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面临新的危机

2020-07-14
看上去行业前景一片大好。但对企业来说,其中却正隐含着危险——正如当疫情来临时,教育行业一片阴霾,但也孕育着机会。

编者按:本文来自星空时间(ID:Time4Space),作者周自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题图来自tuchong.com

上半年,大部分人都在听线上课。我也听了不少,也讲了不少。

在线教育算是因为疫情而普及开了,就好比2004年的非典助推了电商的发展一样。这种普及是强制性的,教育的两头——无论是作为供给方的教育机构和老师,还是作为需求方的学员——都不得不进行体验。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这种体验是不可逆的。这种不可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用户一旦形成习惯,要完全消除会很难;而另一方面,企业一旦在线上构筑业务,哪怕开始只是权宜之计,它也会逐渐形成资产。双方都有了不那么容易抛弃掉的“沉没成本”。

看上去行业前景一片大好。但对企业来说,其中却正隐含着危险——正如当疫情来临时,教育行业一片阴霾,但也孕育着机会。

危险源于6月北京新发地的疫情反弹。

北京经过几个月的严防死守,疫情终于得到缓和,商家陆续开始营业,就连中小学的再开学,从毕业班开始,到其它年级,也在逐步返校。然后新发地出现了密集传染。刚刚开始松动的体温检测立刻恢复,学校再次关闭校门,就连刚刚摘下口罩的疫情新闻发布官也重新戴上了口罩。

这种情绪正是在线教育的危险信号:疫情终将会得到控制和缓解,那个时候,人们不会报复性的去报班,但是人们会报复性的逃课,逃离他们已经忍受了很久的网课。

这种情形,想一想考试完的学生会把课本撕掉、几天几夜的打游戏就能理解。

所以,对于在线教育机构和老师来说,可能还有、也只有2-3个月的时间窗口,把时间花在打磨产品、训练老师上,以更大的用户粘性和复购来迎接即将到来的“逃课”潮。拓客、拉新这件事,当然要继续做,但已经不再是重心所在——红利期已过,衰退期即将到来。

要从哪些方面做?我想说说,我想听什么样的课,也许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前段时间,有一位开始做线上培训的朋友拿着一张海报找到我,问我这个课值不值得去上。

这是一个帮助传统讲师到IP讲师的实战训练营。分了三个模块:

1、战略定位与简介包装;

2、产品策划与运营;

3、盈利模式与商业变现

从课程名称和总体目录看上去都还OK。我的朋友去听了第一节试听网课,也给我分享了上课的PPT。看完后我的第一感觉,这个并不是一门课程,还是在为这个机构所搭建的在线教育平台拉讲师。

这也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方式:用培训来引流。比如,最近针对短视频有很多课程。这种业务模式没什么错,联想之星早年就是用培训来引流的——吸引早期创业者,为天使投资引流。

前提是课要真好。

那么,在这个阶段,作为一名想在网上讲课、开展培训业务的老师,比如说我,我想听什么样的课呢?

第一门课,当然是关于以前在线下讲课的讲师到底如何在线上讲课。

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控制权不同。

在教室里,作为老师,是有着绝对的控制的。当我讲课的时候,除了PPT,我还用别的方式来控制学员的注意力,比如刻意的停顿——突然的寂静会让正在走神或和别人说话的学生一时不知发生了什么(嗯?下课了么?);比如眼神——在一堂课中,我基本上会轮流注视每个学员的眼睛,以确保他对我的关注;比如走动——当你发现有人走神时,我会走到那个人面前讲,这是一种压迫性的出现。

但是,所有这一切,在网课中都没有了用武之地——你当然不能走动,在直播中你也看不到大家,至于说停顿,人们只会以为网断了,甚至你连对方到底是不是在电脑前都不知道。在网上,拥有控制权的,不再是讲师,而是学员。

这让很多没有太多实质内容、全靠现场造势的培训(比如各种洗脑式培训)武功尽废。但是即便是有着实质性内容的讲师,也面临类似的挑战:如何确保学员的投入?

除了课程内容本身,还有没有别的特殊的地方?

一个小学生跟我表达了对网课的不满:“网课什么也学不到。”这是原话。她不是不想学,她觉得什么也学不到。

所以一定有哪里出了问题。问题不在于“如何让老师重掌线上的控制权”(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在未来的教育中,一切对控制权的争夺最终都是徒劳的),而是“如何让学员更主动的投入到线上学习中”。

如果有哪位老师能够就这个展开讲实战,我会很乐意去听。

第二门课,是关于垂直领域的用户需求如何调研。

现在讲大而广的东西已经不需要网课了,网上很多视频、图文,甚至关注一些人的微博、朋友圈都可以快速了解。所以大家必须细分用户。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需求,到底应该如何去了解呢?把人群按行业分类,按区域分类,按年龄分类,按各种各样的用户画像去分类,然后了解不同类别的人群的需求,这其中是否有一些方法论?

网课的受众不限于你能接触到的人。你接触到的人,他们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如何证实这种代表性?

关键是,什么才是他们真实的需求?我们的最终产品是网课,所以要了解的不是一般性需求,而是“在线上上课的需求”。但是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他们自己都刚刚开始接触网课,他们怎么知道他们的需求呢?

乔布斯是如何在“re-invent mobile phone”之前,就知道那些从未用过苹果手机的人对苹果手机的需求呢?

这些问题,我也渴望得到有实战经验的老师的分享。

第三门课,是如何通过线上直播带动卖课。

线上直播课,是面向更多潜在付费学员的公开课,它的作用和线下公开课一样,也起到销售的作用。它把用户导向两个方向:一个是线上课程,一个是线下课程。应该怎么做?

讲得太少,给人明显的卖课感觉,可能反而导致用户反感,这种反感影响的,不仅仅是对方是否会直接转成付费用户,更在于它阻断了二次传播——谁会去传播一个销售话术呢?

但是讲得太多,听课的人收获很多,是不是也会妨碍他购买其它课程?即便他买了,那么到正式课程时,如果出现大量重复内容,会不会影响正式课程的体验?

这中间的尺度如何把握?

而且,既然是干湿不分离的销售课,自然也需要销售技巧。但是这里依然会碰到控制权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中讲课时,因为控制权的存在,所以他会更加自信。而在线销售,本质上是对着空气放炮,应该有不同的技巧。或许,像李佳琦、薇娅这样的人,他们卖口红的技巧可以用于卖一个虚拟的服务么?如果可以,是哪些?

第四门课,是关于线上与线下如何结合。

这将是一个终极问题。

未来,任何一个培训,既不会只有线下,也不会只有线上。它必然是两者的结合。但是如何结合?在线下的培训中,通过双师体制,很好的解决了师资的问题。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双线”体制,来解决教与学,或其它任何单一线上或单一线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双线”体制的成败关键,是内容与运营更为精细化的穿插补位。

这个问题可能现在并没有答案,但我希望听到更多的实践探索。

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星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