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能环保」深耕垃圾分类蓝海市场,提供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解决方案

2020-08-07
粤能环保主要为政府及企业提供智能垃圾分类硬件产品及垃圾分类解决方案。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此后,一场践行“垃圾分类”的新时尚,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

距离上海实施垃圾管理条例已一年有余,而包括北京在内的其他多个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也在悄然提速。我国垃圾分类处理产业,真正站到了“风口”之上,近期,成立于2017年的垃圾回收科技企业粤能环保今年再次宣布获得数千万元投资,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用最好的用户体验改变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粤能环保创始人兼CEO罗惠军在刚接受采访时就向创业邦强调了其公司愿景。粤能环保聚焦垃圾分类回收领域,主要为政府及企业提供智能垃圾分类硬件产品、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垃圾分类宣传及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

垃圾分类政策不仅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也意味着新的市场。相关产业链市场分为前端分类投放、中端收集转运以及后端处理处置。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293个试点,城市人口规模总计约为8亿人,假设新增全国户籍3亿户,则在前端分类投放环节,试点城市预计需要督导人员数可达150万人,预计未来督导服务规模将为600亿元。

同理,在中端分类收集转运环节,垃圾分类容器按每500户配置一组垃圾分类回收设别,3亿户则需要60万组设备,每组设备平均3万元,需新增180亿垃圾分类回收设备,此外再生资源回收将达到1125亿元。市场规模短期看将快速触及千亿级门槛,伴随着垃圾分类智能化进程,长期行业规模有望在万亿之上。

粤能环保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千亿级规模的垃圾分类市场既是“机遇”亦是“挑战”。从46城市的强制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增加到293个城市进行强制垃圾分类,市场规模的扩大,无疑增加了政府压力,时间紧、任务重。而能提供垃圾分类运营的服务商严重短缺,政府只能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完成垃圾分类任务。

政府对垃圾分类服务的大量采购引起了行业内爆发式的增长,众多的企业涌入到垃圾分类服务行业,但这些企业完全没有垃圾分类的运营经验,只能摸索着去运营,而粤能环保核心团队均来自于环保企业,在垃圾分类有着十余年经验。目前生活垃圾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主要依靠拾荒者和小型的垃圾回收站,没有系统规划和安全生产措施,另外他们只针对高价值的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大量低价值的再生资源得不到回收利用。同时,改变居民长期以来随手丢垃圾的习惯也成为了一大挑战,政府需立法强制和利益诱导才能在短期内见到效果。

为此,粤能环保一方面研发了相关的智能硬件产品,另一方面开发了与硬件产品相配合的软件。

硬件层面,粤能环保研发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搭载人体感应模块、自动称重模块、人脸识别、图片识别、声音识别等技术。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除有自动称重和积分奖励功能之外,还具有信息采集、投放溯源、现场监管、管控垃圾流向、数据自动上传功能,不但可以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还可以追溯居民错误投放的责任,可以更大程度统计居民投放的正确率和参与率。同时,可针对无参与投放记录的居民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此外,粤能环保研发了带有宣传功能的智能AI回收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与小区门禁、电梯、呼叫系统相连,实现上门指导垃圾分类和回收服务。

与硬件相配合,粤能环保开发了相应的软件产品面向普通用户的绿色生活APP和针对企业政府的垃圾分类大数据及商业服务平台。通过绿色生活APP用户不仅可验证身份,查看账号内垃圾分类投递积分情况,还可进行垃圾类别查询等功能。

而垃圾分类大数据及商业服务平台可以显示智能设备分布、APP总用户数、可再利用资源回收量等,可以对居民投放进行实时监控,监控回收箱状态满溢即报警,同时,平台还可以分析提取历史数据,生成统计图表。另外,针对可回收垃圾的运输处理平台也有相关的记录,可以提供车辆收运、运输轨迹、各类垃圾的最终流向等状况。

罗惠军表示,上述产品目前采用两种运营模式,一是粤能环保直接服务于政府,提供设备投放、分类收集及垃圾运输处理“一条龙服务”,根据铺设面积及服务场次范围收取相应服务费用;另一种采用To B模式,粤能环保为运营企业提供相应的设备系统和运营方法,中端收集转运以及后端处理处置均由企业独立完成,向B端企业收取相应的硬件产品费用。

粤能环保依靠自身的先发优势及技术优势构建壁垒,罗惠军拥有10多年的环卫产品经验,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垃圾分类相关方案及智能产品研发,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培养了大量的分类人才。

凭借10多年的行业客户积累,粤能环保已经形成合作的有200多个行业客户,产品布局到40多个城市,客户多为政府部门、上市公司及大型环卫服务企业。如:中联重科、徐工集团、启迪环境等都是公司的战略合作单位。同时粤能环保在智能回收设备系列产品和系统平台领域中,申请了百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据透露,粤能环保于2019年开始盈利。

公司成立至今,团队规模已达400余人,其中运营占据50%,研发人员占据20%。粤能环保创始人兼CEO罗惠军毕业于财政部直属大学,在政府机关工作一年后自主下海,拥有十年电子制造经验,10多年环卫设备产销经验。

融资层面,粤能环保曾于2020年初获得创业工场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又于2020年6月完成近5000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是深创投、招商局资本、创业工场和同方汇金。此轮融资主要是为了快速拓展市场和公司业务。

文章图片来源于粤能环保,头图来源于图虫网,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