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我钦佩这3类人

2020-06-27
当你很焦虑的时候,去看看新世界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笔记侠。

一、商业,是一场节制的游戏

问:您从事商业观察这么多年,您觉得商业是一场什么样的游戏?

我原来是个写作者,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旁观者,现在我有了一段创业经历,说起对商业的理解,我觉得:

第一,商业是可量化的,数字之美是商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工作不可以量化,比如,一首音乐好不好听,一本小说好不好读,一幅画好不好看……对这类问题的判断,可能会基于个人审美。

但是一个企业好不好,一个产品好不好,一个商业模式好不好,是可以用数据来量化的。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看数据,因为可量化,就意味着可以被追溯、被评论,然后被复制。商业的可量化和数字有关,数字之美是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商业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坚硬的底盘。

在我自己做企业的时候感觉到,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在两年前是很难想象的。商业一定要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任何一家公司都要有它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这是它的底盘。

底盘一定要非常坚硬,在底盘上,才有商业模式、产品等等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在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一方面,要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要有非常坚硬的、可持续的底盘来承载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你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第三,商业是一场节制的游戏。

商业的节制来自于边界,边界决定了一家公司需要有节制力。所有企业家都是有冒险精神的,但我觉得,越成熟的企业家,越能看到很多边界。

每家企业都有局限,局本身会让人产生很大的一个边界感。对局的认识和对局的突破,是使商业进步的那部分力量。

边界往往是非常模糊的,当企业家们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时,他们的敬畏心、节制力就变得越来越多。

经过很长时间的创业过程,我觉得我会越来越喜欢商业。

二、企业家如名将,用成绩铸勋章

问:现在大家都面临转型压力,您觉得,那些转型成功的企业家身上,有什么样的特质?

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们可以看到,最成功的企业转型都发生在危机中。

我在新书《影响商业的50本书》中,提到了3位巨星级的职业经理人,他们都是在危急时刻把庞然大物拉出泥潭,这也是企业史上最伟大的企业转型案例。

这三个领导者个性鲜明,我觉得他们代表着今天中国企业家最需要的三种素质。

1.偏执狂精神

第一个是安迪·格鲁夫,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带领英特尔走出了一场巨大的危机。

在1985年,英特尔曾经一年亏损了将近60亿美金,因为日本的储存器公司对英特尔造成了巨大冲击。

格鲁夫就去问摩尔:“如果我们被裁,董事会请来一个新CEO,你觉得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摩尔回答:“他会放弃储存器。”

格鲁夫说:“那让我们来做这件事吧。”

1987年,格鲁夫出任英特尔CEO,他将主营业务中的8家工厂砍掉了7家,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微处理器上,在巨大的压力下摸黑转型。

日本的储存器公司将英特尔推进了一个死亡之谷。

格鲁夫称这一时刻为“战略转折点”,指的是公司的根基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刻。

穿越战略转折点为我们设下的死亡之谷,是一个企业组织必须历经的最大磨难。

如何穿越死亡之谷?格鲁夫认为,偏执狂才能生存。

这句话本身就代表一种哲学观——你一定要非常偏激,要在一个大行业的拐点时刻,做出一个勇敢的决定。

过去那么多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一个行业发生动荡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决策?唯一可以依赖的不是理性,而是企业家的独断力和偏执力,所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正是格鲁夫对组织、对趋势的理解,带领英特尔穿越电脑时代的死亡之谷。

2.柔性化组织

第二场伟大转型,来自蓝色巨人IBM。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兼容机的崛起,使IBM代表的大型计算机市场开始萎缩,它当年的亏损比英特尔还大,1993年亏损150亿美金。

董事会就聘请郭士纳来担任CEO。

郭士纳原来是美国一家饼干公司的CEO,他来IBM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将IBM的总部大楼卖掉了——这家企业已经到了需要卖总部大楼的地步。

但是他在短短5年时间内,让IBM回到了辉煌的道路上。

他干了一件什么事?他彻底改变了IBM的企业模型,使IBM从一家硬件生产公司,变成了软硬件兼容的服务型公司。

1995年,他第一次提出,IBM要做一家以网络为中心的服务公司。

我们知道,1995年是互联网元年,他是美国大型公司中第一个要拥抱互联网,以网络为中心的企业家。

他还通过并购,通过矩阵管理的方式,让基本已经陷入泥潭的IBM,平滑地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在PC时代,IBM跟微软是最大的获益者。

