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糟糕的创始人

2020-08-01
创始人在挑战中成长、进入新的阶段、甚至成为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图片来源:图虫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溯元育新(ID:EnvolveGroup),作者王潜,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回望伟大企业的发展历程,创始人和公司的成长轨迹往往同样精彩,并且相辅相成。创始人的自我突破和心智蜕变会影响公司的走向,公司经历的风雨阳光也会磨练创始人的品性。在这篇文章中,你会读到企业创始人在工作中认知和突破自我的途径,以及将自身经历化为自身和公司成长养分的方法。

最近和许多投资人与企业家朋友沟通,大家不免聊到过去半年的疫情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新冠疫情带来不可估量损失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一些公司实现每月四倍甚至六倍增长,也有一些公司找到突破点起死回生。与此同时,创始人在挑战中成长、进入新的阶段、甚至成为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非常多优秀的投资人朋友会和我说:“我工作的最大意义与乐趣之一,就是看到我们所投企业的创始人成长起来。”但对创始人而言,成长为真正的领袖并不容易,不仅要找到正确的上升通道,还要保持坚韧的意志。

我见证了很多企业家的成长,没有一个人的成长之路是平坦的。

首先,企业家不会因自己的身份,自然获得管理能力。你的头衔是CEO,不代表你能带领团队;给你权力发号施令,不代表你擅长发号施令;也不意味着你招募的人可以自发有组织的,按你的设想行动。

其次,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不是看几本书或者一夜之间就能想通的,需要时间,需要犯错、甚至失败,从中吸取教训获取反馈,并不断地锤炼自己。这一过程是痛苦的,而且需要创始人保持耐心。

说到这里,我要给CEO和领导能力做个诠释:

01.领导力不是一种特质,而是一种品格。

品格和人的体格一样,是你心理、意志和行为的结合,是真正的精神力量外化的体现。培养品格是需要时间,需要练习,需要撕扯之后重新生长的。

有句话说:“知道很多道理不如过好这一生。”因为只知道道理,是很难践行这些道理的。道理就像是你锻炼肌肉的时候喝的营养蛋白质,但如果你没有锻炼,蛋白质就会直接排出你的体外。因此,你犯的所有的错不会直接成为你的品格;只有改正并且坚持用更好的方式做这件事情,才能成为品格。

02.领导力不仅靠学习,更靠内化

很多人觉得培养领导能力无路可循,大家花了许多时间谈论如何避免犯错,而不会告诉你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好的领导者。

但是,领导能力是和你个人融合的;只有结合自身性格,才能探索到适用于你的领导方式。要知道领导能力是自己开发出来的,跟别人学永远学不会管理能力,只能学到管理方法。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每个投资人都希望创始人能够快速成长,也关注那些拥有成长潜力,但是尚未足够成熟的创业者。不够成熟的创始人有很多种,在我们见过的创始人中,有两种类型的创始人,尤为典型:第一类人优柔寡断,不够沉稳,在决策时冒冒失失,就像强光灯下的梅花鹿;另一类创业者则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口头禅是:“懂了!没问题!”。

梅花鹿型创始人:面对这种创始人,通常的判断方式是,和他们剖析到问题深处的时候,他们会变得没那么坚定和果断,我们可以在他们的眼神中看出这一点。

然而梅花鹿型创始人,也是可以成长成骁勇善战的将军的。对于他们,投资者应该积极给予他建议,提供支持和建设性的反馈。这一类型的管理者,经过几次战役,有机会变成很强的领导者,变得沉着稳定、善于决断,而且挑战越大、挑战越激烈,这类领导者成长得越快。

“我懂了”创始人:喜欢表现得自己什么都会,但事实却非如此:首先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第二他们干的不一定对,最重要的是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对于这类创始人,需要给他们“严父般的爱”:这包含训斥,直来直去的反馈;也可能包含批评和激进的讨论。

