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国产医疗剧?

2020-02-17
疫情过后,对于医疗剧来说很大可能迎来一波市场利好。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新剧观察,作者 乔苗儿。

新冠疫情爆发,2017年的《急诊科医生》因剧中情节“神预言”成为公众话题焦点,医疗剧重回观众视野。

医生行业,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现实生活中,医疗体制改革、医疗资源分配、医患关系始终是民生重点。关注度的提高催生了系列影视作品的生产创作,医疗类纪录片发展迅速,近年来有《人间世》《生门》《中国医生》等多部高品质作品出现。相比之下,医疗剧的创作是落后的。

以【国产内地医疗剧】(不包含港台剧)来划定范围,以国产剧年产量以及其他类型的电视剧产量比较,医疗剧从数量上来说不多,甚至稀缺。根据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记者统计,从1986年《希波克拉底誓言》算起,至今播出的国产医疗剧仅有43部,其中2010年以后的剧目有22部,占总数的一半。除此之外,2010年之后播出的医疗剧与家庭伦理剧、偶像剧、军旅剧等类型杂糅现象明显,有些作品已经不能称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医疗剧,医生仅作为剧中人物的职业,主线剧情仍旧围绕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展开。

2020年,根据网络相关资料整合,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记者找到出10部待拍、待播的医疗剧相关信息。综合已经播出的医疗剧,试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医疗剧低产的原因;新冠疫情是否能够成为刺激医疗剧生产创作的催化剂,急诊、妇产、儿科、外科等为民众熟知的科室之外,医疗剧还能讲述哪些鲜为人知的医疗故事;国产医疗剧的“P+P模式”应如何完善。

图注:根据网络信息整合,如有疏漏,请留言指正

产量低审查严

创作人员班底重合度高

1986年潘小杨导演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探索性质的电视单本剧,是国产医疗剧创作的开端。经历1984-2004初创期,2005-2009发展期,2010-今成熟期三个阶段,按照播出40余部计算,平均产量比较低。如按照学界对医疗剧的界定“以医院为背景,医生和患者为叙事主题,围绕医生救治患者和医患、医际矛盾展开叙事,全景式展现医生工作和生活的电视剧”,属于医疗剧范畴的剧目还会更少。

医疗剧产量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创作层面的,专业性强,创作难度高,需要创作者对特定时期内的医疗环境、医疗体系有深入了解和洞察;其次是审查层面的,医疗剧作为特殊题材,还需通过卫生部、卫计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查才能立项或播出,严格的审查机制也令医疗剧创作长期处于“带着镣铐跳舞”的状态中。

创作门槛高令医疗剧呈现出创作班底高度聚集化的现象,在编剧、导演两个核心职能部门聚集的情况尤为突出。

导演杨阳先后执导《心术》《今夜天使降临》《爱的妇产科2》三部作品。导演徐庆东及其“徐家军”先后创作了《无限生机》《生死一线》《急诊室故事》三部作品。导演郑晓龙先后执导《永不放弃》《急诊科医生》两部作品。导演张建栋分别执导《柳叶刀》《无影灯下》两部作品。仅四位导演的作品,已经占到医疗剧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除此之外,能够掌控医疗剧拍摄创作的大多是在行业内经验丰富、观众口碑评价很高的导演。例如执导《白色陷阱》的导演尤小刚、《医者仁心》的导演傅东育、《到爱的距离》的导演简川訸、《远远的爱》的导演姚晓峰、《外科风云》导演李雪等。在这些资深电视剧导演履历上,才能找到医疗剧创作的痕迹,侧面说明了医疗剧创作对主创的门槛水准要求比较高。

《急诊科医生》

《外科风云》

目前所有播出的医疗剧当中,均会设置“医学顾问”,找到医疗行业相关的专业人士,为剧中涉及的医疗专业内容把关。《急诊科医生》曾邀请当时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医生于莺担任策划,《外科风云》请刘福军、马延平等担任医疗顾问。即便有专业人士把关,医疗剧对编剧而言仍然具有较高的创作门槛,因此医疗剧的编剧有非常明显的“跨界”现象:医疗剧的编剧,有相当一部分人曾经有过医疗相关的学习工作经历。

