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字节跳动学组织,别忽略了这些细节

2020-03-24
学习和管理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有需要平衡的地方,适合自己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apartment2.jpe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舵舟(ID:duozhou001),作者李阳林,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短短八年,张一鸣打造的字节跳动,在巨头围剿下,成为了BAT并驾齐驱的头部互联网公司。2019年字节营收增长至1400亿,团队规模达6万人,预计2020年底,规模将达10万人。很多人疑惑,张一鸣及其团队是如何做到快速而有效的?

OKR是字节跳动的一个关键词,以至于字节跳动火了,OKR在中国市场也更火了。从字面意思来理解,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很简单,公司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围绕同一目标奋斗,每个人又有自己明确的小目标,通过KR的明确,彼此知悉对方的动作,从而达到组织的有效协同。

大部分中国公司搞团队都很难,既然有人实验出一套不错的办法,就蠢蠢欲动开始学,并准备引进OKR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只学其形而失其神,字节跳动的OKR,将可能成为继阿里中台,华为奋斗者文化的搞坏创业公司团队的第三个坑。

阿里的中台好,很多公司纷纷跟随上中台,结果根本用不起来,因为忽视了一点,中台是需要积累的。华为的奋斗者文化好,很多公司只学到了狼性,要大家加班,却没学到华为的分钱哲学,以及细致到末梢的系统能力。字节跳动的OKR很好,极大了激活了组织的活力,但要让OKR发挥作用,则是一件复杂的工程。

无论是阿里的中台,华为的奋斗者文化,还是字节跳动的OKR,都是对优秀典型的抽象总结。但管理是一项充满了活性和细节的活动,旁人学习的时候,如果失去了具体的场景联系,上下文诠释,僵硬的当作信条去执行,就容易让动作变形。当然,只关注细节,大家又无从学习,所以适度的总结也有其好处。学习和管理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有需要平衡的地方,适合自己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当企业拥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才会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自舵舟发布张一鸣系列三篇稿件后,很多朋友希望通过舵舟了解更多字节组织搭建的信息。做为赋能型组织观察者,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他们的一些细节。

1 并不完美的字节跳动

普通人难免走入成王败寇的逻辑,他成了就什么都好,现实情况没那么极端。没有包打天下,一劳永逸的武功,如果有,那肯定是骗你钱的。承认字节跳动组织发展中的缺陷,是更好学习他们的前提。

(1)规模大到了6万人,如何保证尽可能多的人处于思考状态?

老板每天99%的时间,都投入在工作上,自然思考浓度高。每一个岗位上的职员,他们除工作以外,身处的环境五花八门。有的今天失恋了,有的今天头疼脑热了,有的觉得周边同事无法相处,有的觉得今天天气不好,这些都可以成为今天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的原因。当6万人中,有一小部分比例的人处于这种状态,对于组织和业务的发展,都是很大的折损,而这必然是企业的常态。

(2)人才素质如何保证?

张一鸣早期创业时,有时候手痒写几行代码,他老婆都会问他,你作为创始人难道职责是写代码?他回答说,不是,这只是我的兴趣。那么他的职责是什么?从一开始,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严把招聘关,确保早期进入的人才都是高标准的。对的人才能把对的事情做好,以至于出现有一个星期,他面试了大量人才,最后只确定了一个实习生的情况。

初始人才的高标准,能起到层层往下高要求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到了6万人,即便把人才标准制定成了明文准则,大家在执行的时候,理解上也是五花八门,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后续进来的人良莠不齐的情况。

(3)如何应对人员划水的问题?

字节跳动跟华为一样,都是高强度工作的地方。但大公司对于很多人的吸引力在于,我可以去那里镀金。动机不纯的情况下,他如果想划水,总有各种办法。6万人里,只要有一定比例的人划水,那么对于系统的损耗,也是巨大的。

(4)对于目标的理解如何尽可能统一?

在研究张一鸣输出的内容时,发现他有一段时间特别关注“单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只要做了管理就会发现,同一个词语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共同目标的理解,也会因为五湖四海,背景各异而导致理解上千奇百怪。

比如公司的文化推行,有的人觉得十分有必要,有的人觉得虚。有的人觉得公司很不错,有的人觉得我在这里呆着,也觉得不过如此,外面吹得言过其实。

其他公司遇到的问题,字节跳动一个也不少。

2 字节跳动的应对原则

问题是相同的,应对问题的态度与逻辑,开始让我们彼此拉开差距。在我所了解的字节跳动团队,他们的态度是这样的。

第一,承认问题的存在。

即便从收入到规模上来讲,字节已经做到了头部,但在字节团队的表达里,他们并不认为自己非常成熟。而是始终认为自己还在路上,无论是治理还是运营都还很粗糙,并非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用张一鸣的原话说:过去两年,(我们在组织上)问题多思考少。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第二,尽早探索。

