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上8块钱10斤的洋葱怎么来的?

2020-07-15
拼多多推出优质特价活动,有一个规律万变不离其宗:顾客得利、平台获益、惠及农民。

图片来源:用户晴转多云 / 图虫创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大象公会(ID:idxgh2013),作者苗璇,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你有没有实现「菜场自由」?

愿意买什么菜就买什么菜,听起来并不算难。不过,「买得起」不等于「舍得买」,不少人都经历过在菜场「动心——怎么这么贵?——最终放弃」的瞬间。

那么,如果价格能便宜 70% 呢?比如,像下面这样:

一斤云南紫皮洋葱,在菜场卖 5 块,超市则还要贵 9 毛。但在拼多多的「爱心助农」平台里,5 斤精品紫皮洋葱仅售 4.5 元——平均每斤 9 毛,差价五倍不止

拼多多的「价格密码」,在于降低洋葱销售的中间费用:只有收购、打包、物流三个环节,地头直连餐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却是许多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作为经济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各个流派历来众说纷纭。

不过,无论是哪一派经济学家,都无法忽视一个问题:构成价格的因素,不只是商品生产的成本和利润而已。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费用。

你可以基于科斯的理论,把它理解为一种「交易成本」;也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样,把它算作「流通费用」。

运输、仓储,都是常见的流通环节

什么决定了流通费用的高低?简单来说,就是流通环节和每个环节的成本。环节越少,每个环节的费用越低,整体的流通费用就会越低。

不过,并不是环节越多,总体费用就必然越高。

这一点,在进口产品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许多「 made in China 」的外国品牌,在国内价格并不低。

根据《南方日报》2010 年的调查,一部在深圳组装、「中国制造」的 16G WIFI 版 iPad,在美国初上市的价格是 499 美元(折合 3300 元人民币),一年后登陆中国大陆,报价却高达 3988 元,比一年前美国的新品价格还要高。

本地的流通环节明显比出口要少,但为什么居民反而享受不到廉价的消费品?

税费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许多进口商品会面临高昂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多个税种累计之后,实际要缴的税可能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2010 年,海关规定游客个人携带 iPad 入境要征收 1000 元关税,舆论哗然

在税费之外,消费者还可能面对经销商各种巧立名目、防不胜防的「收费」项目。

西安奔驰车主在维权过程中,提到 4S 店收取了一笔只有收据、不提供发票的「金融服务费」

流通环节的中间费用过高,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从十年前的 18% 降到了 14%,但还是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不少。

为什么会畸高?最根本的因素在于经济结构本身。2015 年,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是物流费用占 GDP 比重高的根本原因。

然而,中国物流费用占 GDP 比重不仅高于第一二梯队的美日,也高于同为第三梯队的巴西和印度。这个原因,可能就在物流业本身。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不协调、空载率高、信息化水平低等,都是抬高物流费用的原因。

中国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但仍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抬高物流费用,另一个广受诟病的因素是过路费。目前公路运输占中国总货运量的 70%,而「跑长途」过程中的过路费,每一个卡车司机都无法避免。

对于货车运输企业,过路费可以占到总成本的 1/3。按照贝恩 2017 年的报告,过路费是汽车运输的最大成本,甚至高于不断上涨的燃油费。

运输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比如路桥收费新政策的影响:新政按车型、而非计重收费,而在实际运输过程中,相当多的卡车司机没法全程达到核载吨位。货变少了,但依然按照车型缴费,许多卡车司机表示金额明显上升,最多时能上涨三倍。

再比如运输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如果是公路铁路联合运输,就可能面临标准不一的问题。像食用油,铁路部门与公路部门对包装要求不一,从铁路转公路要经过重新腾挪分装,时间、费用成倍增加。

这些中间费用,都会反映在商品的最终价格里。

疫情期间,高速公路免收费 79 天,交通部宣布在此期间共免收 1590 多亿元,被人吐槽「原来你收了这么多钱」

税费和物流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会影响流通费用——那就是商品销售的商业模式。

对于农产品来说,这一点的影响特别大。在中国,农产品 70% 以上依靠批发市场流通,先有代办去田间地头,将农民种植的作物收购起来卖到批发市场,再经过层层分销,最终到达居民区的商超和菜场。

这符合现实国情:一方面,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居住集中,人口密度高,需求量大且多样。多级的营销模式,让农民有地方卖菜,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也能得到及时满足。

因疫情而休市的新发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量、交易额连续十二年双居全国农批市场第一

但这种模式的问题也不可避免:不仅有多次运输、装卸搬运和包装引发的大量物流支出,还有摊位费、中介费、人工费等许多其他杂费,极大增加了流通费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蔬菜类农产品流通成本占售价的 50% 到 60% ,甚至更高。

这些成本,会切实反应在商品价格上。以国产乳制品为例,不仅要经过一级批发和二、三级分销环节,为了争取货架上的好位置,还得向商超交一笔不低的进场费。据一些企业测算,国产乳制品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超过 50%。

相比较而言,一些进口奶的一级代理商直通门店、甚至从原产地直接进货,因为压缩了中间环节,反而更有价格优势。

前面提到的洋葱,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袋洋葱在产地蒙自的收购价差不多 30 元,平均一斤 0.5 元。但到广州市区的超市和菜场,就能卖 5 到 6 块。

这是因为,洋葱流通的传统模式环节众多,每层都要「加码」。代办要加收购费,从大批发商到小零售商,每一层都有有分拣、物流、包装等费用,还要计算档口租金和每一层的损耗。

这些花销都被折合到了洋葱最后的销售价格中。

洋葱从蒙自到广州,流通费用包括 2元/袋的代办费和分拣费、240元/吨的物流费(240元/吨)、10元/吨的搬运费、20000块/月的档口租金、2000元/月的水电费,另外还有损耗和人工

而拼多多的电商直营模式,打破了这层层分销的限制。洋葱收购后,只有分拣包装和快递两个中间步骤,分拣包装成本每斤 0.4 元,快递费每斤 0.6 元。其他成本和损耗,一概不存在。

基本上就是「地头直联餐桌」。

产品的分拣和包装,也是一道质检手续,保证了拼多多洋葱的品质。而分拣、打包等工作,主要雇佣当地人来完成,为本地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4000 元左右的月薪,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省下的,是多次转运、重新分装等带来的费用「冗余」。

在蒙自,拼多多带来的全新电商模式正推广到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上。蒙自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日照时间长,诞生了石榴、枇杷、小黄姜、紫皮洋葱、番茄、黄瓜、辣椒、蓝莓等多种优质农产品,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产品虽好,却不一定能成功地推广出去。根据蒙自当地政府人员的介绍,农产品上行客单价低,利润薄,有时快递价格比产品还贵。

如今,在互联网平台的助推下,蒙自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物流成本随之下降,以往要转运昆明的农产品,现在越来越多商家选择产地直发,商品更新鲜、损耗也降低了。

而且,一些农产品能通过拼多多推广到全国,销路更广,销量也大为增加。

这种农产品上行的方法,已经慢慢形成了政府、商家和平台通力合作的「蒙自模式」。

2018 年,拼多多推出优质特价活动,原本低价也不好卖的小黄姜不到 24 小时卖出了近 2.5 万单,总重量超过 15 万斤

这种蒙自模式,看似细节多多。但有一个规律万变不离其宗:

顾客得利、平台获益、惠及农民。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