2001年《永不放弃》的编剧点点,本人做过医生。2016年的《急诊科医生》也是根据点点的原创剧本《人命关天》改编,这两部作品均讲述在急诊室发生的故事,同由郑晓龙执导,片尾曲同样是由刘欢演唱的《永不放弃》。

《到爱的距离》《外科风云》的编剧是朱朱,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有多年专业的临床经验。她还是《长大》这部剧的原著作者,《长大》和《到爱的距离》的原著小说彼此关联,其中诸多的医疗事件、人物均取自她在医学院、医院学习工作中的亲身经历。

《急诊室故事》编剧之一柏彤是专业护士出身,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也长时间在急诊科体验生活。《医者仁心》的编剧徐萌也是常年关注国内外医疗技术的发展,专注医学叙事、医学伦理方面的研究。

从事医疗剧生产创作的主创班底人员集中且人数少,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医疗剧的产能天花板是极有限的。此外,审查问题也令医疗剧在深入探讨医疗体制、医患关系等方面受限,直接影响到医疗剧创作的深度和广度,导致现在国产医疗剧的创作拘泥于表层的医患关系、医患矛盾,缺乏对其背后成因的开掘,进而令医疗剧失去了向公众呈现当下医疗环境一扇窗的作用。

医疗体制改革、医疗资源分布等直接影响医生执业境遇、医患关系的问题,包括医学伦理、医学法律在内等医疗剧应当呈现的深度和广度在从前以及当下的医疗剧当中呈现均显得不足,医疗剧镜鉴现实的深刻性被消减,所有的矛盾点大而化之,落点放在医患矛盾上,不论是创作还是立意层面,有失偏颇。

医疗剧的深刻性、现实性问题,一方面的确与创作门槛高、需要医学专业素养有关,同时不可否认,与日趋严格的审查机制,有直接联系。医疗剧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歌功颂德,还要能够发现问题,产生社会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并推动行业规则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这方面,电影《我不是药神》已经做到,因此并非纸上谈兵的空洞臆想,而是医疗剧作为行业剧、社会话题剧,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科室集中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缺位

急诊、外科疑难杂症多,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作为医疗剧的故事蓝本,带有天然的戏剧性,因此,医疗剧中多选取急诊、外科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永不放弃》《急诊室故事》《急诊科医生》《爱在生死边缘》等作品,均以急诊室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生死之间呈现人间百态,拷问人性。同样是急诊科,《急救生活》则有所创新,把目光对准院前急救,展现120急救过程当中发生的一桩桩医疗事件。

外科也是医疗剧中反复出现的科室背景,外科手术、疑难病例有助于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视觉冲击,争分夺秒的生死抉择有助于树立医生的形象,整体故事性会更强,有助于提升观众观看的兴趣。

近两年,随着育儿、女性话题在公众当中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儿科、妇产科也成为了医疗剧的重要表现对象,《儿科医生》《今夜天使降临》《爱的妇产科》系列、《产科男医生》等作品从不同视角切入,更加细致地向观众展现不同科室发生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观众对于不同科室的了解,有一定的科普作用。

另外,《追日》《红十字方队》《红十字星座》融合了医疗、军旅元素的医疗剧,着重展现部队医院、青年军医成长,在类型细分方面做出了差异。《追日》是目前来看唯一一部展现军医院显微外科发展历程的作品,剧中涉及断肢再植等当时医疗发展的前沿领域。为实现断肢再植的精密缝合,主人公们在大鼠的尾巴上做实验,为寻找足够细的材料做缝合线,几经波折,最后发现人的头发是最合适的材料。剧中这一桥段至今记忆犹新。

