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天才少年”张霁博导教师:他有强烈的渴求欲 被关注是压力也是动力

2020-08-07
希望媒体在关注他们成长的同时,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

编者按:本文来自腾讯科技,创业邦经授权转。

腾讯科技讯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其中,张霁拿到了华为“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腾讯科技对话张霁博士生导师周可老师,和我们一起聊了张霁在校期间的求学经历,以及华科大是如何在培养科技型人才方面进行考虑和规划。

从周可老师的对话中腾讯科技了解到,张霁在校读博期间主动学习能力强,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欲。张霁能够获得天才少年的职位,这和他长期的刻苦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除了张霁的自身努力外,还离不开相关科研平台的支持。周可老师介绍到,张霁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跟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

对于华为天才少年的相关报道,周可老师表示,从好的一方面来看,是激励学生们努力做好科研。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们来讲也是不小的压力,希望媒体在关注他们成长的同时,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

以下为对话实录:

问:张霁同学在校期间的往事、经历,导师带领做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周可:张霁从事的是AI for system方向的研究。

问:您眼中的张霁:日常相处、性格、学术研究能力、此前的职业规划等。您最欣赏张霁身上的什么品质?张霁入选“天才少年”计划,您认为他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属于“天才”型还是“努力”型?

周可: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的表现是很突出的。

问: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博士生?个人努力和学校培养,分别有多大比重?

周可: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

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跟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

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

问:华科大在培养科技型人才方面是怎样的考虑和规划?这两位天才少年是个例,还是代表咱们学校的普遍水平?

周可:我们一般认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在毕业的时候,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

通俗的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对博士生的要求,当然,每个学生的能力也不一样,达到的程度也不一样。

问:老师们在得知同学就业如此成功的时候,是出乎意料还是意料之中?

周可:张霁能够获得天才少年的职位,是跟他长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的。

问:您其他的学生大概都是怎样的职业选择,都是如此高薪吗?能否介绍一下您的研究领域一般博士生的职业归宿,以及您的一些职业选择建议。

周可:华为天才少年的相关报道,从好的一方面来看,是激励学生们努力做好科研。

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仅仅关注年薪是不够的。做科研是老老实实的工作,科研本身存在很多乐趣。我们国家现在科技逐步发展起来了,大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很旺盛,为科研提供了实际系统和实际数据,这是我们的幸运。

现在各种报道铺天盖地,已经给这些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压力。他们毕竟刚刚毕业,刚刚参加工作,后面的路还很长,希望媒体在关注他们成长的同时,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尤其不要以多少年薪为导向。谢谢大家!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