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卷土重来,新投资者入局,韦伯伦商品能对抗美元通胀风险?|海外头条

2020-08-04
不管是不是为了抵御风险,任何类型的投资都有自身的风险,需谨慎。

编者按:

《海外头条》是创业邦推出的海外栏目,服务于广大创业人群,为他们提供专业、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海外讯息。

栏目通过分享优秀的行业热点文章,帮助创业者打开新思路,洞悉全球市场动向,掌握大企业背后的秘密。创业不应盲目,张开眼睛看世界,才能找到新风景。

比特币卷土重来。

比特币的价值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达到1.2万美元,比3月份的低点高出130%。

Bitinfocharts的数据显示,比特币目前的交易费用平均为5.80美元,交易费用本月飙升了525%。

分析人士普遍以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解释近期比特币的上涨。但本期推介文章的作者Patrick Tan有不同的看法。

文章来自the Capital《比特币的狂热不仅是来自对通货膨胀的担忧》(There’s More To Bitcoin’s Rally Than Just Inflation Fears)

作者首先认为,鉴于比特币的历史相对较短,大约11年左右,它与其主要交易伙伴美元的关系一直不稳定。

这并没有阻止投资界的一些大牌人物,包括宏观对冲基金投资者,亿万富翁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 Jones),将其庞大投资组合中的一部分投资于比特币,以对冲通胀风险。

都铎·琼斯(Tudor Jones)将自己的比特币投资称作是一种“巨大的投机”,就是考虑到比特币作为对冲通胀的价值。虽然都铎·琼斯在很多方面都是对的。

但作者介绍称,即使比特币的计算设计是通货紧缩的,比如比特币有2100万枚的供给上限,开采率平均每四年减半一次等,但这并不能使比特币成为对抗通货膨胀的对冲工具。

作者表示,当利率下降时,比特币等非收益率资产通常会变得更有吸引力,因为以这种加密货币留存资金的机会成本会降低。

当通胀率上升时,推动对这些非收益资产需求的说法也会得到提振。

随着美联储采取前所未有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措施来对抗新冠疫情的经济影响,实际利率降至历史低点,而比特币等新生资产开始大幅升值。

一些投资者认为,美元今年在比特币等资产面前节节败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联储一直在购买创美国政府纪录的国债,可能会导致美元贬值,削弱美元作为避风港的吸引力,这也助长了比特币对冲通胀的说法。

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超过70%的日本政府债务由中央银行持有的日本,现在会经历失控的通货膨胀,日元将变得一文不值。

相反,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仍然很低,在经济动荡时期,日元被视为一种安全的避风港货币。

目前,比特币和美元之间的故事中通货膨胀成为了绝对主角。

因为在过去四个月里,人们观察到实际利率与比特币的升值存在关联。

当比特币在3月份崩溃时,它表现出了与美元的强烈负相关性。从那时起,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开始贬值,而比特币则继续升值。

但作者认为,其相关性并不如想的那么简单。

美元本身就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今年还出现了一系列扰乱美元汇率的因素,包括疫情、社会问题、上升的失业率、经济衰退以及社会环境影响。

在任何一年,美国通常都会面对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危机,但它从来没像今年一样同时应对所有危机,而且处理得并不令人满意。

连一个像戴口罩这么简单的健康安全问题,也被空想家们重新定义为争取个人自由的抗争,以致疫情肆意蔓延,到达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在这种背景下,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采取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本质上就是印钞票流入金融体系。

不过,目前为止,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仍然是保持全球经济运行的永动机,这就是为什么美元没有完全贬值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美元不会突然内爆,但有些人还是在购买比特币,以防万一。

所以,比特币的崛起和对于通胀的担忧,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在过去四个月里,基于比特币与实际利率的相关性,比特币证明了其作为对冲未来通胀风险的资产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对冲真正的通胀。

对美元持怀疑态度的投资者可能会转向其他资产,也不一定会全部转向比特币。

因为比特币是一种韦伯伦商品(Veblen Good),通俗来讲叫做炫耀财,即商品需求与商品价格成正向关系,价格越上涨,可能会变得越受欢迎,以满足人类的虚荣心。

眼下,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比特币的上涨说明了投资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渴望的资产。

这有点像为什么科技股在2020年第二季度的业绩好于预期的消息一传出,股市就会反弹——每个人都喜欢赢家。

现在,比特币是看起来的赢家。

因此,关于比特币的文章越多,分析越多,流入的资金也就越多,但也增加了风险。

就在上周末,触及1.2万美元高点之后,比特币在30分钟内一度急跌逾1500美元,当前市场的摇摆情绪依然很重。

总之,不管是不是为了抵御风险,任何类型的投资都有自身的风险,需谨慎。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