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考大关,请不要再哭泣

2020-02-17
现在的确是很暗、很灰的经济时刻,但我相信,用不了几个月,中国经济又将有声有色,愁眉苦脸的人又会有说有笑。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作者秦朔。

我们国家的进步,有时是通过正向的试验,如经济特区和自贸区;有时是通过吸取沉痛的教训,如十年“文革”;有时,则是被外部的击打所唤醒。

去年10月底,十九届四中全会刚刚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决定。一个多月后,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就开始向中国的治理体系发动袭击。

它选择的攻击点是武汉,12月8日武汉发现第一个病例。

武汉是内地GDP排名第7的城市,是三甲医院数量(27个)排名第6的城市(与成都、西安并列)。上海的人口是武汉的两倍多,三甲医院只比武汉多5个。武汉人均拥有的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国城市排名靠前。

结局却如此惨痛!不忍再述!

新冠病毒在考验,大国离强国还有多远。它考验医疗防线,也考验心理防线;考验物质资源配置,也考验人的配置;考验国家意志,也考验具体的领导力。而最终的考验是,当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从一个地方爆发,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守住人道主义的底线。

治理不是空洞的概念,而体现在一个人遭遇苦难时的诉求、满足,或者哭泣和无助。

国家动员,全民参与,一切资源向抗疫倾斜(如很多医院基本不再接受其他病症患者),我们终将克难。但人心留下的阴影,不会轻易散去。

这是对2020年的能力考验,也是对过去发展的检验,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清楚地告知:中国还有太多漏洞,弱项,短得厉害的短板!

病毒永在,且如变形金刚不断变化。假如未来还有新型病毒感染的传染病,究竟该如何应对?系统、机制、资源有没有把握?哪些措施要继续,哪些要调整?哪些心态正常,哪些过于恐慌?

爱因斯坦说,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永远不能在产生问题本身的层次上被解决。

一次宝贵的促进公共思考和公众参与的机会,千万不能浪费。

在理念层面,我想到的几个问题是:

1、对国家力量的再认识。我们的国家经过前赴后继的发展,国力强大了很多。但如同社会学家卡尔·多伊奇所说,“一个大象可以撞倒巨大的障碍物,但却不能穿针引线。”任何力量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久的,而是暂时的;力量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厉害了,我的国”的情绪,对国家的力量,对“一条腿短”的问题,有更客观的认识,对各区域之间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差距,也要有更清晰的认识。

2、对国家目标的再认识。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但对国民安全总值,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健康总值,这方面并没有足够重视和细化。中国有世界最多的人口,城市化、都市圈还在继续,交通网络的辐射性越来越强,人口密集、人口流动加上季节/节庆的高发易感性,这让我们有更多理由加强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的长期投入和建设,对《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迭代,而不是一成不变,“光好看,不好用”。

3、对国际形象的再认识。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退潮”和“脱钩”都是现实压力。但负责、透明、合作仍应是我们面对国际社会的基本姿态。斗争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达成合作均衡,要为“不斗”创造条件。中国确实是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但从SARS到新冠肺炎,中国的问题也给全球带来了新的压力。

4、对国家理性的再认识。当疫情的恐慌慢慢降低,人们发现新冠病毒的传染率、死亡率介于常规流感病毒与SARS之间,病毒与SARS同类,但流行病模式更近似流感病毒。如果武汉一开始就高度重视,严加阻断,并不会蔓延成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要采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重大问题。全国性“战时管控”,“不惜一切代价”,肯定迅速有效,但不可长期持续。很多方面需要再平衡,贵在有度,让集体行为更理性。

5、对信息机制的再认识。这还不仅是鼓励个人讲真话、实事求是,而是要认识到,信息不对称是天然存在的,谁都无法掌握全部信息,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采集信息、真实传递信息、多角度科学分析信息的完整体系。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执行,但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准确信息,决策也不会及时和有效。

在治理方面,我想到的几个问题是:

1、从纵向的封闭治理,转向横向的开放协作治理。政府习惯于通过内部控制来解决问题,把责任切细,落实到某一具体地方和部门,只要不出现外溢到其他地方、部门的问题,大家就认为太平无事,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治理模式。人大代表对行政部门有问责权,但事实上履行得很少,特别是平时。这种封闭治理的最大危险,就是全靠内部人控制。人们不知道他们的能力到底如何,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机会主义。这样的结果总是“要么不出问题,要么就大吃一惊”,其根源在于,封闭治理缺乏外部监督和持续改善的动力。所以必须在纵向治理之外,努力建构横向的信息分享和协作机制,真正发挥人大政协、专业社团、社区社群、企业组织、民间个人等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这些多元主体对治理的参与,要制度化,经常化,长期化。

2、从非专业治理到专业治理。湖北、武汉多名官员已经被问责,下课了。他们让人民非常不满的一点,是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不专业。空话套话多,回避要点,有的甚至一问三不知。而像华山医院张文宏这样的专家,迅速成为“抗疫网红”,是因为能以专业能力取信于民,并对冲谣言。治理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专业操守,不是口号、命令、唯上不唯实那一套就行的。

3、从简单化管制到人性化服务。这次很多地方的管控,无理由擅自升级,一刀切,层层加码,惹出很多笑话和民怨,而很多小区的物业人员坚持在岗,克服重重困难,温暖服务业主,广获好评。可见要把管控和服务相结合,有堵也要有疏,追求人性化。更广义地说,在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生产和配置中,也存在如何从简单化管制到调动市场积极性的问题,如湖北仙桃有100家左右生产医用防护服、但主要是出口的企业,有的库存产品经过医院使用,质量标准高于国际水平,但因为这些企业过去并未申请内销所需的相关资质,所以都成为停产整顿的对象。还是要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因为是特殊时期,就随意调拨,截胡,价格管制,大多数企业还是要算经济账的。

4、从机会主义到天下为公。这次疫情的前前后后,一些有着科学家身份的卫健体系KOL(意见领袖),努力抢发论文,而不是以人为本,天下为公,造福苍生;等到疫情严重扩散,又手忙脚乱,冒出许多“神药”。循证医学强调,医疗决策要在尽可能完备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但现在,一些没有临床证据和理论依据的疗法也直接大量用于临床。本质上,这都是机会主义,即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不惜扭曲信息或发出误导性信息,或拒绝对外分享他所掌握的、外界需要而又缺少的信息。如果利用专业身份和资源,从事的却是机会主义行为,那么,公众将是最大受害者。

5、从地域歧视到人道主义包容。为了遏制疫情蔓延,各地内防扩散,外防输出,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此而言,确实存在也需要地域保护,守土有责。但地域保护不能走向地域歧视,不少地方采取了随意扩大疫区范围、对外地人一律封堵的对策,不断加码,风声鹤唳,造成地域歧视、人群撕裂的加剧。2月11日深夜,浙江嘉兴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对外发出一段语音:在困难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他们(新海宁人)回家呢?如果每一个人,都把我们排除在外,那什么叫中国人的众志成城呢?他的语音迅速刷屏,是因为释放了朴素的人道主义包容。同样的防控,内心的出发点如何,效果大不同。

在企业和个人方面,我想到的几个问题是:

1、迫切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为企业纾困打气。2019年中国GDP接近100万亿,如果以日为单位,每天创造的GDP大致为2700多亿。现在超常规的隔离措施,使不少行业接近停摆。2019年春节假日(除夕到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今年同比都大打折扣。假定疫情造成的经济规模收缩相当于去年同比的四成,则每日就达1000亿元以上。再加上中小企业本来就因为诸多原因非常困难(如金融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等),所以需要在政府最高层面,考虑经济振兴的一揽子政策,不仅为眼前救急,更是为了安定信心,激发企业能动性。

