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抑云”的背后,被玩坏的梗与跟风的标签

2020-08-08
“网抑云”成了一种梗。

图片来源:壹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ID:),作者远木、编辑朴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网抑云”成了一种梗。

如果你没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那句经典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也一定能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用户衍生出的搞笑版本:“到点儿了,可以开始哭了。”、“老网抑云了”。

网易云是如何变成“网抑云”的

网易云音乐向来以社区氛围著称。

2013年4月,网易云音乐诞生于互联网,最开始就选择走差异化路径,利用精准的算法推荐,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音乐推荐服务。同时,鼓励用户制作歌单、设置音乐评论区、云村等内容来强化用户的社交属性,营造群体共鸣与培养使用依赖。

在2017年,网易云音乐在杭州地铁的一号线以乐评的形式投放了广告。2018年1月,网易云音乐在北京团结湖地铁站搭建“镜面长廊”,其实在当初的陈列区里,“网抑云”的调性就慢慢浮现,很多精选评论如“假如生活出卖了我,我希望是论斤卖”等等,为了引起大众共鸣,也是以致郁、自嘲等风格为主。

4月23日,网易云音乐APP上线7周年之际,一封内部信发出,提出了网易云音乐的企业使命——传递音乐美好力量,官方的表述是:用音乐连接起用户、音乐人、UGC创作者等广大音乐爱好者,帮助他们不断发现、分享、传递其中的美好力量。

早期的网易云音乐评论区,正是以分享为核心,是音乐同好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当用户收听音乐时看到了具有真情实感的评论,会记录下来,或者通过点赞、关注等形式与其他乐迷建立联系。

但从近两年开始,在部分人的眼中,从文艺范儿标签定位发展的网易云评论区,逐渐变成“伤感文学素材库”,在他们看来,一代丧神太宰治更是被奉为“网抑云之父”,网易云用户只要引用他的《人间失格》中的句子,就能引发整个评论区的回应与点赞。

一时间,网易云音乐似乎成了众矢之的,更多用户也开始以谐音“网抑云”一词来调侃这一现象,并逐渐衍生出各类表情包、视频段子等,随着“丧文化”的流行,其他内容平台上也多了“网抑云”相关话题,比如B站关于“网抑云”调侃视频,播放量都在百万以上。

不可否认,网易云音乐社区的确会出现一部分矫情、消极甚至虚假的评论,一方面是跟网易云音乐的用户有关,网易云音乐的低龄用户的占比正在不断增大。

根据2019年8月发表的《极光:国内在线音乐社区研究报告》显示,网易云音乐2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占比高达83. 5%,而这批年龄层的用户,也恰好是“青春疼痛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与受众,毕竟早在QQ签名流行时代,曾经的低龄用户也是矫情、故作高深的内容创作主力军。

另一方面,音乐平台的本身就与情感表达有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输出方式成为主流,网易云音乐虽然有社区功能,也并非熟人之间的社交工具,能够聚集的用户多半因为情怀而来,加上一层陌生人的关系,用户也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在平台上进行感性倾诉,也就导致了一些做作矫情、浮夸虚假的言论出现。

任何互联网平台的“财富密码”,一向是与焦虑、消极、矛盾有关,这种类型的内容也更容易得到传播,消极反馈比积极反馈对情绪的影响更大,人们总是更爱散发与传播负面情绪。相比之下,平台上积极、乐观等“大而泛”的言论,也更容易被人自动忽视。

被玩坏的梗,跟风的标签

不同社区总会出现各自的梗。

就像知乎上总是“年薪百万刚下飞机”、小红书便是人均炫富、虎扑是“人均985、街薪30万”、微博是人均追星族、网易云音乐则是人均抑郁症。社区必定离不开人,而有人的地方,就会形成某种风气,也会出现某种刻板印象或偏见。

但对于平台尤其是内容输出平台来说,想要塑造社区鲜明的风格文化,依然离不开用户的“为爱发电”。

比如知乎,今日头条以及豆瓣小组等社区,都严重依赖用户的内容输出,豆瓣通过画风清奇的主题来体现其社区特色文化,而知乎和今日头条则拥有众多资深大V问答团队以及优秀写手,也就有了“人均精英”的说法。

随着平台在社区上的深入运营,基于分享的调性,用户越来越愿意在网易云音乐分享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在网易云音乐构建的圈层化社区中,喜好相同的人更容易相互“感染”,从音乐出发,用户的感受和表达也会被放大。

“梗”由于认知与使用门槛低,更容易在平台上得到广泛传播,比如最近的“爷青结”、“一起爬山吗”、“逗鹅冤”等等,同样,网易云音乐被形容成“网抑云”并得到广泛传播,并非用户真心认同梗本身的正确性,而是与梗背后的话题度、反差感甚至“趣味性”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网抑云”的梗火了以后,在一些歌曲的评论区内甚至出现了很多复制粘贴的矫情言论,以及不少为了“抑郁”而“抑郁”的评论,也引发了不少平台用户的反感,破坏社区氛围,正如一名知乎用户所说,“玩梗适度”。

从“网抑云”到“网愈云”

从年初开始,“网抑云”这个概念诞生在公共语境,基于网友的过度玩梗与不断恶意引导,几个月后,关于社区的负面评论不减反增。

这些现象显然与网易云音乐的初心相悖,网易云音乐官方也不得不出面回应与解决。

8月3日,网易云音乐在微博首次回应近期的“网抑云”舆论,为此正式推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实行三大举措,邀请心理专家、万名心理专业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有万名乐评达人组成云村乐评团发起乐评征集大赛。

同时,网易云音乐还发布新版用户社区规范《云村公约》,推出云村派出所,向云村全体用户征集“警员”,监督评论区,制止虚假编造、谩骂攻击的恶意行为,试图通过加强对虚假评论的治理等形式来改善云村社区氛围。

8月4日,网易云音乐又上线了“抱抱”功能,作为网易云“云村评论治愈计划”的其中一步,“抱抱”功能的具体操作是,当用户在网易云音乐对评论进行双击,进行抱抱后,评论右下方会出现两个小人抱抱的动画,同时对方的头像也会提示收到了抱抱,此功能也是为帮助有消极想法的用户疏导情绪。

社区的核心机制在于主体间的关注与互动,处于互动关系中的个体通过情感上的共鸣,逐渐形成与社区有关的成员身份感,同样,网易云音乐在社区运营上,随即推出了Mlog以及音乐人直播等多项功能,平台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让云村用户的黏性和归属感越来越强。

实际上,“人均抑郁症”的标签也未免过于激进,在网易云音乐上,除了少数用户“丧言丧语”之外,也有温暖、积极、乐观的评论,而且后者也占据大多数。

比如会有用户真诚乐观地为云村同好加油打气:

有人会围绕小众音乐的创作背景做详细介绍:

也有人会围绕歌曲本身展开美好的想象:

可以看到,在平台上,陌生人之间释放善意与鼓励的内容也非常之多。有用户就曾评论到:“网易云是好多人的树洞,大家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温暖。虽然素不相识,但我们可以彼此温暖,彼此鼓励……”

总之,“网抑云阴乐”的称号基本源自于部分非网易云用户对平台的过度玩“梗”,温暖、树洞才是更多网易云音乐用户的感受。网易云音乐不应该简化成一个带有负面含义的梗,其复杂多元的社区氛围也不应该贫瘠到只剩下一种形容词。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