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亿人月入1000元”是最有效的清醒剂

2020-06-03
我们太需要一场针对这6亿人的机会开放行动了。

编者按: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花已成舟,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IC photo

最近最火的话题之一是“6亿人月入1000元”。

出处的原话是这样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

这就是“6亿人月入1000元”的由来。

很多人的心理会受到很大冲击,第一反应可能就是:1000元可怎么生活啊?

我们可能也穷过,但更可能的是,对月入1000元的生活的感受早已经变得模糊了。甚至我们很多人会怀疑,这是真的吗?

是的,是真的。

首先看看为什么是真的。拿数据说话。这里用的概念“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人均收入等相比,本身就是衡量实际收入水平更准确的数据。比如打到你账户上的实际工资、摆地摊的收入、利息的收入、每月拿到的退休金等,都是可支配收入。

有了可支配收入,要看更准确的收入结构,相比人均数字,中位数的概念则更能说明问题,不然就是人们经常调侃的“被平均”。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调查户的人均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0733元。

全国居民又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2359元,月均大概是35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6021元,月均大概是1300元,这已经是在1000元左右的范围了。

再看中位数。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39244元,月均是32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14389元,大概是1200元,更接近1000元。那么,2019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是多少呢?大约5.5亿人。

还有一个数据更加直观。国家统计局把全国居民进行了五等份分组,其中,2019年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7元,也就是说,全国居民有4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处于1000元左右这个区间。即使是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5元,离月入1000元左右的区间也不远。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国居民有60%每个月实际可支配收入就在1000元左右或者距离不远。

我想,“6亿人月入1000元”之所以带来这么大的冲击,就是因为它把贫富分化的程度非常直观地摆在了我们前面。多少年高速发展的巨轮,即使不能说把相当一部人“甩掉”了,起码也是“甩开”了。

原因何在?

肯定不是单个因素起作用。如果非要总结影响最大的那个,我想应该这样总结,即40多年的高速发展是不均衡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体制之间的差异和分化,既是发展的动力,又带来收入的鸿沟。

举两个例子说明下。

一个例子“远在天边”,说的是华为。华为是中国最成功的国际化大企业。最近有位管理学家在谈到华为的成功时说了一个观点,他认为华为飞跃的决定性瞬间是在1995年、1996年时,他们把薪水水平调到和外资企业一样的水平,一个月3000元、4000元的水平。当时内资企业的月工资水平普遍是多少呢?大概是几百元,深圳也就是400、500元的水平。

这不是说华为做得不对,而是说华为这样的太少了。有的体制把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根据市场竞争提升到了合理水平,而有的体制则把人力资本的激励死死地给压制住了。

另一个例子“近在身边”,说的是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一对国企退休的夫妇。比1995年、1996年稍晚一些,这家国企破产了,等他们开始领取退休金的时候,水平是一个月几百元。后来经过10%幅度的10年连涨,再加上最近几年的继续增长,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仍然不到2000元。随子女到一线城市生活后,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他们的生活智慧充分发挥了作用,比如吃的方面,肉、菜和水果,定期到郊区的批发市场“采购”,价格要比中心城区低30%。

对于这对夫妇来说,现在退休金增幅能够跑赢物价已经不错了,合理水平已经无法指望了。

收入差距是多年来就存在的事实。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关注的焦点,都知道是因为疫情,政府要保民生,确保社会稳定不能出问题。很明显,这次受疫情冲击更大更明显的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等低收入人群,是贫困户、失业人员、低保和临时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涉及几亿人。政府的新增财政资金主要用在他们身上。

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

这样的收入结构还让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无法落地。比如扩大内需,建立一个内需型社会。政府已经提出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内需。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中上层已经消费过度,而庞大的中下层消费不起。

为了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为什么有的学者主张不是发消费券,而是直接发现金,理由也在这里。

最近还有一个很火的话题是把地摊经济请回来。在人们纷纷大谈创新,唯恐落于人后的时候,在城市之间竞相比较谁更高大上的时候,地摊、小店是遭到驱逐、遭到嘲笑的对象。

但是,事实教育了人们,如今又要把它们给请回来。它们是人间烟火。占道经营也不再是有关部门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文明的指标。

很遗憾,这不是月入1000元的人们争来的,是世事艰难“倒逼”的结果。根据4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计算,失业人数大约是2600万人。专家的预计是未来几个月,失业将迎来高峰。

这样的脚本,我们看到过不止一次,比如用工荒下“血汗工厂”的逐渐消亡。

也许这是社会发展的本来面目吧。

不过,我们还是得记住由此带来的启示。对这6亿人来说,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的开放”。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是穷日子走过来的。中国老百姓有着顽强改变自身命运的意志和智慧。1000元不是世界末日,机会被人为地压制才是。

地摊、路边店这样的“非农就业岗位”,不需要你去“创造”,只需要你开个口子,给一个“合法性”,顶多再加一点点“规范”。成都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想想,如此被压制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民办学校的被歧视,灵活就业人员异地参保难,失业保险领取的苛刻条件,在城市落户的困难……

发展为了人民,请从这6亿人开始做起。我们太需要一场针对这6亿人的机会开放行动了。

这不仅是为了留得青山,更是为了赢得未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