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控科创:搭建创业者和地方政府之间最高效的桥梁

2020-07-23
人才是决定一个地方能否留住中小企业的关键,而非资本。

图:清控科创总裁程方,由受访者提供

题图来源 | 图虫网

初创企业是选择一线城市发展还是选择更有潜力的二三线城市落户?哪个地区对企业落户的扶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要多一些?选定的地区是不是有充足的人才供给来保证企业的运转?在哪个地区产业资源更丰富?在哪里最有可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当所有想法到落地的那一刻,各种现实问题便接踵而来。

清控科创作为一家科技园区建设运营商和科技服务提供商,深耕行业二十余年,以搭建区域政府、高校和创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为主要内容,已经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一套服务运营体系。

创办第一个中国版WeWork——厚德创新谷,中国第一条创业大街——中关村创业大街,第一个海外实体孵化器——TIPark(Silicon Valley),第一家青年创业综合体——小样青年社区等……清控科创的每一步都代表了中国在创业服务领域的探索。它是如何通过整合高校资源、政府资源、产业人才资源等为初创企业赋能的?能给初创公司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对接政府资源 连接高校技术 协同企业发展

于创业企业而言,“选址”是一大难题。选址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落户发展的“基地”,更是选择一个可以跟自身发展形成“同频共振”的“大本营”,在这里既要有与自身发展相呼应的产业群,又要得到地方政府的长久支持,如此才能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但是,很多初创企业由于对地方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环境不了解,难以做出相对客观、正确的落户选择,往往会被眼前一时的支持政策或被地方政府招商人员的热情打动而轻易做出选择,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隐患”。

还有一些创业者怀着满腔热血投身于事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突然遇到了技术瓶颈,面临技术攻关难点,想要寻找与自身产业相关的技术团队或者技术人才合作,但是因为缺乏行业人脉与联系渠道,短时间内难以攻破,不得已延缓项目进度。

这些都是创业企业在成立初期普遍容易遭遇的困扰。

清控科创总裁程方告诉创业邦,“清控科创的方向一直没变,从成立之初我们的定位就是高校型、政府型的孵化器、科技园,拥有极深的高校科研背景和广泛的地方政府资源是我们的核心特色”。

清控科创是清华产业体系中以科技服务为主业的公司,以高校技术成果产业化为使命,有较强的技术驱动背景,从成立之初就是服务科技型的创业者和项目,这也是清控科创高校型孵化器的优势。另外,20年来,清控科创在全国三十多个主要城市建立运营了60个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园区网络,在为地方提供园区运营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地方产业基础条件、支持政策也十分了解,而且遍布各地的园区网络让清控科创掌握第一手的地区产业政策动态、资讯成为可能,这一点对于初创企业选址落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横向综合考量,选择最合适的落地区域和争取最有利的支持政策。

“清控科创实际上是横跨了高校和政府两种孵化器类型,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资源。”清控科创总裁程方表示,“针对技术人员的创业,我们能够协同区域的政府资源去提供扶持,最终落户在地方上,并成为地方生态产业里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前期投入大、门槛高的技术创业,创业者更要学会如何争取政府的扶持资源,这一部分资源带有公益性和扶持性,相比纯市场的资源更宽容也更有耐心。”

以苏州一径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固态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MIT、马德里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在今年四月份刚刚获得了7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复星锐正、松禾资本领投。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车规级MEMS激光雷达的量产及市场推广。

(图片来源:清控科创)

目前,一径科技在常熟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激光雷达工厂,一期设计产能是5万台。这家工厂的成立可归功于清控科创旗下常熟(北京)创新中心。在对项目团队背景、项目阶段及市场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清控科创北京团队与常熟本地团队联动,快速推进一径科技项目与常熟大学科技园的接洽,并在落地策略及政策建议、政府沟通上全流程参与,在政策细化及厂房选址上与企业、政府密切沟通互动,扮演好双方的“翻译”角色。

“公司的厂址选在了江苏常熟,主要也是考虑到常熟当地拥有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以及全国领先的无人驾驶测试环境,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公司建厂的帮助。”程方表示,最终在几方努力下,一径科技顺利落户,并获得了政府的配套资金及产业政策和厂房。

深耕产教融合 企业、人才无缝对接

人才是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但是对于一些在二三线城市的初创企业来说,地区产业人才总是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要么是企业产业与市场人才的专业匹配度低,要么是相关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以至于企业单在人力问题上就要耗费相当多精力,甚至有些企业最终因为缺乏持续的人才供给而导致发展面临困难。

“人才的集聚会带来产业和企业的集聚,因此,如果想吸引企业到新区域内集聚,首先要大力构建产业人才教育体系,培养区域内的行业人才。这种培养是一种面向行业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教育,由企业从实践出发开展学以致用的教学实践,而非学校式的职业教育。”程方说。

基于此,清控科创在重庆、江苏、山西等地开始了产教融合的探索。一方面帮助提高行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资源,帮助地方企业突破人才队伍匮乏的瓶颈。