在公司只有几个人的时候,张一鸣就注重人才素质,到公司几十个人的时候,张一鸣就开始思考指标系统的建立,到了千人左右,公司就开始推行OKR。

当很多人把别人用得好的东西照搬,发现不好用。其实最关键的点是,别人的好是靠时间累积出来的。失去了“时间累积”这个维度,很多东西都不好用。

这么看来,尽早探索就是一个优势。

第三,头脑清醒。

我们在学习字节跳动,在这个市场上,字节跳动也是一个学习者。但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清醒的意识到没有包打天下的一招,没有可以照搬的,那就取各家所长,找到适合自己的。

从杰克韦尔奇那里学到了“坦诚”,从德鲁克那里学到了“自我管理”,从阿里那里学到了文化,从华为那里学到了系统,从谷歌那里学到了OKR等等,再结合自身业务,以及人才素质情况来发挥作用。

第四,不盲目相信经验。

字节跳动的人力老大华巍,之前在凤凰网做投资,在专业上非常跨界。而且华巍年纪不大,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多岁,比张一鸣小。按照常理说,能做好庞大人力系统的人是不是得老谋深算一点?比如马云的关明生。

很多公司在组织上遇到问题后,都会倾向于在大公司挖一个资深的人力负责人,普遍的情况是最后用得不好。其原因第一是老大对于人力工作的理解度不够,第二是这个人的光环是平台大于实际能力,可能专业上可以,但是对于事物的理解度不强,导致专业无法在事物中推进。

在字节跳动,这群年轻人不相信大方向上有人能给他们指导,他们相信的是思考,测试,失败,再思考,再测试,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第五,重视人力系统。

尽管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老板做到最后,其实就剩下两件事:财务和人力。但很多老板是业务出身,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习惯性回避,能找人代替就尽量不自己上。这就导致很多公司的人力系统,永远难以走到核心。这种情况下,人力就难以发挥强大的作用。

但字节跳动不是,字节的人力系统是核心部门之一。在张一鸣的八周年信里,他的2020年的三条任务,第一条就是搞组织。

第六,薪酬高

如何让员工有危机感?要么把公司分给员工,要么给员工开高工资。他离开了这里,就再也找不到比这薪水更高空间更大的工作了,他当然紧张这份工作。

字节跳动的薪水是有竞争力的,很多大厂的人,最近都在往字节跳。

第七,让员工有战略思维

我曾听说阿里最一线的开发们,在办公室外面抽烟,都在聊如何让产品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做销售的人,不认为自己是在做销售,而是认为自己在帮助公司做商业化。如果每一个员工都在尽力让事情变得更好,你有几万名员工,这个能量就太大了。

在让员工有战略思维这件事情上,字节跳动是认真的。第一,他们尽可能的选拔这样的人,第二,给予这些人充分的信息和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第三,不惧怕想要更多的人,不欢迎佛系,小确幸,你想要更多,你能做到就给你。第四,交待工作上,不是告诉你做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做这个,做这个还要赚钱,为什么你这件事优先级高,让大家自发的去推动事情。

薪水高这个因素当然也很重要,5000一月的人和50000一月的人,思考的深度和强度自然是不一样的。

第八,危机感

字节跳动加班很严重,大家都很累,跟华为差不多,非常辛苦。但他们没有怨言,除了工资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团队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好饭已经都被别人占了,我们是后进者,想要活下去肯定要更努力,当别人在存量里厮杀的时候,我们要在增量里找活路。

虽然他们现在手头握有抖音,今日头条等爆款,但他们不相信有什么东西可以万年不倒,今天松懈了,不进步了,明天就有人来攻你的山头,到时候你想迎战都难,因为你人不行了。

3 最能凝聚团队的是希望

本身市场下行已经很艰难了,年前很多公司都在叫苦,谁知道又来了疫情,日子更难了。张一鸣的八周年内部信非常有意思,发出来就在全网刷屏,因为他的字里行间里,全是希望。要全球化,要承担社会责任,还要做教育等战略。既然这封信能刺激市场,就更能凝聚他的团队一起往前走。

首先,他们知道老板了解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没有当鸵鸟。而且会在未来,着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生存在这个系统里的人,就会适度的安心。

其次,张一鸣在信里强调要承担社会责任。这群年轻人通过努力不仅自己拿到了很好的回报,在未来还要回报社会,这是一家有大义的公司。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有自豪感。

第三。字节跳动的产品,一直被诟病没有价值观,让用户沉迷。而接下来老板释放的战略信息是,我们要做教育,成就更好的人。战略是由不满意激发的,张一鸣说,他对教育的关注,来源于对于人才的渴求。这个战略能被整个团队所接受,或许也源自整个字节跳动团队对认可度的渴求,正中人心,上下同欲。

没有永生的人和组织,在我着手研究字节跳动和张一鸣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就是年纪轻轻的张一鸣会不会突然有一天,觉得差不多了,可以了,从而导致我的研究最后失色。感谢我的网友李九良的提醒,他说,企业最后是不是倒掉,并不重要,张一鸣,王兴,雷军这些人的存在,为中国树立了信心、建立了榜样、培养了人才,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开拓者。从全中国来说,这种人太伟大了,他们会把我们中国人的自信、认知、能力,拉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舵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