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学看股评自媒体的自我修养

2020-05-06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但是只要是历史叙述,必然会掺杂个人意识。

十几年前,那个年代我还在看电视。上海有一个叫做“第一财经”的电视频道,当时是上海本地股民必看的频道,我最喜欢看的财经新闻,是节目台会连线各地的美女记者,有的是驻纽约的,有的是驻新加坡的,她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收盘的时候中气十足地播报她们所在各个国家的指数。

这个节目很迷人,但有个问题一直让我迷惑并缠绕到现在,那就是:靠着每天在电视上读出收盘的指数,能够养活她们在海外的高额开支吗?

网络时代,我想电视台再也不需要派个记者到纽约生活,只是为了每天播报纳指的收盘指数了。(当然为了印证我的古老回忆,我试着打开电视重温了一下第一财经,这个播报模式依然还在。)

人们越来越少地看电视,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自媒体了解资讯。

我们的日常投资决策,则会潜移默化地受这些自媒体的影响,因此如何鉴别信息、思考逻辑、做出决策变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大学里有个“历史学”专业,很少有人去读,因为很难找工作,而出于不可言说的原因,中国的历史学专业又比国外的要少学很多东西。国外历史学的专业,会强调“历史真实”和“历史叙述(narrative)的真实”的概念,这是历史学真正的精髓之一,也是我认为理解媒体的基本逻辑,对于炒股也是有莫大的帮助的。

所谓区分“历史真实”和“历史叙述(narrative)的真实”,其核心是要通过多文本的对比来Connect the Dots(拼图游戏),把支离破碎的“真相“拼出来。在投资过程中,我们除了理解公司基本面本身,还需要理解市场背景中的主导叙事(narrative),或者平常大家所说的的“风口”/“趋势”

《礼记·玉藻篇》中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也包括历史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传递。所以,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复杂过程。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使历史叙述接近“历史真实”,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大问题。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但是只要是历史叙述,必然会掺杂个人意识。任何一段真实的历史过程,都会存在不同偏好的多元叙述,接近“历史真实”的叙述不可能是绝对的、唯一的。多种声音、多个角度、多重视野组成的历史叙述图景更有助于历史的整体研究,进而在“存异”的多元认知中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历史叙述还是分层次的,既有纯粹事件叙述,也有将事件叙述与因果分析交织在一起夹叙夹议的叙述。对应到第一财经的节目,女记者播报股指是一个纯粹的事件叙述,不需要动任何的脑筋,而主持人老左跟股评家们聊当天的行情,那就不免会包含掺杂个人意识的夹叙夹议了,李大霄的“婴儿底”那就更明显是纯个人的情绪表达了。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耶稣,与《圣经》中描述的耶稣其人,就代表了历史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

我很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书中描述的历史我相信大部分是真实的,但是有没有掺杂作者个人意识的私货呢?比如对袁崇焕的看法,作者是带着一种批评的角度去写的,但是看过金庸《碧血剑》的读者都相信袁崇焕是位被冤杀的大忠臣,这就是不同角度的多元叙述带来的偏差。

有些人的历史知识主要是从影视剧里获得的,殊不知其中的谬误更多。《步步惊心》大火之后,四阿哥和八阿哥居然都成为了大众偶像,少女们心目中理想的“老公”形象。哪怕是正剧如《康熙大帝》,其中的很多情节多为作者二月河杜撰加工而成,很多观众却信以为真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几年前有朋友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后,热血沸腾地响应了大众创业的号召,开始了无比艰辛的创业生涯,现在他应该知道创业不像电影里这么浪漫了。

哪怕是教科书中的历史,其实也不可亲信,如果缺乏多文本拼图的能力,恐怕会离真相更远。

再讲一个曾国藩的著名案例,我在很多自媒体里看过他的名言:“结硬寨,打呆仗。”

所有的书,所有的自媒体文章,都把这事儿升到了一个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想投机取巧。

这样说当然是政治正确的,教育读者向善学好,可是历史的真实当然不是这样的。

曾国藩的这种战术,说白了,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战壕,然后全部进入战壕中,不论是攻城还是野战,他都是这一招。而且每每以两三万人的兵力,包围和全歼对方几十万人。

这样的战术,在大刀长矛的年代,怎么可能逢战必胜呢?

历史上,挖战壕的不是曾国藩,而是他的弟弟曾国荃,其人绰号曾铁桶。在1860年以后,他的部队放弃了传统的大刀长矛,抬枪土炮,大部分改成了洋枪洋炮,装备了最先进的恩菲尔德1853式线膛步枪,使用米尼弹、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开花弹等,装备水平和美国内战中的北军相当。有了这些武器该怎么打?当然是挖战壕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荃是堑壕战的发明者。

那么太平天国的军队难道是大刀长矛吗?其实也不是,据记载,李秀成的20万部队拥有两万多支前膛燧发滑膛洋枪,一千余支前膛来复洋枪,外加无数的火绳鸟枪、火绳抬枪、土炮和大刀长矛。

清朝军队的武器火力是当时世界领先的,这在任何历史教科书里都没有写。

在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军的主力部队,装备了当时能买到的各种各样先进武器:有美国的被称作七连珠的斯潘塞弹仓步枪,有西部电影里常见的温彻斯特杠杆式弹仓步枪,有英国的士乃打后膛步枪,有德国的毛瑟步枪,有德莱塞后膛针刺步枪,还有美国的高端武器,被称为格林炮的加特林机枪,以及德国的克虏伯后膛野战炮。

根据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报告,在保卫台湾的淡水战役里,装备击针后装单发夏斯波步枪和哈奇斯凯机关枪的法军,在舰炮火力的支援下登陆后,遭遇了刘铭传指挥的淮军王牌部队,该部队全部是用新式美制黎意步枪和加特林机关枪组成的,对法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导致法军大败。

你能想象清朝军队用加特林机关枪扫射法国大兵的场景吗?在美国著名的春田兵工厂的博物馆里,有一挺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旁边的说明是:此枪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天津时缴获,此战役中一共缴获清军这种机枪上百挺。

晚清在军事上的连续失败,看来根本不是武器的原因。

这是当时八国联军缴获的清军机关枪。

以上只是题外话,还是回到自媒体的话题上。

今天,所有的自媒体都已经“枪手化”了,创作者作为“工匠”的那一部分属性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中被彻底剥离,“灵韵”消失的同时你就只是个提供“写故事”这一技能的产业工人。

所有的自媒体,无论作者看上去多么“真诚”,都不可完全信任,也包括我。

任何一个新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每一个自媒体都会存在不同偏好的多元叙述,接近“真实”的叙述不可能是绝对的、唯一的。多种声音、多个角度、多重视野组成的叙述图景更有助于你对市场的整体研究,进而在“存异”的多元认知中不断接近“真实”。

人总是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强化之前的观点,但是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找那些和我们认知不一样的东西,逐一排除。证实是很难的一件事,证伪相对容易且可靠。

这就是鉴别信息的核心,说到底就是要自己拼图,实事求是。

巴菲特合伙人芒格有一句名言:“always invert (永远逆向思考)”,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逆向思考,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重大的失败。对于复杂的适应系统以及人类的大脑而言,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

所以,主动选择读一些与自己价值观相左的文章,换位思考,可能不光是对投资,对于理解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