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缓经济疫情之痛,药引子在中央政府手里

2020-02-06
比疫情本身更残酷的是,这场疫情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关系着很多提供了中国大多数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的存亡。疫情之下,也显露出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响应速度。

编者按:本文来源田轩的田字格,作者田轩、陈卓,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性肺炎疫情的发展,各地防控也不断升级。在全面布控防疫之下,战胜这场疫情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比疫情本身更残酷的是,这场疫情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关系着很多提供了中国大多数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的存亡。

疫情之下,也显露出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响应速度。

2月2日,苏州政府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

苏州出台的政策很简单,不外乎“钱、人、税、费”几个字。虽然具体看来,强度其实有限,比如减税这一条,涉及的是比较少品种的小税种,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而大头的增值税、所得税之类的并未提及。但苏州这次发布的政策还是又快又准体现出了政府的担当,值得肯定。

相比于苏州,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就显得“惊艳”有余,智慧不足了。

比如上海。1月27日,针对上海市发布的《关于本市延迟上海市企业复工和学校开学的通知》,上海人社局官员在公开解读中,将2月3日-2月9日这段延长复工期,定义为了“休息日”——

“用简单话讲,就是休息日加班要支付两倍的工资。……职工按照企业要求,在家上班的应作为休息日加班,由企业给予补休,或者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政府请客,企业买单慷企业之慨,这一把操作值得商榷。

我国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然而随着疫情蔓延,本来就经营不易、死亡率极高的中小微企业群体,存在着大面积“团灭”的风险。

且不论关于“延长休息日”是否可以由地方政府决定这一法律问题,目前由于防控疫情的需要,很多服务行业的企业(又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经营停滞,收入锐减甚至完全没有收入,但是仍然需要承担房租、工资、税费、社保、贷款利息等各项成本,很多企业在未来三至六个月,有资金链断裂破产的风险。

员工们每增加一天的“岁月静好”,都可能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直以来,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始终是中国经济的源头活水,一旦这些企业的目标从盈利和快速发展变成了苦苦支撑以至于能“活下去”,经济环境的困难可想而知。倘若多年积攒下来的发展信心就此毁之一旦,实在是令人扼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宏观经济层面,和2003那场SARS战役不同的是,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变,不再是2003年所处的总体经济“上行”周期。另外,与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变得更加重大,第三产业GDP占全国GDP总量比重从2003年的42%增加到2019年的54%

所以,此次疫情对于全国经济整体的影响,必然要超过2003年。特别是对创造我国绝大多数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可能更是一场致命的打击。

虽然说,这次各级政府的反应,整体上要比2003年SARS时非典进步很多。但是,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刺激和扶持,存在着由于地区风格差异、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水平高低而导致的治理能力不均衡的风险。一般来说,经济好的服务型地方政府帮助企业的意愿更大,管理也更科学规范,政策也比较及时准确。但是,对于那些经济较为薄弱、思路比较落后的地方政府来说,由于过去10年举债太厉害,自身财政问题比较严重,再加上常常处在与民争利的传统思维中,想让他们来扶持民营企业,着实困难。

疫情是场病,病来如山倒。但谁能开得出根治的药方,又如何做到对症下药呢?我认为的答案是:面对不容乐观的2020,目前的药引子还是在中央政府手里。在危机中,我们应该集全国之力、以中央政府为核心进行统一部署、高规格操作,来迎接这一场对于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

在做好打持久战准备的同时,也要做好今年经济增长遭受很大负面冲击的准备。根据目前情况判断,最坏的情况下疫情持续的时间可能会长达四、五个月,因此,2020年上半年的我国经济必然会受到明显冲击,使得今年经济增长几乎不可能“保六”,需要做好相应的预判和准备。

更重要的是,针对疫情造成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要由中央政府牵头来进行统一部署和操作。在中央政府主导的政策支持和真金白银补贴下,地方政府应该把精力放在政策的落实、配套保障和补贴的有效发放上。

具体说来,首先在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应该通过自身节流为中小企业背成本。除了率先降低国有用房房租之外,在疫情攻坚防控阶段的1到3个月期间,对于全国(至少是湖北省)范围内完全停工的民营企业,企业员工工资应该由中央财政和企业主共担(比如各承担一半)。此外,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剩余空间,加大筹码帮助中小企业强效减压,建议在减税降费方面进一步加强力度,比如可以在疫情结束的2到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企业增值税的减免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

另外,在解决长年困扰民企的融资问题上,建议由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免除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贷款利息,并对在疫情期内到期的民营企业贷款进行自动展期。同时,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补贴,支持由于疫情陷入经营困难的小微民营企业。

与此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当精准“开源”,以助中小企业强力抗压。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境内专项国债和离岸人民币国债的方式筹措资金,此国债除了一般的免税以外,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利率和久期。此外,在攻坚疫情的非常时期,人民银行可以利用非常规货币政策,为大中型民营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鼓励抗冲击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从而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带动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当然,宽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通畅,使得“开源”之水能够真正流到中小企业的土地上。

此外,要鼓励创新商业模式,突破原有边界,挖掘增长新资源。面对2003年SARS疫情,智慧的民众仍然创造出了诸多新的商业机遇——电商物流模式开创出避免直接接触的自提货方式,无人零售等提供了低劳动要素投入的经营模式优化思路,远程办公、虚拟社交、网络游戏乃至传媒文化等传统产业都焕发出了新的变革活力。创新的动力在民间,值得更多来自国家顶层的资源倾斜。对于疫情期间独特的社会消费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商业模式,政府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积极探索新资源,以应对疫情后的经济托底压力。

目前,我们面对的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争——除了有目共睹的肺炎疫情,还是一场关于中小企业的拯救战。面对疫情大考,我们的政策不能再重复过往的一次次的悬而未定和左右摇摆,思维、政策、措施和决心都必须全面激活。

乱世重典,小修小敲如今已于事无补。17年前SARS的那场“战疫”没教会我们的,我们必须在如今这场声势浩大的变种疫情里,彻底看清楚、想明白并作出改变。

疫情再次考验中国,迎难而上、战胜挑战,会让中国更加坚强!

本文共同作者 陈卓 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助理教授、民生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