2、新冠肺炎对产业、企业的未来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本身就是一次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四年前华为提出过“ROADS通往美好世界”的概念,即实时(Real-time),按需立供(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服务自助(DIY),社交化(Social),这五种数字化体验将引领未来。现在看,移动互联网会进一步下沉,自动化智能化会进一步普及,城市必须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但很多线下因素也不可缺少,比如优质供应链,人对人递送的服务(如物业、快递),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畜牧养殖业及分销、生鲜市场的现代化升级,等等。对企业的组织和文化来说,非现场接触、分布式、在线协同会常态化,真话文化、无边界沟通的合作文化会越来越通行。

3、对于个人来说,经此战役,对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健康生活、家庭交流、情绪调节的理解将大不一样,对人生也会有新认识。在新冠病毒面前,没有特效药,个人的免疫力,加上隔离防护和生命支持,就是基本的抗疫方法。就此而言,命运在自己手中。我们理当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负责,这也是对他人负责。同时,我们需要有一点幽默,放一点轻松,少一些恐慌。

最后一部分,我想说,尽管这个春节很多人被迫按下了停顿键,但中国不能停步。

“中国是一个大海,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从经济角度,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中国经济之所以充满韧性和前景,根本上还在于她的人口规模、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之大。

回顾一下历史上的英美交棒。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从新兴的棉纺织业开始,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经济领头羊。美国1776年才建国,1820年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6%,但凭借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移民的增加,到1860年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的15%。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统一市场形成,美国加速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工业生产超过英国。

1870年英国的GDP比美国多5.8%,1890年美国的GDP已经比英国多41%。美国的人口比英国多,所以先是GDP总量超过英国,然后用了更长时间实现人均GDP的超越。1870年英国人均GDP比美国多35.6%,1913年美国人均GDP比英国多5.3%。

中国的经济总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还只有美国的1/6强。这决定了只要不断超越自己,不犯大错误,中国的成长故事还将很长。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在中国同时爆发与交互,结合创业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多元的机会和澎湃的动力。

现在的确是很暗、很灰的经济时刻,但我相信,用不了几个月,中国经济又将有声有色,愁眉苦脸的人又会有说有笑。

很多人说现在是VC(风险投资)的寒冬,但我知道,有的重量级投资机构很快就要发布超百亿规模的大型创投基金,有的超级独角兽即将开启海外上市之路。不止一位投资家对我说,“我希望天气继续冷一段,这样很多好公司的估值会更低一些。”

我能够感到,隐隐约约的,憋着的,同时遏制不住的能量,正在集聚之中。危中见机者,必将率先拥抱生机。

当然,说中国是大海,并不意味着所有经济主体都安然无恙。在海上航行是有风险的,但一些企业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失败,而意味着资源的重新组织。政府应该出手救困救急,企业则应当思考,如何成为有价值、可持续、有差异化优势的竞争主体。

我们还必须深刻意识到,中国也是一艘巨轮,前进的方向很重要,如果偏离正确航线,或者如果有些地方一直在漏水而我们不清楚,那都很可怕。

但是,我想和大家说一句——黎明将至,请不要再哭泣。我们活着,也不是为了活着本身,是为了更好的有滋有味的明天。

在秦朔朋友圈上线那一天,我写过一篇文章,《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今天把其中的两段文字摘出来,献给每一个在这段日子经受了磨难、即将出发的你:

“在精神波动的时候,偶然看到过一个故事。传说当年成吉思汗西征,途径天山深处,风雪弥漫,寸步难行。他指着山那头激励将士,说翻过去就是水草肥美的草原,然后策马前行。当将士一鼓作气翻过山岭,眼前是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流水淙淙,艳阳高照,将士们大叫‘那拉提!那拉提!’,意思是‘阳光照耀的地方’。

“我不崇尚成吉思汗,但我喜欢那拉提的故事。当人以为自己强大的时候,他并非没有卑微的弱点,只不过弱点藏在了某个地方。同样,当人陷入卑微的时候,他其实也比他以为的卑微要强大很多,只要他心怀希望。如果不只一个人,而是一个众志成城的团队,都能用希望燃着自己,暖着别人,用希望、责任和爱与一切连接,纵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必能逢凶化吉,苦尽甘来。人如此,家如此,公司如此,民族如此。”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