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插线板林海峰:做好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

2020-09-14
正是因为许多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后才成就了爆品。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谷仓爆品学院。

2015年3月31日,由青米团队历时15个月的攻坚奋战,2000万的资金投入,全力打造的首款产品——小米插线板正式上市。

在当年的4月8日米粉节,小米插线板卖出了24.7万支。这是很多厂商单款产品一年也难以达到的销量。6月17日,小米插线板销量突破100万,在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小米插线板卖出了数千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爆品。

提到青米的成立,林海峰感叹是一次机缘巧合。小米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一款极致的插线板,而在插线板市场份额占据第二位的突破电气也正想走出舒适区,双方一拍即合,在见面一个月后共同出资成立了青米科技,原突破电气副总裁林海峰任CEO。

这一次的强强联合,打造了小米插线板这个极致爆品,搅动了整个插线板行业,倒逼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和改革。

插线板是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我们也很想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改变它。谷仓爆品学院深度采访了林海峰,听他溯源这次爆品创业之路。

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爆品揭秘,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林海峰给我们讲了很多首次披露的细节。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共同还原了极致爆品背后的故事。

1、从瀑布中学习爆品方法论

爆品的产生跟瀑布是一样的,流量端和生产端必须匹配,必须有阶梯性的落差,才会出现黄果树瀑布这种壮观的景象,才会出现爆品可能性。

没有落差,那是洪水,那是灾难性的。

很多人问我,小米插线板一上市就卖了24.7万只,十足的爆品,怎么计算那么准的?

其实当时我们为米粉节精心准备了整整25万条,那天为什么卖了24.7万只,首先是有25万的存货,小米的电商人员计划很精准,计划生产多少卖多少,是有一套理论和方法的,这才有了成为爆品的可能性。不然就算卖了500万只,你只生产了5万只也没用。

这得感谢小米的员工,售前售中售后所有人都在支持,所以成功肯定不只是我的优势,不只是靠着我们团队十几个人,还有小米团队给予的大量帮助。

更重要的是,拜赐雷总当时的大规模宣传,未卖先火,如果没有小米这几千万的粉丝量也是没有办法卖爆的。

比如某些电商渠道不推广或者根本不给你流量,或者百度SEO给你关了,别人都不知道你,那肯定也没办法卖爆。

或者营销力度特别大,结果生产跟不上,那也不行。

比如你把广告做到中央电视台,做完之后可能就流量爆炸,结果你的生产力承受不了,反而可能第二天就倒闭了。

面对投资也是,量级一定要是匹配的,否则投资人的要求你都实现不了,还带偏公司发展。

这也就是古时候说的门当户对,没到那个时候就别揽那瓷器活,踏踏实实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

2、目标是 100 分 甚至120 分,最后才能做到 80 分

当时雷总提的要求是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所以各种小细节我们都非常的认真,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这里边就踩了很多坑。

比如颜色,我们要求是±1度,可是工厂理解的±1度就是2度,±1度的差别肉眼其实看不出来,但是2度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那就出事了。

所以最后我们要求工厂一律按照 0 度的差别去做,最后效果非常好。

必须按照100分、甚至120分的标准要求自己,最后结果才有可能变成80分。

还有一个例子是上下壳,上下壳我们是做了两个注塑,刚开始本来想做一个注塑,但因为它厚薄不一样,一个模具完不成效果,就只能要做两个模具、两次注塑,但这就出问题了。

这两个模具不管是一个工厂做的还是两个工厂做的,不同批次之间的水枪、温度等等都不一样,合在一起总是不能百分百完美匹配,会有一点点缝隙,所以水枪的温度、注塑的时间等各种参数都要调到完美一致才行。

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把后壳跟正壳扣在一起,拧了4个螺丝。但这仍然会有问题。

不同工人、甚至同一个工人拧螺丝的力度、角度、甚至顺序稍微有点不一样,就容易产生扭曲。比如一个螺丝拧的紧另一个拧的松,这边就翘边了,仔细看就会有点不平整。

刚开始一定是这样的,会有各种各样想都想不到的问题,只能是边干边总结,慢慢把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

3、工厂私自减少他认为不重要的工序,让我们又吃了小亏

在工厂端我们吃了很多小亏,除了上边说的颜色、螺丝这些生产中就能发现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当时没问题、交付之后过了很长时间才发现的纰漏。这些小亏小坑,没有经历过的人真的是想不到。

我们的第一批产品出厂入库之后,很多用户反映外包装有开胶的,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因为按照我们的设计、测试,完全是没问题的。我们仔仔细细查看了各种环节,最后发现不是我们设计的问题,而是工厂工人私自减少了一道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工序。

本来包装底部应该是用双面胶粘一下,再用我们给的一种工具伸进去从里头按一按,把它粘牢。结果呢,工厂和工人都自动的就把「按一按」这个步骤省略了,那当然花费的时间就少了,而且当时是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对的,因为在几个小时几天之内都是没问题的,但长期在库房干燥的环境里存放就会出问题了。取货的时候胶水就开裂了,或者取得时候没事,发到用户手里才裂开,这就是质量事故了。

