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改写历史!5分钟看完Space X载人“龙”飞船发射全过程

2020-05-31
此次名为Demo-2的发射任务意义非凡。它是人类史上首次商业载人航天计划,也是美国自2011年NASA航天飞机退役以来,首次不依靠俄罗斯飞行器,在本土进行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ID: dushekeji),作者XXX,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美东时间5月30日15:22(北京时间5月31日3:22),Space X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

猎鹰9号火箭运载的“龙”飞船,将NASA两名宇航员道格·赫尔利(Doug Hurley)和鲍勃·本肯(Bob Behnken)送往国际空间站,两名宇航员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30-119天后返回地球。

此次名为Demo-2的发射任务意义非凡。它是人类史上首次商业载人航天计划,也是美国自2011年NASA航天飞机退役以来,首次不依靠俄罗斯飞行器,在本土进行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

01 发射过程全貌还原

3:22(以下时间均为北京时间),随着一声“点火”令下,搭载着“龙”飞船和两名宇航员的猎鹰9号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顺利升空!

发射后2分37秒,主发动机熄火;2分40秒,猎鹰9号第一级火箭分离,并“翻身”准备返回地球。第二级火箭点火,继续将“龙”飞船送入轨道。

此时,Space X的海上火箭回收平台已等候在佛罗里达州大西洋附近,它有一个浪漫的名字——“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这也是Space X独创的“一级火箭回收”机制。发射后8分58秒,第一级火箭安全抵达回收平台。

发射后8分50秒,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熄火;发射后12分6秒,第二级火箭与“龙”飞船分离。这标志着载人“龙”飞船已经进入轨道。地面工作人员响起了掌声和欢呼!

跟马斯克突如其来的诙谐幽默一般,在发射约10分钟时,一名宇航员还向舱内扔出了一只恐龙玩具,意为“龙”之意。

接下来,“龙”飞船将使用其自己的推进器完成到国际空间站的其余旅程。预计发射约19小时后,5月31日22:29,“龙”飞船将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

两名宇航员进入轨道后,将会检测载人“龙”飞船的环境控制系统、显示与控制系统以及推进器,在靠近空间站的过程中检测自主停泊系统。

在空间站,他们将会继续对载人“龙”飞船进行测试,并完成空间站的其他相关任务。

返回时,“龙”飞船返回舱将以约27000公里/时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层。落地时,龙飞船将打开事先部署的四张大型降落伞,缓缓降落。

02 发射准备工作探秘

你可知载人“龙”飞船发射前,宇航员要在舱内坐多久?Space X的发射,和其它飞船又有哪些区别?今天,《IT时报》记者就为你探秘载人“龙”发射的准备全程。

23:00,载人“龙”飞船发射直播正式开始。摆脱了三天前的云层密布,当天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天气情况良好,满足发射条件。

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猎鹰9号火箭顶部搭载的载人“龙”飞船。4个多小时后,它将载着两名宇航员飞翔太空。

23:27,宇航员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筹备。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侧床上躺着的身穿宇航服的人形模型,正是一年前“龙”飞船首次无人测试中搭载的人体模型。

0:05, 两名宇航员走出NASA大厅,乘坐一台带有“NASA”字样的特斯拉 model X跑车前往猎鹰9号火箭,并向人群挥手致意。

0:25,跑车来到发射塔下。两名宇航员走向猎鹰9号火箭。此时距离发射还剩2小时57分钟。

0:26,两名宇航员登上猎鹰9号火箭电梯。他们将首先乘坐电梯到达离地面约265英尺(约合81米)的发射台,再横向通过“船员通行臂”连接通道,前往载人“龙”飞船。

0:37,两名宇航员抵达“龙”飞船入口。宇航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入“龙”飞船。与一般飞船不同的是,一般飞船要通过整流罩和舱门两道入口进入飞船,而“龙”飞船只有一道舱门。

0:38,两名宇航员进入“龙”飞船并进行调整。他们的座椅上方,有一个触屏控制系统。

过去 NASA 的飞船一直靠全手动机械控制,SpaceX采用触屏来取代,一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智能化程度更高。不过保险起见,载人龙飞船还是保留了机械控制系统。宇航员们正在利用控制系统对飞船和火箭的状态进行检测。

0: 52,距离发射倒计时2个半小时。座椅缓缓放平,宇航员进入“平躺”模式,他们将保持这样的姿势直到火箭发射。期间,宇航员与地面工作人员的沟通将不间断进行。

距离发射2小时时,泄漏检查完成,舱门完全关闭,宇航员在“龙”飞船内静待发射。

2:22,距离发射1小时倒计时。一切平静,天空放晴。直播界面下方开始倒计时。

2:37,距离发射45分钟倒计时。载人连接通道与“龙”飞船分离。

2:52,距离发射30分钟倒计时。一切准备就绪。

3:02,距离发射20分钟倒计时。猎鹰9号箭身开始“冒烟”。其实,“白烟”是低温燃料冷凝产生的小水滴。

火箭发射架下方有大水池用于冷却火箭喷出的高温燃气,水池里的水蒸发后又凝结成小水滴,看起来像“白烟”。这也意味着火箭进入发射前最后阶段。

3:22,火箭点火升空,熊熊燃烧的猎鹰9号载着“龙”飞船,冲出了商业载人航天史的新篇章!