对企业来说,如何让大象跳舞,实际上说的是,如何打破传统大企业内纵向的条条框框和横向的协作孤岛。

拥有32万员工,业务遍布全球的IBM,身体笨重,大公司病严重。

郭士纳进行了一场组织革命,以用户为中心,让原本各行其是的事业群,整合为产品类和业务类为主的两大团队,让他们彼此竞争又合作。

同时,管理层级从9层减少到4层,通过纵向和横向构成双命令通道系统,使组织趋于柔性化。

所以,让大象起舞的关键是,运用你的人才和资本能力,建设你的组织创新能力。郭士纳会告诉你很多这方面的故事。

3.数一数二战略

所谓长青的企业,都经历了一次次的死去活来。而管理者要做的,是以“赢”为中心,重新建构自己企业的战略和竞争能力。

这就是杰克·韦尔奇和他的数一数二战略。

当韦尔奇成为通用电气董事长的时候,发现这是一家多元化的、官僚主义非常严重的、几乎不能运转的泥潭型大型公司。

在40.4万雇员中,有2.5万个管理者,130多位副总裁。

于是,韦尔奇去找德鲁克做咨询,经过反复思考,韦尔奇做出了著名的策略决定:通用电气旗下的每个事业部,都要成为市场领导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否则就退出市场。”

这个原则特别残酷,在残酷的业务大洗牌中,韦尔奇砍掉了1/4的企业,裁员10万多人,还得到一个“中子弹杰克”的绰号。

韦尔奇将电视业务出售给汤姆逊,冰箱业务整体卖给了海尔。而一些不起眼的边缘业务却得到了扩张。比如通用电气的信贷部门,在他离任的时候,金融服务的资产已经从110亿美元增长到3700亿美元。

对于韦尔奇来说,无论企业规模如何,你必须要有一支狼一样的队伍,能够在广袤的大地上找到那片最富饶的草原,然后迅速占领它。

我想,今天大家面临的困境,可能就是当年格鲁夫、郭士纳、韦尔奇所面临的困境——行业发生了巨变,行业内出现了陌生的竞争者,自己好像已经过时了。

在当时,美国公司不仅要面对日本公司的竞争,还要面对产业自身的迭代——由大型机向个人计算机转型,由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由硬件时代向软件时代转型,由区域性市场向全球化市场转型等等。

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境,可能和他们当年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的思考对我们来说有很大借鉴作用。

同时,这也告诉我们,企业竞争没有终点。

韦尔奇把通用电气搞得很大,但是后来,通用电气又被赶出了道琼斯指数;IBM在郭士纳的领导下到了高峰,英特尔在格鲁夫的领导下也到了高峰,但是现在,它们同样面临新的挑战。

大家都在面临产业迭代和企业竞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任何困境中,都需要一种非常极致的企业家精神,带领着企业走出泥潭,赢得竞争。

他们的精神是什么呢?就是这三句话:

第一,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如果你没有偏执精神,你可能不是一个能够经营企业的人。

第二,你要相信,大象是能够跳舞的。

第三,Win,围绕“赢”进行战略布局。

三、当你很焦虑的时候,去看看新世界

问:处在内外交加的压力中,我们如何排解内心的焦虑?

我觉得一个人很焦虑的时候,一方面,你要深呼吸,让自己稳定一下,不能让焦虑叠加。另一方面,你去看看新的领域、新的知识。

我碰到过一个心理学家,他说很多人在自杀时,如果再打一个电话,自杀率就会下降很多。

现在,我认为阅读是一个挺好的方法——当你焦虑的时候,发现原来还有人比我更惨,你的焦虑就会减轻一些。而那个更惨的人,是如何渡过自己的黑暗时刻的呢?

比如,你再倒霉,也不可能比当年的格鲁夫更倒霉,不可能比当年的郭士纳更倒霉吧。郭士纳进入IBM以后,第一件事是被告知,IBM现在有200亿美金的资产,你要在两年内卖掉它们,倒霉透了。

你也不能像韦尔奇一样,一个文件到了你面前,已经有16个签名在,你签不签名有什么意思?

再比如,我们看历史的时候,会看到社会真正崩溃的时候。比如1929年大萧条,那是真正大崩溃的时刻。还有霍布斯鲍姆那个年代,是人类历史被灾难严重摧毁后,开始慢慢重建的阶段。

你看过《影响商业的50本书》中记录的这些故事,你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所以,当你很焦虑的时候,就去看一看新的世界,这个时候焦虑自己就会发生变化。

我觉得这个时间大家多读读书,多交流一下观点挺好的,反正也没生意做。

四、对人、对产品、对世界的理解,

决定了企业家的视野和选择

问:您对未来学感兴趣吗?通过未来学,我们可以如何认识当下?

