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财”千亿,黄峥的格局

2020-07-07
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编者按:本文来自公众号吴主任(ID:lixingleguanpai),作者吴主任,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7月1日拼多多宣布组织架构升级,公司创始人黄峥卸任公司CEO,由公司原CTO陈磊接任CEO一职,黄峥继续担任董事长。

与此同时,黄峥在拼多多的持股比例也发生了变化。据最新披露的SEC文件显示,黄峥持股比例下降了13.9%,按照拼多多最新市值1028亿美元计算,其身家消失了142.89亿美元(约1009.5亿元人民币)。

黄峥拿出自己名下的370,772,220股普通股(占公司总股份的7.74%)给到拼多多合伙人集体,用以完善公司的合伙人制度。

“我希望通过这次调整,管理层可以逐步把更多的管理工作和责任交给更年轻的同事,让团队加速成长,让拼多多成为一个更好更强的持续充满创业活力的公司。”黄峥在全员信中表示。

同时,伴随此次调整,黄峥还将按照IPO时的承诺,连同创始团队一起,捐赠约2.37%的公司股份,正式成立“繁星慈善基金”,旨在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和科学研究。该慈善基金为不可撤销的慈善基金,由独立受托人管理,保证慈善基金的所有资产全部用于公益用途。

成立5年,拼多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崛起。一周前,年仅40岁的黄峥,身家达到了4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10亿),首次超越马云,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如今,黄峥持股市值约为302亿美元。

无数人脑子里堆满了问号。

黄峥还非常年轻,40岁,开始创业都算年轻创业者,而且拼多多也才5年,居然辞去CEO只做董事长,很罕见。为什么呢?

黄峥极少公开露面接受媒体采访,甚至连拼多多上市都没去敲钟,低调到不可思议。黄峥这次卸任CEO,拿出大笔财富做慈善和激励团队,外界再次解读,这是在模仿他的老师段永平。

段永平是个奇人,从步步高到今天的OPPO和vivo,虽然他早早退居幕后不再插手具体业务,但本分的企业文化一直是这两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至于段永平的个人财富,众说纷纭,都知道多,至于是多少数字恐怕已经不重要了。

段永平投资上的扎眼的成绩是从当时濒临退市的网易上大赚一笔。而黄峥也正是丁磊介绍给段永平认识的。

2001年,当时的黄峥还在浙大读大三,有一天,MSN上收到了一条好友申请,此人自称是网易的丁磊,想要请教一个技术问题。黄峥回忆认识丁磊的经历说,“一开始还以为是个骗子。”

网上有不少人对这个故事表示怀疑。以我对丁磊的了解,这个故事大概不能更真实了。网络上传播的所有关于丁磊的段子也几乎都是真的。网易是门户时代至今活得最好的一家老牌互联网企业了。丁磊本人并不是坊间印象中的那种一般人没法靠近的互联网公司大佬,笑眯眯的,平易近人,眼里没有职级,喜欢你就送你点什么。丁磊是那种可以随时拿起电话给网易任何一个八级员工打电话的老板。

后来,段永平拍下与巴菲特的午餐也带上了黄峥一起,可见段永平对黄峥的赏识。所以不少人在解读黄峥所取得的成就之时都不忘提及他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这些贵人。但你换个角度,段永平在美国期间认识的年轻人恐怕不少,唯独看上了黄峥,这与他身上遮掩不住的光芒是分不开的。

黄峥因为奥数的成绩十分“狗屎运”地进入了杭州外国语学校,他所在的小学前后9年的第一个。杭州外国语学校里的同学非富即贵,90年代初不仅有外教,还可以跟外国的中学生交流,这也是当时浙江省唯一一所在小学升初中时就可以全省自主招生的学校,所以它能够在省内垄断性地挑选小学毕业生。也正因为有了精心筛选出来的生源,这所学校有80%以上的大学保送率。这样的结果是在教学上反而不会被“高考”影响,老师和学生都会更从容一些,比如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放映美国大片。当年电影院里的美国大片都不多见。

在全国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在埋头题海战术期待一考改变命运的时候,黄峥和他的同学们十分幸运地,在不一样的教学环境里逐步形成了与大部分同龄人不太一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用黄峥自己的话说,“我们中的相当部分,比其他同龄人要更为liberal一些。”

杭外毕业黄峥就被保送进了浙大混合班,是浙大的一种精英教育的试验。无聊的课程少,资源和机会比一般的浙大学生更多。在大一时黄峥就有幸跟世界各国的同学交流,意识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的明显差异。