03 马斯克的小心机

NASA商业世界,故事为王。对于如此有意义的一次发射,精明的马斯克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广告植入”的大好机会。

他精心设计了很多彩蛋环节。比如说服NASA,用特斯拉Model X型跑车将两位宇航员从宇航员中心送到发射基地。

之前曾护送宇航员“太空车”的 Astrovan没有出现,它自1983 年执行 STS-9 开始,就一直为宇航员们服务。

而新一代“太空车”的车牌也很有讲究,“ISSBND”这个特殊的车牌意味着这次载人飞行的目的是把宇航员送到国际空间站(Internatial Space Station)。

而这次由Space X全新定制的宇航服兼具时尚感和科幻感。和传统宇航服相比,SpaceX 的宇航服线条流畅,时尚极简,贴身合体,配上前卫头盔,兼具了时尚感和科幻感,一改宇航服以往的笨拙、臃肿的形象。

据了解,宇航服是由曾负责《蝙蝠侠》和《雷神》等大片服装设计的好莱坞著名服装设计师操刀设计,不仅看起来时尚感十足,功能性也毫不逊色。

04 载人“龙”飞船之问:为何是Space X?

2011年航天飞机计划结束以来,美国就再也无法自己将宇航员送入太空。NASA的宇航员不得不前往俄罗斯,并乘坐该国联盟号升空。

“NASA的两次致命航天飞机事故――1986年的‘挑战者’号和2003年的‘哥伦比亚’号成为关键转折点。”在美国雪城大学公共政策教授亨利·兰布赖特看来,NASA不得不重新考虑“后航天飞机时代”的世界。

NASA没有选择自己创造航天飞机的替代品,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商业公司开发安全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器,这是个非常有争议的决定。NASA的想法是,商业公司可以降低成本、刺激创新,而它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探索更深层次的太阳系。

2014年,NASA分别把价值42亿美元的合同授予波音公司用于开发制造星际线飞船,把价值26亿美元的合同授予Space X研发制造载人“龙”飞船。

事实证明,Space X抓住了机会。“Space X的低成本、新概念是它吸引NASA之处。此次发射的成功,可以一定程度减少美国载人航天对俄罗斯的依赖。对于其它国家也是借鉴,如何挖掘社会潜力资源投资创新行业。”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说。

有美国媒体认为,“龙”飞船的成功或将激励商业航天业继续向前推进,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加入太空生意的争夺,而太空也将成为人类的下一个旅行目的地。

载人“龙”安全吗?

在每个重要测试中,Space X和NASA都会对载人“龙”飞船进行严格检查。根据NASA制定的标准,Space X被要求确保载人“龙”飞船发生灾难性故障的可能性只有1/270,而航天飞机的几率约为1/68,远高于载人龙飞船。

同时,载人“龙”飞船还配备了一个紧急中止系统,一旦出了问题,该系统可以将宇航员送到安全的地方。Space X没有在太空舱顶部安装逃生塔,而是在太空舱外壁上安装了推进器,飞船船体内嵌入有8个SuperDraco发动机,在紧急情况下将“推动”太空舱逃离火箭。

此外,肯尼迪航天中心为猎鹰9号火箭量身订制的严格天气标准也能确保发射安全。

此次发射成本几何?

根据NASA监察长办公室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发射的每个座位花费了NASA约9000万美元。

粗算下来,这些年来俄罗斯飞船载客价格一路飞涨:2008年单人票价不到2200万美元,如今票价已高达约8600万美元。这样昂贵的“票价”让美国人觉得,必须靠自己。

而基于合同估计,载人“龙”飞船将每位NASA宇航送入空间站的成本约为5500万美元。促进科学和太空探索的非营利性组织行星协会(Planetary Society)的一项新分析表明,总的来说,与美国以前的载人航天计划相比,NASA的“商业宇航员”计划是很划算的。

谁在飞向太空?

执行此次任务的是NASA两名资深宇航员,分别是现年53岁的道格·赫尔利(Doug Hurley)和49岁的鲍勃·本肯(Bob Behnken)。

道格·赫尔利曾经两度驾驶过奋进号、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鲍勃·本肯曾两次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过6次太空行走,总计超过37小时。

他们为NASA工作,但也与Space X密切合作,并接受过驾驶载人“龙”飞船的培训。“龙”飞船也将成为继水星、双子座、阿波罗和航天飞机之后,获得NASA认证的第5款载人航天器。

5月12日,本肯在推特发文称,他必须在发射前得到儿子的批准,而赫尔利在5月初也分享了儿子画的“Crew Dragon”号。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