但仅仅给严父般的爱还不够,他们还需要自己栽几个跟头才行。提升这类领导者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失败,最好大败。失败是痛苦的,但能触发改变,只有经历过失败的痛苦,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并且激发想要改变现状,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领导者的欲望。投资人要在创始人失败的过程中,陪着他们走过痛苦期。

市场每年都会淘汰99%的平庸创业者,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缺陷。但我见证的优秀创始人,无不例外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出四种强大的特质:正确的自我认知,直面自己的勇气,愿意等待好事发生的耐心,拥有真实的同理心。

自我认知是每个领导者的必修课,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反思个人和组织当下的处境,清晰未来的方向。但企业创始人一般是很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在今天面临的更多问题,不是没有自我认知,而是自我认知太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问自己: 我今天怎么样,我现在在哪里,我这样做行不行,这个方向对吗?

创始人自我认知过剩、过度考虑自我,可能是因为他们过去品学兼优,擅长在既有的规则下取得成功,也可能在过往企业的评价体系中不断获得成功,需要一个稳固的体系进行支撑。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好学生”类创始人。他们习惯从既有的体系中寻找价值感,擅长的是在一个有明确规则的体系中做比其他人更好,所以他们看起来是在反思自我,但其实是在一个新的游戏中探寻自己可以依附的体系和规则。

但当他们选择创业,进入到新的场景,会下意识地寻找一个新的体系:可能是获得投资人的融资,或者是员工的好评,或者是其他生活的支点。但其实这种“体系”并不真实存在,而是需要自己建构:创业需要“无中生有”地搭建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并且不断地犯更多的错误,寻找一系列偶发事件,发现业务增长的偶然性爆发因素,最后把吸引来的用户服务好、提供价值。

一句话来说,就是用犯错的冗余性来抵消成长的不确定性。

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应该把这些问题从脑海中抹去:

a.我今天做的好吗?

b.我这个月的决策做对了吗?

c.我们的同事怎么看我?

d.为什么我的企业还没有获得融资,投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们该想的是:

a.我们犯了足够多的错吗?

b.我们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

c.每个业务单元的测试足够多了吗?

d.对于小范围的失败和大范围的不确定性,我们如何应对?

要突破自我认知,需要找到比你更强的人,而不是更加相似,同样焦虑的人。相似性总是迷人的,遇到和自己同样焦虑的人,会有一种被理解、被看见、被照顾、被关怀的感觉;而对方比你强的时候,你会感到不舒适,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什么也不知道,随时都会被一眼看穿,甚至产生了一些不满和攻击性的情绪。

找到比你强的人并不难。每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诉求不同,有些成功的企业家或投资人就特别希望去寻找有潜质的年轻人,不计较物质回报,只是去支持他帮助他,陪伴他共同跨越。

找到更强的人,需要放下自我,认清现实,“好为人徒”。寻强而不畏强、不慕强,能够很好的帮助你走出自我认知过剩的泥沼。

踏出泥沼,往往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意味着我们拔出来一只脚的同时,另一只脚会陷入得更深,但只要我们熟悉了泥沼的特性,坚持不懈地前行,就慢慢开始能够享受每次爬出泥沼的快感,在这个过程中,知道我们要什么,要去哪个方向,要怎么过去。

自我认知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步步延展与蜕变。

直面自己,并暴露出来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做有风险的事情需要勇气。这样的风险同时来自内心和外部。外部的风险意味着,当我们足够真实,随时都会把自己的无知暴露给外界: 别人谈及的事情我们不懂,我们马上打断,并且我不懂,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种很不容易的行为;当他人让我们谈谈想法,我们最真挚的回应未必能够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因此,直面自己,暴露给外界,都会带来一种危险和不安全感。

但此时一定要记住两点:

a.对于创业来说,我们不需要在辩论上赢得他人的认可。创业本身,就是为了寻找那件看似离谱但是又彻底正确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并不说明我们错了。

b.如果我们真的错了,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们面对的风险就从外部转移到了内部。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没有原本所认为的那么强,发现自己过往所积攒的认知体系和资源在某一刻突然没有意义了。相信我们都经历过许多这样的时刻。