回顾总结中学到大学的经历,黄峥说与同龄人相比,自己“非常非常幸运”。正是这段幸运的学习经历使得黄峥很早就深刻地意识到一些世界运转的道理或者人生真相:

“1、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富二代,特别是官二代是非常优秀的。2、田忌赛马,能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由此,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3、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将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源自《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25章29节:“因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富裕;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夺去。”

黄峥的“幸运”才刚刚开始。

2004年,黄峥研究生毕业,面临去微软还是谷歌的纠结。最终选择了去谷歌。因为在微软实习过的黄峥感觉自己能清晰看到十年后的自己。另外,他的人生导师(应该是段永平)告诉他,“Google看起来是一家挺牛的公司,值得去看看。对你想要未来创业也是有好处的。去的话至少呆三年,因为一两年是没法真正进入重要的岗位真正了解这个公司的。”

Google成了黄峥的第一份正式工作。黄峥干满三年,最现实的部分,直接实现了财务自由。用黄峥自己的话说,“人一生能碰上一次也算是很幸运的了。”

而面对“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人与人的差别就又出现了。黄峥并没有开启“赢了会所嫩模”的模式,而是观察到了一夜暴富的副作用,开始反思财富和人生的关系。

在Google的三年,黄峥有了很多思考,尤其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比如鼓励基层创新,但在核心权力上又高度集中。当然,Google最为人赞赏的是它的“Do No Evil”主张。

Google的"Do No Evil" 我觉得是深入到Google基因里的,不是随便说说的。Google是真的把mission,价值观放在利润之前的,如《基业长青》里描述的优秀公司,Google的利润是随着做正确的事带来的副产品。同时"Do No Evil"其实也是Google对自身可作恶能力的一种警醒。越深入Google内部,越能意识到Google有很强的通过作恶来牟利的能力,所以向所有的人申明不作恶,让大家一起来监督是很智慧的。

从小就一路学霸的黄峥也躲不开大环境的熏陶,就是要好好读书,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目标……然而创业几年之后,黄峥开始意识到实现目标未必等于幸福。

结合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本书,他对有了自己对幸福的探索和理解。

无论任何时候,生活方式如何变化,有关人生和幸福的困惑都基本类似。这方面的内容,我一直以来也在不停思考并与大家分享。简单说,就是尊重最简单朴素的常识,要有勇气面对现实。最重要的,一定要意识到这个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是极其渺小的,无非颗粒大小差异的尘埃,并且都会死去。幸福,都无法仅凭他人的几句话结论就可以得到,有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不断地阅读和思考。

乃至当初跟段永平去蹭巴菲特的饭局所收获的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饭局后黄峥是这么说的,“这顿饭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当你对一件事作判断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用常识来判断。常识是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各种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黄峥当然已经用成绩证明了是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是个了不起的企业家。但在我看来,黄峥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对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对制度和政策,对人生的意义,对人的幸福感,都有其较为深刻的感悟。今天这篇文章的内容参考的都是他为数不多的公开文章。也许是忙,也许是突然觉得翻来覆去都是些常识就没必要再说什么,反正后续就没再更新什么了。这是思想界和公众号界的重大损失。

一个人写得再多,读者也无法彻底了解作者本人完整的思想,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但多少也能获得一些解释。虽然很多人就希望知道一个明确的“为什么”,也就是为什么黄峥卸任CEO,“散财”千亿。

不可能有那种清晰的答案,即便当事人不得不回应,也只是一种官方得体话术。所以这篇文章肯定也不是在回答黄峥的决策动机,只不过,确实我们可以从他过去的经历和一些个性,看到一些模糊的“不意外”。我一直不喜欢“格局”这个词,因为今天很多文章动不动就格局啊境界啊视野啊,只是我思来想去,在黄峥身上十分贴切。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赛道,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只是发动机,赛道给予的高度和方向是再牛逼的发动机也无能为力的。黄峥本身固然是罕见的拥有一流发动机的超跑,但也何其有幸地一次又一次进入正确无比的赛道上。

这样一个人掌管一家五年时间就让市值达千亿美元的电商企业,说实话,也是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的幸运。拼多多这家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到什么新高度又或者沦为平庸企业不得而知。人天然对大公司有一种警惕,因为他们能量巨大,作恶条件充足,并且商业史上作恶的大企业不新鲜,价值观恶臭的企业也能战绩辉煌,这背后的因素极复杂,很难说明白,有时也不能说。但我相信拥有黄峥的拼多多可以“Do No Evil”。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吴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