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有什么核心技术?

2020-06-26
AI芯片真的有技术门槛吗?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土味财经。

按:此文为我五月份的付费旧文,时值寒武纪过会科创板,现在重发。

寒武纪,第一家希望在科创板上IPO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

寒武纪为什么选择现在上市?

成立于2016年的寒武纪已经经历了6轮融资,IPO前估值高达到222亿元,是国内名副其实的AI芯片独角兽,在一级市场已经很难找到资金接盘。

招股书显示,寒武纪在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8,070.04 万元、-4,104.65 万元和-117,898.56 万元。招股书中还明确写道:

“未来一段时间,寒武纪将持续亏损、无法盈利。”

依我之见,在寒武纪IPO的背面蕴藏着更多的是危机,甚至业界对寒武纪是否能通过最终过会,还持一个悲观的态度。

人工智能的AI神话已经开始破灭,AI企业融资困难,如果寒武纪不能上市,那么等待它的结局也许是关门。

就在上个月,全球知名的AI芯片企业——Wave Computing 公司宣布破产。据悉,该公司已经遣散了所有员工,并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第一家在疫情期间申请破产的 AI 芯片公司。

Wave Computing被誉为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之一,曾被认为有和英特尔、英伟达等巨头一较高下的潜力。2018年底,Wave Computing宣布完成8600万美元E轮融资,这一轮融资过后,这家公司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2亿美元。

那些国内的AI独角兽们日子也不好过。旷视科技赴港上市接连受挫,商汤科技之后也上市受阻,其他更多的AI初创公司正在成批关门。

如果不能IPO,那么投资于这些AI企业的基金们,将面临几百亿的损失。光是AI头部四小龙这几家公司,每家都融资超过了几十亿。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寒武纪背后的股东可不简单,其战略投资者包括联想创投、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中科院创投、国新等重量级企业和资本方,其中还有多家国有背景的资本,这国有资产流失的压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按照科创板的历史成绩分析,寒武纪顶着“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光环上市,至少可以得到500亿的市值,甚至可能会更高。

但是如果寒武纪真的上市成功,让股东们短期套现,那么受损的将是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公信力、接盘的股民。

上交所的科创板顾问委员会显然很清楚这里面的来龙去脉,他们提出的问询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这个问题显然问到点子上了,“成熟稳定”,这确实是寒武纪很难回答的问题。

寒武纪的招股书里最大的槽点,无疑来自“需要保密”的客户信息。

曾占其营业收入90%以上的A公司,居然由于保密原因不能公开披露,只能标记为“A公司”。

上交所当然会问,而且还发现了寒武纪鸡贼的自相矛盾之处。

寒武纪只能避实就虚回答。

说到这个程度,A公司是谁已经很清楚了。

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又排除了小米,OPPO,VIVO……是谁你自己猜?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终端 IP 授权业务是寒武纪的起家业务,2016 年,寒武纪推出的 1A 处理器被集成在了华为的麒麟 970 芯片中,助力华为拿下了“全球首款集成 AI 处理器的手机芯片”名头,刚成立不久的寒武纪也因此在业内声名鹊起。2018 年,寒武纪的双核 NPU 又集成到华为 Mate20 手机搭载的麒麟 980 芯片中,这也是令华为 Mate20 功能强大的亮点之一。

不过,2019年事情发生了改变,华为发布了人工智能IP架构“达芬奇”,华为新推出的麒麟990选择采用自研NPU,而不再继续采用寒武纪的IP。

有朋友推测说,华为之前用过寒武纪的IP,之后又弃用,所以寒武纪招股书是为了不给华为打广告。

这个观点纯粹是胡扯,华为还需要它打广告?

真实原因应该是,寒武纪并没有拿到华为允许公开披露的许可,他们之间的授权协议应该对此有明确规定,所以华为不允许寒武纪拿自己出来宣传贴金,否则将负法律责任。

华为用了寒武纪的东西,为啥不让人说呢?但为什么媒体上又到处都知道华为用了寒武纪呢?