虽然只是一个包装盒,但我们也希望交付到用户那里是礼品级别的存在。

还有发货的问题。仓库发货是50个一箱,很容易挤压造成外包装受损,所以也得在大箱子里做物理隔离,或者要求工人放的时候按顺序轻轻放,不要倾斜地划拉一下子全倒进去,那样肯定会被挤压,50个里头肯定有两三个的外包装就破了或者挤扁了。

当你和工厂没有配合好、你没有交代仔细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小问题出现,最后我们几乎是手把手教、全程盯着,这才保证了产品的完美。

4、做爆品秘诀只有一个字,就是要熬

做爆品不容易,爆品一定是积累了常年的痛苦才诞生的。

做爆品就是一个熬的过程。

我们做插线板熬了14个月,熬这 14 个月为什么非常重要?

因为这14个月熬完了,就把所有的理论、方法论全部沉淀下来了。

其实一开始拍板要做插线板的时候,我们觉得三个月就能做完,为什么?因为很轻车熟路啊。

但是做爆品难就难在,不只是凭经验做一款产品,而是要去搅动这个市场,做一个具有颠覆性的产品。

当我们决心革新的时候,愿意跟我们一起尝试创新的供应链厂家非常少。

因为蚂蚁市场保持旧有模式的时间都在十年、二十年以上,很多年没有变革,大家都活在舒适区里。我们找了几乎所有的大工厂,都没人愿意接。

第二个难点是,考虑到小米大库的地理位置,我们最好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工厂,每个工厂辐射周边城市,这样既能形成生产力上的互补,也能在后期配送方面减小压力。

后来我带着团队亲自一个一个工厂去谈,才把供应链谈下来。

这没有什么秘诀,就是一个字,熬下去。

5、面对模仿和抄袭,最终竞争力是速度和规模

以往插线板内部的静电电路长度与结构设计普遍超过 50 厘米,结构设计很不紧凑,这样的模式二三十年不曾变动过。

为什么没有改变?

因为过去的模式可以实现插线板的基本功能,安全性也通过了检验,整个产业上下游对此也都很熟悉,生产这种结构的插线板又快又便宜。虽然结构上它不是最紧凑、最合理的,但产业自己没有推动自己变革的动力。

对我们来说,要改变一种旧的模式,就意味着我们要付出更多。

第一代革新者做 1 款产品的时间,往往是跟进者的 50 倍。看到了再做,和想到了去做,要花费的成本截然不同。

然而一旦我们找到了更好地解决方案,整个行业就可以跟进了。也就是说,我们给传统行业,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青米插线板的内部结构里,除了弹簧的螺丝不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其他所有器件都是按照0.1 毫米误差标准进行调整。

对于竞争者来说,模仿我们的创新还是比自己做创新容易的。

那我们的最终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就是速度和规模。

用速度拉开距离,用规模降低成本、稳定供应链,用海量的销量和口碑,获得用户的认可。

6、创业就像跑马拉松

创业和跑马拉松一样,一个企业想活下来,前三年只要你有激情,闭着眼睛跑就行了,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前10公里就玩命闭着眼睛跑,但是到后30公里就得分配体能。

前三年一旦活下来了,后三年就要练内功了。因为前三年没人知道你的存在,所以竞争小,一旦跑到前面,大家就开始以你为目标,就开始激烈竞争。

练内功,就是练团队,练十几个部门的之间联动,以前是相对单一的能力,现在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就需要我们有更强大更多面的能力,就跟跑步一样,不能光在大马路上跑,万一你跑到山谷里头,也得有求生能力。

挺过3年,你就有可能活5年,挺过5年以后就有可能活10年。因为5年内你把各种突发情况都经历过,会做了,以后就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就像你在山谷丛林里,蛇虫叮咬、刮风下雨都经历了,就能跑10年了,能不能继续往下活,要看看运气和大势。

任何人的创业史都是这样,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7、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终成就了爆品

做企业,爆品只是初始值,做大做强活下去靠的可不是单一的爆品。

我现在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团队管理上,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公司各部门的联动是需要CEO多操心的。

团队之间有时候为了自己的 KPI不容易联动起来,自己省事,别人就复杂了。但如果大家都努力多做一点,对于每个人来说只增加一点工作量而已,但整个事情就简单了。

我经常跟团队讲下边这个公式:

1的365次方等于1;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

1与1.01与0.99相差仅0.1。

然而,配上365次方后,差距何其明显。

1.01的365次方也就是说每天进步一点,一年以后,你将进步很大,远远大于「1」;

1是指原地踏步,一年以后你还是原地踏步,还是那个「1」;

0.99的365次方也就是说你每天退步一点点,你将在一年以后,远远小于「1」,远远被人抛在后面,将会是「1」事无成。

做产品,尤其做爆品,本来就是一件结果导向的事。

我们始终坚持的,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看起来无关紧要的 0.01mm。

这些细节并不是容易犯错的细节,而是让产品可以变得更好,让产品有可能成为爆品的细节。

如果有 10 个细节可以完善,就不要只完成 9.5 个,那 0.5 个细节可能就是其他数百个竞争对手和你的差距。

正是因为许多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后才成就了爆品。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