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既做演员又当观众,切换越快越自如

2020-08-10
很多时候,文化的不适应都在于你不切换,或者拒绝切换,拒绝被「蹂躏」,于是出现角色冲突,很辛苦。

图片来源壹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冯仑风马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冯叔,我从高中起就在国外读书,现在即将研究生毕业,打算毕业后回国发展,有些担心回来后会因为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出现不适应。您觉得像我这样的留学生,或者在外时间更长的海归们,该如何克服这种不适应?您可否给一点建议。

冯叔:在历史、文化等方面,中外确实有很多的不同。且不说我们跟西方,哪怕是和领土接壤的印度、不丹,或者隔海相望的印尼、菲律宾,也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发展的历程。

至于你说的「不适应」,其实是接受、适应了另外一套规则,也可能是忘掉了原来的一些规则,然后在回来之后,要重新接受或者找回原来的规则。比如说,你过去踢足球,有一套规则,然后你练习美式足球,又是一套规则,现在你要回到普通的足球,就得进行规则的切换。规则切换时,你会有些不自然或者说不舒服。

面对规则切换,如果你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那你就得接受中国这套文化的「蹂躏」,包括好的,也有坏的,接受这一整套文化的「蹂躏」,然后找到一个自然、舒服的状态。不光是海归,哪怕是日本人、朝鲜人、加拿大人,各个国家的人到中国,只要呆着,都会如此。

这个过程,我觉得不完全是痛苦。你要有一种「既做演员又当观众」的心态,会舒服很多。一个人如果只做演员,很痛苦。比如你演个悲剧,台上演完了回家还在演,出不来,你这日子就没法过。

你必须是「上午演个悲剧,下午演个喜剧,然后下班以后回家过正常生活」,切换得越快,越自如。

很多时候,文化的不适应都在于你不切换,或者拒绝切换,拒绝被「蹂躏」,于是出现角色冲突,很辛苦。

事实上,一个人走得远,看的事情多,经历比较丰富的话,相比于长期只生活在本土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多样,判断力也可能会更好,切换的能力也应该更强才对。

另外,相比于你在国外读书,然后回国,我是倒过来的。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出国读书,我就在国内呆着,把中国话说好,中国事办好,中国饭吃好,中国人做好,也就是把我们这头的都弄好。这头弄好了之后,现在偶尔出一下国,也会碰到文化上的冲突,冲突就冲突吧,也就认了。

也就是说,你最好只选一头,不要回到了这边,还要那边。两头都想要,那是最累的。开个玩笑说,一个男人,非要去扮演女人,或者说一个女性,但天天要像男子汉那样活着,会很辛苦。自身的角色冲突都很难受,更何况是文化的冲突,更难受。

所以,如果回来,你就按照本地文化,慢慢揉进来,然后改变角色,学会适应本地规则。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这一种方法。

当然,也不是说,这个过程中,你得完全不加辨别地改变。要学会折中。

举个例子,早年间,我们在国内做生意,签合同就一张纸。现在,我们公司经常会有三个版本的合同,一种是中国式的合同,比较短,两三张纸。一种是所谓的国际标准合同,都写了几十页。还有一种是折中的中间状态。

这就是一种适应。如果上来就签特别复杂的合同,很多本土合作伙伴不习惯,但是签得特别简单,像我们20年前那种简单合同,我们又不放心,所以就找了个折中。

这个折中,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传统的做法进行一些改变,同时又照顾到本地的一些习惯。我们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一边适应,一边进步。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