一旦你接受自己的过往是没有意义的,它们才开始有意义。之前外化的所有虚的东西开始崩塌,实在的东西开始显现。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直面自己是有风险的,让我们感到不安、羞耻、尴尬、局促,甚至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过往的人生没有价值,但直面自己又是有意义的,也是很安全的:

首先, 别人的观点,并不能把我们怎么样;

其次,当你揭露自己的时候,你内心真实的那部分,才能够真正地触动他人,获得回应。

想要和真正伟大的人物进行链接,与之为伍,是不可能通过所谓的社会资源,或者耍小聪明的方式去建立的。他一定是看到我们身上最真诚的那部分,才被打动:或许是这个小兄弟或者小姑娘像20年前的我一样耿直,像20年前的我一样横冲直撞但永不气馁,像20年前的我一样埋头苦干但是会去反思去改正,这样的场景下才会建立真正的链接。所以要持续不断的直面自我、揭露自我,然后去找寻到那些认可真实、热爱真实、拥抱真实的人成为我们的同行者。

假设一个场景,你说一些假的事情佯装自己很厉害,其他人也误以为你很厉害,这时候你觉得很安全,但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判断力去看出来你是假的,喜欢你说的谎话。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所寻找的同伴是没办法给到你真实的情境下的陪伴和鼓励的。

暴露自己需要勇气,是一个看似危险实则安全的举措;隐藏自己需要耗费精力,反而是一个看似安全实则危险的举动。

耐心,不是慢慢的等待一件事情,也不是慢慢的做一件事情,而是快速的去做,并坚持不懈的做下去,然后等待好的结果慢慢显现。

当任何人对我们说:“年轻人你要耐心”的时候,会有两种不同的场景,需要清晰的区分开来:

当我们想要做某些事的时候,有经验的过来人会一边说你要耐心,一边给予明确的指引,告诉你这件事等到A、B、C条件成熟了才是更好的时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给到了足够明晰的判断理由,基于他的经验对我们进行帮助与教导,哪怕是错的,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但你一有动作,就有人说:“年轻人要耐心,等你在这个行业呆10年你就懂了。”这时候你就要警惕,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在忽悠我们。所谓“等你长大了就能明白”的说辞,其实是领导无能的表现。我们如果做父母的话,只有不会回答的时候才会跟孩子说等你长大你就懂了。总之,当我们遭遇了“等你长大你就懂了,你要耐心”,意味着面前的人,对我们正在面对的情况,没有足够的理解。我们需要足够警惕,形成独立的观点,同时自己行动起来。

一个师兄,在三家上市公司做过董秘,跟随过不一样的老板,见识过形形色色的董事长、总经理。他分享过,那些做到百亿还能够举重若轻的创始人,跟那些只做到个把亿就很疲惫的创始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共情能力。有冗余的创始人,身边一定有一群死心塌地跟着他的左膀右臂。众人拾材火焰高,只有一群人才能做大做好。

共情,需要用自己的真挚,来换对方的真心。共情,和同情是有区别的。共情是你难过,我能知道你有多难过,而不是你难过,我感到你很可怜,所以我需要安慰你。共情跟天赋有关,但更是一种能够反复练习的能力。

共情必须真实地体会和理解对方在那一刻经历的事情,以及他过往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什么,这意味着要反复思考自己遇见的每个人、经历的每件事,体会对你有帮助和启发的事,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体验需要认知的场景。

同样的道理,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一遍,哪怕花比较长的时间,会和完全没有做过就分包任务截然不同,这一剧本下的特定场景才会有共情能力。

最后: 不要让自己燃烧殆尽(burn out),累了就要休息。burn out会不知不觉让自己滑向机械反馈的深渊,注重效率这件事,会影响到更长期的效率。

富有经验的领导者,他们的领导风格是有美感的,是一种艺术。管理也是一个艺术设计的过程,让每个人心甘情愿地成长,才是管理的终极目标。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