程方告诉创业邦,2018年以来,清控科创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重庆两江新区联合打造的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就是围绕当地数字经济企业发展的需求,开展的产业垂直创孵、生态聚力合作、产业人才协同三大功能运营,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在和阿里云的合作中,清控科创提供清华系优质资源,阿里云提供生态,重庆两江新区提供平台,这种合作方式强调的不是这个地方招募了多少科技型企业,也不是这个地方又投出了什么独角兽,而是站在企业角度以实现了多少人才转化为标准,以对当地数字经济企业与人才的衔接度来判断。”程方说,“这样一来,大学生能快速转化成‘实战型人才’,他们可以进入到阿里云生态体系和小企业中发挥作用和价值,成为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据统计,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成立以来开展了CloudX“青云计划”线上线下专场活动共计近40场,辐射20余所院校,覆盖2000+大学生;对接川渝地区各高校开展的数字经济线下双选会3场、“青云计划、云上春招”线上双选会22场,川渝地区应届毕业生参与人次超90000。而参与活动的这部分学生就是当地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或者说是潜在人才。

(图片来源:清控科创)

“这是我们在职前教育领域的初步尝试,在区域内取得不错的反响,后续也会继续沿着这一模式发展,并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为更多地区的企业‘输送人力’”。在程方看来,这种方式非常高效,他说,“从企业直观的反应来说,他们通过跟阿里云创新中心的合作,在相关人才的供给上比以前丰富多了”。

程方表示,产教融合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二三线城市招商的一大困难就是人才储备跟不上。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外地企业就无法在当地立足发展,就算把注册地址迁过来,也很难在当地产生实际收益。因此,人才是决定一个地方能否留住中小企业的关键,而非资本。

创新“飞地模式” 多元需求一步到位

创业者选择落户城市的矛盾总是存在的,企业选址时不可能总有一个地区可以同时满足“创业者意愿”“地方政府支持”“产业人才”的条件,比如某产业在二三线城市具备更优越的产业发展与扶持政策,但是一线城市却拥有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人才以及产业资源,如何在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同时还能利用企业所需的创新创业资源呢?

清控科创在这方面早已经有了答案——“飞地孵化模式”

“飞地经济”原指两个相互独立的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跨地区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通俗来讲就是跨区域将一个地区的产业资源、优惠政策“移动”到项目集聚、人才密集的区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能最大程度统筹利用两个地区的资源,实现更好的发展效果。在2015年,清控科创开始了飞地孵化模式的探索,分别与义乌市、常熟市、苏州相城区合作,陆续在北京开设运营“飞地孵化器”。

以苏州相城为例。即将正式开业的苏州相城(北京)产业创新中心是由相城区政府指导、相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清华大学人才技术最密集的地方联合打造的“飞地”产业创新载体。所有有意愿到苏州发展的科技企业可以先就近在北京飞地进行为期6-12个月的孵化,等企业和政府彼此已经充分熟悉和了解了,再推动企业到地方落户,保证落户的顺利和有效。

(图片来源:清控科创)

这个创新中心将在“北京飞地+相城本地”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飞地孵化器”的“自我造血”功能,清控科创将与相城区政府共同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以“小而专”为特征,立足相城区重点培育的智能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选取孵化培育的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同时,以基金收益维持“飞地孵化器”的运营和发展,降低政府投资建设成本和风险,真正实现“飞地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也能进一步满足入驻企业的多元发展需求。

做创业者需要的孵化器

“清控科创最关注的不是‘我们要做成什么样的孵化器’,而是创业者‘需要什么样的孵化器’。”据程方介绍,经过30余年的发展,国内孵化器大致可以分为投资型孵化器、媒体型孵化器、培训型孵化器、产业垂直型孵化器、高校型孵化器、政府型孵化器。创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发展需要寻找适合的孵化器或园区。2015年是国内孵化器进化的“分水岭”,清控科创的定位也在2015年前后发生了变化。

“2015年以前,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为入驻企业提供场地和资金,以及财务、人力等基础服务。而到了2015年之后,孵化器更注重服务的深度和精准孵化,把具有地方性特色或带有政府倾向性的产业扎实地发展起来。地方政府会依据产业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优势的产业进行定向孵化,以带动区域内系列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区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程方说。

尽管大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是清控科创仍然保持着“不变”的初心。

“围绕着高校体系和区域政府体系,清控科创的定位是成为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可以连接走在创新前沿的创业者以及稳定可靠的地方政府和大企业。”程方说。清控科创要做的便是通过提供的孵化器、科技园服务,让企业在更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地区与当地政府建立长久的合作、支持关系,最终产生1+1>2的成果。

这就是清控科创在行业中做的事情。

目前,清控科创拥有18个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并以产业基金方式,向产业园及入园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我们在全国布局的孵化器网络,将会以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为意向入驻企业提供高效、科学的选址建议,会通过我们掌握的高校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依托我们对地方政策的了解和专业度,帮助企业争取最适合的支持政策,还会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输送及培育服务。”程方说,“我们的服务一直在进化,一直跟随企业的需求不断进化。但我们的初心始终如一,我们要做一张孵化网,这张网连接了中国100个城市节点,所有节点上的园区和孵化器,能够真正协同起来共同进化升级,服务好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成为中国双创大潮的推波助澜者!”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