我觉得,未来学确实代表了商业的一种路径。

1.人类对未来的憧憬,需要很大的勇气

未来学是通过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0年出版)奠定的。我第一次读它是在1987年,我还在读大学,我们国家还在用粮票。

这时你看到有人说,未来会有大数据,人们可以在家办公,世界会连成一张网等等,这些东西对我来讲都是难以想象的。

互联网经济的真正出现是在1995年,但是你看,在之后的20年里,它真的再造了全球经济格局。

在托夫勒出版《第三次浪潮》十多年后,凯文·凯利在《失控》(1994年出版)中跟你说:未来世界中,可能每一件衬衫里都有传感器,砖头与砖头之间都会连成网,还会有什么: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经济、共生双赢……

这些互联网热词都第一次通过凯文·凯利的书来到大家面前。

又过了11年,到了2005年,我们看到库茨韦尔在《奇点临近》中说:2045年,机器的计算能力会超过人脑,而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AI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在意识的意义上,获得永生。

再过11年,到了2016年,我们又看到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提出了一个新的人种概念:神人(homo deus)。

他甚至得出结论:未来,只有1%的人可以完成生物进化,成为神人,99%的人将沦为无用阶层。

你看从托夫勒到凯文·凯利、到库茨韦尔、到赫拉利,如果单独来看,他们的作品就是一本本独立的著作,但是你把这些思想连在一起,就会想到,人类真的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气,才能描绘出这样一些对未来的憧憬。

2.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性,而且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这个逻辑性

未来是现在的延伸,它有一定的逻辑性,这就是知识对我们的作用。

我现在回想起来,原来我在1987年看到的内容,真的慢慢变成了现实。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为什么当年有很多人喜欢乔布斯,现在有很多人喜欢马斯克?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这些“疯子”?因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憧憬和启发,会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辽阔。

这些具有远大视野、意志坚定的人,其实是我们生活的勇气所在。

3.即将到来的世界,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去年年底我参加一个品牌活动,我在会上念了《第三次浪潮》中的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正陷入到前所未见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量子级的等等。念完以后我问大家认不认同这段话,大家都认同。

我说你们知道这段话什么时候出现的吗?1980年写的。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些变化,并不是今天发生的,在1980年,就已经发生这样的变化了。

所以我认为,信息化革命以后,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剧烈的变动中,变动不是今天才发生,关键是你能不能意识到它,能不能和它产生关联。

比如我的企业是做袜子的,如果我仅仅是在袜子这个行业中,不跟智能化做衔接,不跟现在的消费需求做衔接,这个行业是没有未来的。

反过来,就算是袜子行业,也可以做成一个跟新材料相关的行业,一个跟智能制造相关的行业。

企业家对人、对产品、对世界的理解决定了他的视野和选择。

商业的美好可能也在这里:第一是它的专注,第二它的未来性。

所以对我们来讲,新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未来,才会显得如此重要。

五、商业之美,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问:在当下和未来,商业将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被两个东西推动的,一个是思想,它是形而上的,它可能是哲学、音乐、绘画等等;第二个就是物质,它是由商业生产出来的。

我们在讲任何一个文明——唐文明、宋文明、希腊文明等等——都留下两个东西,第一是伟大的思想,伟大的艺术;第二是那个时代的物品。

我想未来的人们,在100年后、1000年后回望这个年代,他也会有同样的看法:第一,你产生了什么样的伟大思想,第二,你留下了什么样的物质产品?

所以做商业的人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不要觉得我做袜子、做椅子、做手机,我很渺小。你做的工作不比那些哲学家、艺术家差,因为世界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

所以商业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体现,这也是商业之美所在。

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去想一件事,我们的物质生产,能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再进步一点点。

比如去年,我去景德镇。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记载,景德镇做一个瓷器需要72道工序,我就问那些做瓷器的人:“你们还在做72道工序吗?如果你们做出来的瓷器跟500年前的哥们做得一样,要你们干嘛?”

他们说:我们现在有电窑,有机器处理,我们对高岭土的处理能力也不一样,能够让它更细致。

100年后,景德镇的匠人肯定比今年又进步不少。如果他永远跟以前一样,要这一代人干嘛?这样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我觉得,第一,商业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第二,所有做商业的人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一点一点的进步,这样的商业就挺好的。

六、一本书,看15分钟就睡着,

说明你跟它没缘分

问:一个人应该如何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商业认知?

我觉得主要是两点:

第一,一定要多读书,而且体系地去阅读。第二,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怎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说两个办法。

一个办法,找你喜欢阅读的东西去阅读。

要是你找了一本书,看了15分钟就睡着了,说明你跟它没有缘分,你就当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过。

我们不需要学习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不一定是商业类书籍。

比如,你在金庸的小说里面也看到很多商业的启示,看到很多人性的东西,这样的阅读也很好。看金庸的小说,或者看历史故事,都很好,但是一定要专门找你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去看。

第二,带着问题阅读,效果会更好。

我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也会经常碰到问题。

比如,碰到组织问题,我就去找一些跟组织相关的书,或者跟一些老师做交流,我会问:老师你看我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给我?老师就会推荐某某某的书。我就找来看。

我阅读效率最高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我们的管理者们,看书可能会有更多的代入感,有更多的切身体会,这样也有助于理解内容。

所以我觉得要建立自己的商业认知,第一要读书,第二绝对不能很痛苦地读书。

怎么能够不痛苦?要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文中部分观点引自吴晓波新书《影响商业的50本书》。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