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媒体的“茧房效应”,保持开放和独立思考

2020-03-10
人一有情绪就难免会主观臆断,觉得有必要写点东西,也是对思维的梳理。


media.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慧云董事会(ID: izhihuiyun),作者陈雪频,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和一个新西兰的朋友微信交流,谈到当下的各种奇谈怪论,言语中不由自主有些情绪。人一有情绪就难免会主观臆断,觉得有必要写点东西,也是对思维的梳理。

先说我为什么会有情绪。就是看到各种极端言论,这些极端言论立场完全相反,但逻辑水平都很低。比如有些民族主义者对发生在韩国和意大利的灾难有些幸灾乐祸,说什么“怎么连抄作业都抄不会”,这种说法就很不得体,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还有一些海外媒体对中国的做法冷嘲热讽,感觉中国做什么都是错的,动辄就是什么“中国病毒”、“武汉病毒”、“亚洲病夫”,还觉得这是自己的言论自由,在灾难面前没有基本的同理心。

还有一些“高等华人”,他们对中国的所有行动都持否定态度,感觉做什么都不对,而且喜欢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体制无能。当疫情开始在欧美流行的时候,他们的应对出了很大问题,他们又开始为别的国家辩护,感觉做什么都有道理。有个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说,“中国和德国应对疫情的差别,就是巨婴和公民的区别”,这种极端化和贴标签的思维方式,难道不正是巨婴独有的思维方式么?

在网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立场,他们的思维方式其实很类似:1、立场先行,凡事只问立场,不问是非;2、极简思维,以为用几个名词和理论就能解释这个世界,而他真理在握;3、观点极端,非黑即白,好勇斗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4、罔顾事实,只看自己喜欢的事实,甚至去编造事实;5、逻辑混乱,逻辑混乱得一塌糊涂,甚至认为逻辑不重要;6、语言攻击,道理说不过了就人身攻击,通过丑化对方来实现精神胜利。

我之前写过一篇随笔,提到为什么网络上“一言不合就开撕”。我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个无可否认,也不追求一致,我对此比较宽容。我的原则是凡事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逻辑要能自洽,而且要保持一致。如果要求再高一点的话,那就是遇到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要保持基本的修养,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开骂。如果能够保持谦卑的心态,知道自己并不真理在握,能够提些建设性意见,那就更好了。

如果非要给我贴标签的话,我更接近于自由主义者,这也是我佩服胡适的原因。自由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同时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并能容忍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基于这样的原则,我认为应该放开舆论管制,鼓励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不仅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力,也是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的应有之义。

同样,我认为言论自由并非想说什么就要说什么,而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不要撒谎和造谣,逻辑必须自洽和一致,必须对自己言行负责,要容忍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则,让我很反感那些无视基本事实,说话蛮不讲理,遇到不同观点就开骂的人。胡适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但对那些不能容忍别人的人,你还要容忍他么?这是一个有趣的逻辑悖论。我的看法是“不容忍”,因为容忍这种“不容忍”,自由主义的基石将不复存在。

但现在的社交媒体让网络变成了一个非常撕裂的舆论场。以前电视、报纸和杂志非常也有立场之分,但内容创作者门槛较高,表达也都还算克制,基本秉承着“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但社交媒体让内容创造的门槛变得非常低,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喊一嗓子,这样就让各种极端言论都付诸水面。再加上社交媒体的阅读偏好推荐原则,如果你喜欢某一方面的内容,社交媒体就会不断给你推荐这方面的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信息茧房”效应。

“信息茧房”就像一个回音壁,你持有什么立场和观点,社交媒体就会给你推荐符合你口味的东西,久而久之你的立场和观点会不断强化,直到认为这个事情理所当然,自己掌握了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理。那些和你持有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因为在网络上你没有真正面对他们,就很容易把他们丑化成你想象的样子,他们要么是脑残,要么是个坏人。你的潜意识告诉你,对待脑残和坏人是不能宽容的,你会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有攻击性。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信息过载的难题,人的大脑反应会下意识的做简单分类并贴上标签,而且容易一分为二、非黑即白。这种大脑进化机制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十万年中慢慢进化出来的,比如喜欢把人分成好人或坏人,把政府分成民主或独裁,或者想象成有某个坏蛋操作在操纵世界(阴谋论)。这种简单分类和贴标签的思维方式会让人感觉一切尽在掌握,却不知道这个世界非常复杂,我们并不真正掌握所有真相。

这就是我们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情境。在社交媒体上各种争论特别容易撕裂,无论是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对中西医对比的看法,往往是一言不合就开撕,就是这种社交媒体的“茧房效应”造成的。那些和你争论的人很可能是你的亲戚和同学,当你在网络上和别人争论不同观点时,很容易把对方想象成一个不可理喻的混蛋,而自己是一个要拯救世界、正义感爆棚的英雄,于是你会下意识地像对待混蛋的方式对待他,彻底否定和摧毁他。

正是因为对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警惕,我经常告诫自己,要少用社交媒体,要保持信息渠道的多样性,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在微信群里和别人争论。我的经验是,在微信群里的讨论往往是鸡同鸭讲,因为大家的立场不同,掌握的事实不同,说话的语境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这种完全不对称的对话环境你能指望有什么好结果?在网络上的争论很容易让人陷入情绪陷阱,一方面在扭曲你对真实世界认识,一方面也在损害你的判断力。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社交媒体上也是这样,遇到相同观点的人,你觉得我有道理,我觉得你有道理;遇到不同观点的人,你看我像个傻逼,我看你像个傻逼。为了避免这种回音壁现象,还是要多和背景相近的人面对面深度交流,而且保持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持谦卑和开放的心态。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