IP授权的商业模式跟ODM很类似。很多ODM厂商,产品的研发、设计、图纸、生产都是他们负责,但是产品需要打上客户的品牌,他们为了保护客户机密,是不允许对外宣布说这个产品其实是他们做的,否则就是违约也同时破坏了行业规则。华为从未在公开场合承认用过寒武纪的IP。

比如福建的运动鞋厂是绝对不允许公开说自己生产的是Adidas,比亚迪也从来不会说诺基亚的电池实际上是他们做的,而联想也不希望别人知道联想手机是给闻泰代工的,iPhone手机的包装盒上也绝对不会写是富士康制造。

IP授权比ODM还要复杂,在华为海思的SoC芯片中,可能会涉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其他公司的第三方IP授权,寒武纪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你听说过有公司说华为买了我的IP吗?

那么这个未解之谜是,既然华为不会对外说用了寒武纪,媒体是怎么知道的呢?

这就跟AI融资竞赛有关系了。

前几年,国内头部的AI公司上演了一场疯狂的融资竞赛,融资似乎成了一项竞技体育,行业的融资记录被一遍又一遍地刷新。

寒武纪为了快速融资烧钱,吸引更多资本关注,拉上华为做背书大肆宣传是很正常的,但也是非常浮躁的行为,既破坏了行业规则,也失去了华为的信任。

AI芯片真的有技术门槛吗?为什么华为这么快就自己做出来抛弃寒武纪了?

事实上,NPU相比CPU,GPU来说,用途单一,架构简单,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对于华为是很容易做的。

华为自研出来的NPU,据华为内部的消息,其性能和成本完全吊打之前外购的,稳定性也过关。而且差距非常大,麒麟810上的达芬奇单核npu直接吊打了麒麟980上寒武纪的双核npu。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来:

1、NPU的技术门槛不高,大公司只要愿意投入不难做好;

2、AI芯片创业公司要关注自己的核心技术。

华为是一个非常喜欢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也习惯于主动设置备胎,这是刻在华为基因里的。既然寒武纪为了融资失去了技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华为就自己干了。

在华为发布新款处理器的时候,寒武纪甚至还写了个公开祝贺函挑衅华为,是非常不理智的碰瓷行为。

不过两家公司的商业合作,好聚好散,外人也不好评说。

我个人也对人工智能有些兴趣,按照我粗浅的认识来说,说句得罪人的话,我认为国内所有的人工智能公司其实都没有什么核心技术。

神经网络算法、自动驾驶算法、人脸识别算法之类的成果甚至是源代码,在开源平台上已经遍地皆是,甚至在MatLab的开发库中都已经有了成熟的自动驾驶函数库,很多所谓的AI初创公司,说到底都是把美国的开源代码拿过来,包装成PPT兜售给跟风的资本换钱,但是真正的独创技术门槛谁也说不清楚。很多早期的机器人和虚拟机器人上节目,多数是写好了剧本,或者直接由人工操控的。

2018年底,科大讯飞被曝出人工翻译假装机器人翻译的丑闻,虽后来澄清,但仍让这家老牌AI语音巨头险些跌落神坛。甚至险些被认定为“机器人公民”的索菲亚,最后却被指出只不过是一个机器类人音箱,震惊全世界。

AI技术的科学进展其实并不快,从上世纪70年代的Prolog语言开始,到现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偶尔会有些科学突破,这一波的AI创业热潮,其实是基于前几年李飞飞、吴恩平等人在ImageNet项目、谷歌的AlphaGo项目和CNN/DNN算法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但是随着资本过度介入,真正的科学研究并不是按照投资线性给出成果回报的,所以现在所有的AI公司只能停下来,等待科学界下一个重大突破。

至于寒武纪能不能通过科创板套现成功,严重地挑战管理层的智慧,未来能否保证大规模盈利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即便能够登陆资本市场又有多大的用处?

按照IPO的惯例,港交所对于上市公司的IPO标准是远低于A股、科创板的,既然港交所都拒绝了旷视和商汤的IPO,那么科创板会何去何从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