2019年播出的《极速救援》则将医疗剧从医院这一场景当中拉出,聚焦高科技背景下以医疗直升机、急救技术为载体成立的“飞行医疗部分”,专门展现在高危环境中的医疗援助,从创新性上来说有一定突破。但其突破仅体现在内地医疗剧层面,其实早在2005年,港剧《随时候命》已经展现了飞行服务队这一特殊的移动医疗群体的故事。内地的医疗剧创作的前瞻性和前沿性还需进一步地提升。

医疗剧呈现出科室集中现象的另外一面,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缺位。2003年非典过后,《没有硝烟的战争》《21天》《生死一线》三部作品围绕这一事件展开,其中《生死一线》只见开拍的信息,随即陷入查无此剧的状态,不知是否就此腰斩。《到爱的距离》临近结尾大规模爆发的“飓风”疫情,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一线医务人员在面对大规模爆发的传染病面前做出的快速反应,医生、患者、媒体、医疗行业管理者、官员等形象在疫情中的形象呈现出来,是很大的突破。但相较于原著小说已有一定程度取舍,这场疫情的原型,也正是2003年蔓延全国的非典。

《心术》《外科风云》等作品等作品当中也用了一定篇幅刻画地震灾害发生后,医疗团队深入灾区进行救助的内容。但完整地呈现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发生后,整个医疗系统如何运转、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应对的医疗剧仍旧是稀缺品。

《柳叶刀》《无影灯下》《医者仁心》等展现医学伦理、医疗体制改革乃至现有医疗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的作品,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停留在彼时相对开放的创作环境当中,成为回忆。以后是否还能看到这样的作品,是未知数。如果就此消失,是医疗剧创作极大的遗憾。

P+P模式探索:

公共议题和私人领域的平衡

1994年,美剧《急诊室的故事》开播,由它所创立的医疗剧P+P模式(professional+personal,专业性+人性)此后在创作中广为应用,发展成熟,并且成为了衡量医疗剧品质的两大重要指标。

国产医疗剧在P+P模式的应用和探索方面仍有太长的路要走。

时至今日,医疗剧当中存在的知识性错误仍不在少数,对于承担向公众科普责任的医疗剧来说,专业性是根本,专业性的缺失代表着观众的流失。随着全民知识文化素养的提高,医疗剧当中出现的专业性甚至常识性错误将更难隐藏,一旦被观众发现,创作者费尽心血想要通过剧情想观众传递的观念都会因为观众的不信任而付之东流。虽然不能要求医疗剧与医学教学片、文献纪录片完全一致,但一切为了戏剧性而采取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应以科学合理性为前提,同时一定要避免硬伤,广大的医疗行业从业者,也是电视观众的一份子。

关注医学科学、医学伦理发展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医疗剧创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医疗剧应当立足行业现实,促进观众对行业的理解,形成社会对行业的正确共识。除了急诊、外科、妇产、儿科等医疗剧中已经涉及的科室,医疗整形科、精神科等与现代都市群体息息相关的科室同样需要影视作品的关照。《美丽背后》便以美容整形为背景。现代人希望通过医学美容的手段达到外形上的变化,由此产生医疗和社会问题同样可以作为医疗剧的切入点。如何通过影视作品令公众了解,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同样是医疗剧应当承担的部分社会责任。

2020年待拍待播的医疗剧数量几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目前网络上相关信息汇总,已经有10部作品。偶像明星担纲、类型杂糅是主要特点,与都市剧、军旅剧、偶像剧的融合无疑能够推动医疗剧走向更多更广的观众,但如何能够避免医疗剧成为“披着外衣的偶像剧”,变成制服诱惑的秀场;如何避免低幼化;如何能够不仅仅作为年轻演员转型的跳板;都是行业应当看到并警惕的问题。毕竟,现有的医疗剧已经给出了前车之鉴:私人领域盖过公共话题的作品,已经不能称作是一部合格的医疗剧了。

疫情过后,对于医疗剧来说很大可能迎来一波市场利好。但,即便低产,也请不要忘记创作的初心。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