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萧条的时候,应该把所有东西砸更烂?

2020-08-22
在这个坏年头里,我们更需要好的经济学家和好的经济学理论。

图片来源壹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吴晓波频道,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01

经济学家特别无聊,他们时常为了一个无聊的话题而争论不休。比如有道议题已经吵了100多年了。这个问题如同数学家费马在书中匆匆抛出了声明“已证”的费马大定理,引来后人无限的猜想与证明。

这道论题是这样的:

在闷热的夏天里,有一个小镇,整个镇上的居民都十分懒散,大家都没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也无大生意可做。

突然,一个顽童跑到一家理发店门口,抄起一块大石头,“咣当”一声把理发店的玻璃窗砸碎了,然后逃之夭夭。

经济学家们就针对此场景展开讨论:对于小镇而言,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一派学者认为,打破玻璃那可是天大的好事。

由于顽童把窗户打破了,第二天理发店老板就会找到玻璃店老板,要求把玻璃装好。玻璃店老板为了装玻璃,又会请几个安装工,这样小镇就开始有生意了。当玻璃店的老板和安装工拿到薪水后,他们有可能去买一件新衣服,或者买个解暑的甜筒,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乘数效应”——某一变量的增减,会引起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

顽童的恶行似乎激活了小镇经济。这一派的经济学家还把这个场景冠以新词,叫做“破窗理论”。

与此同时,另一批学者却坚决反对。他们给出如下理由:

理发店老板手里攒有一笔钱,如果顽童不把玻璃打碎,这笔钱原本可买一双皮鞋。当他去买皮鞋的时候,鞋店老板和皮革商就有钱可赚。

所以认为“破坏”就能够拯救小镇经济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对面的经济学家立马反驳道:

理发店老板或许真有那笔钱。玻璃窗没被打破,第二天他当然不会跑去玻璃厂的。但如果不装玻璃,难道就意味着翌日他必然会拿钱去买那双皮鞋吗?

显然不一定。他极有可能把这笔钱藏在枕头底下,撑到冬天才去买鞋。所以当务之急是,在这个闷热的夏天里,小镇居民皆无消费热情和生意可做时,应该让理发店老板把口袋里的钱迅速掏出来。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打破他家的玻璃窗!

实际上,经济学家的打架是站在不同的特殊场景和假设里进行的讨论。支持破窗理论的,是基于经济需求不足、大量工人失业的前提;支持破窗谬论的,则是在需求充足,产业工人处在充分利用的状态下,“挤出效应”大于“乘数效应”的情况。

破窗故事的原型是19世纪一位名叫巴斯夏的法国经济学家,在他一本题为《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Ce qu’on voit et ce qu’on ne voit pas)的经济学专著中提出来的。故事的版本各有不同,但核心取旨却百年未变,即“破坏和浪费能否促进国民经济和劳动力的增长,还是损失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02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100多年前的理论搬出来?放到今天来讨论又有何意义呢?

人类世界正面临一系列危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贫富差距加速扩大、全球气候变暖、逆全球化、移民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萧条的可能。因此,经济学家们针对现状提出了各种振兴经济的理论和解决方案,我们可从中瞥见“破窗理论”的影子。

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个大萧条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催生了一派经济学家,比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可谓是“破窗理论”的拥趸者。比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出现了这么一段话:

政府应该把钞票塞满瓶子,扔进废弃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填平,并允许企业到矿井挖瓶子,这样企业会雇佣工人解决就业问题,然后就刺激了消费。

这段描述被后人称为“挖坑理论”,它和破窗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另一个“直升机撒钱”理论亦与破窗理论殊途同归。

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暴发,时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国会上提出,为了拯救经济,联邦政府应该开着直升机到纽约上空撒美钞。凡是捡到钱的人,到附近的星巴克、麦当劳去消费的时候,美国经济就复苏了。

但这就是正确的吗?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应该让地震、洪水、海啸、战争、疾病来得更猛烈一些,把一切推翻重建,去创造更多的工作、新的消费需求和更高的GDP?

与越破坏、越浪费,就越消费的理论相反,最近国家正好提出要节约粮食。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背景下,全民都要勒紧裤腰带,以节约为本。

所以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应该节约,还是铺张浪费,这既是一个经济学课题,更是一个道德难题。

提出破窗理论的巴斯夏,其实在著作中对当时流行的这一观点展开了强烈的批判(不少人误以为巴斯夏支持破窗理论)。

他说,破窗能引起连锁的经济效应,这是我们“看得见的”,但是那些因破坏造成的有形或无形的损失,却是我们“看不见的”。

巴斯夏认为,经济学家有好坏之分,坏的经济学家奉行的那套理论,只追求当下的好处,不管随后产生的巨大危害;而好的经济学家会考虑“看不见”的东西,即考虑未来的整体效益。

03

上述的一通争论不免引出最终的问题:经济学是什么?它是一门研究资源如何配置的学科,经济增长和福利分配为两大亘古不变的主题。

什么又是好的经济学?好的经济学就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学,能够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能够考虑到人类社会的长远效益,帮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从而享受富足的人生。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最近在阅读的《好的经济学》,作者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阿比吉特·班吉纳和他的太太杜弗洛,夫妻二人围绕着当今全球面临的难题,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贫富差距、移民、国际贸易、全球变暖,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控制实验,得出了一些颠覆性的结论,以及经得起实践的解决方案。总结起来就是:经济学要对社会有用。

这本书的书名和观点可谓是对那位100多年前的法国经济学家的致敬,也为经济学家的身份意义做出了证明。

所以,在关注冰冷的数据之外,经济学还应当提供另一个视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经济学中具有人文色彩的一面,即经济学内涵中伦理道德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坏年头里,我们更需要好的经济学家和好的经济学理论。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