一边是鹤岗玉门等小城市的萎缩甚至撤并,但不平等现象还不像美国愈演愈烈,这些年各种形式的“精准扶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5、《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作者:刘莉 / 陈星灿

我对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兴趣,源自良渚博物馆。尤其是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做了大量的科普宣传,让我对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用“满天星斗”来比喻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意思是各类文明交相辉映。他提出六大考古文化区系,它们分别是: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在这六大区域里产生了灿烂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等。今天的我们可能无法确切知道“中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彻底了解古代“中国”的一切详情。但这本书有助于打开一扇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8000多年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

另外,作为业余爱好者,我还特地前往内蒙、辽宁参观了壮丽的红山文化——玉器的精美程度甚至超越良渚,牛河梁宏大的“庙、坛、冢”遗址也令人深深震撼。对考古和历史的好奇,并非只是学者的专利,它也可以在我们普通人身边,成为日常生活的“诗和远方”。

6、《知的资本论:茑屋书店的经营之道》

作者:[日] 增田宗昭

和国内很多“最美书店”相比,茑屋其实很朴素——它是一家“大数据”公司。1985年增田宗昭创立了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公司,他在书店、图书馆、商业设施和家电四大领域发起创新经营。其核心概念:文化、便利、会员。

他提出的“人性尺度”“顾客价值”和“生活方式提案”等理念,并认为从商业资本到“知”的资本,重新审视资本价值的时代已经到来。

我比较认可增田宗昭对商业的洞察:人类就是不断在追求效率和幸福。纵观整本“资本论”,也是围绕“效率和幸福”之间的兼顾而展开。这样充满哲学意味的书店,即使不是网红打卡店,也将是长远的存在。

7、《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作者: [美] 内森·沃尔夫

这本书,我正是这几天春节假期里看完的,此书2014年出版,却似乎应证了今日武汉疫情大流行的情形。我们住在一个遍布病毒的星球上,一直以来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都和我们和平共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引发致命的流行病。随着文明的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化、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得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人类加速流动,病毒也在加速流动,人类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病毒风暴。

作者是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客座教授。书中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

尤其让我深以为然的是,书中提及“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媒体的过度渲染、吸引眼球式的做法则是有百害无一益的,这会引发公众恐慌造成严重后果。”

在本次武汉冠状病毒肺炎事件中,“造谣——传谣——辟谣”成为不间断的节奏,这是比肺炎更可怕的“病毒”。我们也期待有越来越多过硬专业知识背景的记者、媒体人出现。

在此之前,也只能少看手机,多读书吧!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