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逝世九周年:苹果还是原来的苹果吗?

2020-10-08
苹果还是原来的苹果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谷洞察,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美国时间2011年10月5日,苹果前CEO乔布斯离世,而今天正是他离开的第九个年头。

和往年一样,现任苹果CEO蒂姆·库克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一条纪念乔布斯的推文,以此来缅怀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产品经理。而他留下来的最大的财富就是这家名为「苹果」的公司。

库克发文缅怀乔布斯,图片来自Twitter

自从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一直面对着外界的诸多质疑:「苹果已经没有办法创新了」、「如果是乔布斯会做得更好」、「苹果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苹果了」等等。但其实如果仔细的回望这九年时间,我们会发现,苹果从未放弃创新和改变。

9年的时间,足矣让一个人完成高中到研究生的学业,也足以让一家公司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些改变是乔布斯永远都不会做的。

今天小探就来回顾一下,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都有了哪些重大改变。

放弃拟物化设计

相信很多人对于乔布斯离世后苹果在产品设计上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就是「iOS 7」系统中的全新的操作界面。

要知道,在这之前IOS系统所采用的「拟物化设计」可是乔布斯和IOS创始人斯科特·福斯特尔(Scott Forstall)的最爱。这种风格中,各种视觉元素都会尽可能地模拟现实世界中的相应实物,例如,笔记本会采用螺旋装订方式,并配以皮革外套。即便是在很多设计师眼中拟物元素有点老气横秋,但乔布斯依然坚持这样风格。

乔布斯认为,更加接近于实物的图标设计可以让用户更加熟悉和降低使用的学习成本。而拟物设计原本思路之一,也是通过模仿真实物体,来帮助用户获得自然的心理感觉。

而iOS 7对苹果的进行了改变,摒弃了所有模拟设计物品的图标和动画。曾经钟爱拟物化的福斯特退位,iOS 软件设计的主导权换成了曾经负责极简化设计的乔纳森·艾维(Jony Ive),艾维一直不喜欢拟物化的设计风格,所以他一接过iOS设计的接力棒之后,就立刻开始推行扁平化的设计风格。

iOS6与iOS7的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从当时iOS7系统上架的反映来看,许多苹果的老用户并没有办法接受这一改变,负面评价一夜之间就充斥着各大论坛,更有甚者甚至认为这是对乔布斯的「侮辱」。但时间始终是解释一切问题最好的答案,随着数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用户使用手机和数码产品的频率剧增,更加简洁的扁平化设计风格可以使用户的「视觉负担」降到最低,而这正是拟物化设计无法做到的。而越来越受欢迎的扁平化设计风格也证明了苹果当初「改头换面」是正确的选择。

推出iPad Mini

由于考虑到应用程序体验不佳,为确保准确可靠的触摸以及屏幕上各项图标元素之间的距离,早期乔布斯是极力反对10英寸以下的平板电脑,特别指出7英寸规格。乔布斯当时在一次财报会议上说:“7英寸两边不讨好,对于智能手机来说太大,对于苹果iPad来说太小。”不过,2011年苹果内部高管多次向乔布斯提出研发7英寸iPad的想法后,其实乔布斯内心已认同了这个思路,毕竟那时Android小尺寸平板的市场表现上已有了一定的起色,只是乔布斯不希望苹果进入低端平板电脑市场。

乔布斯离世后,苹果顺利发布了7.9英寸的iPad Mini,尽管刚面世遭到业界和果粉的种种质疑和吐槽,但最终产品的销量证明了一切。7.9英寸iPad mini销量已经超过了全尺寸机型,价格便宜这个关键卖点在市场定位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iPad Mini已经来到第五代,几乎已经成为了便携式平板电脑的首选,

入局并领跑智能穿戴设备

自库克接手公司以来,苹果将推出可穿戴设备的传闻一直都没断过。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苹果急需一条新的产品线来打开新的硬件市场,而库克就是为苹果打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人。

虽然在Apple Watch立项之初,苹果公司面临非常多的技术问题,还因为无法生产出足够小的零件而被推迟一年发售。要知道,在这个时候消费者和媒体都已经迫不及待的等待库克发布他的第一款「创新产品」产品了,对Apple Watch寄予非常大的希望。

但是,Apple watch刚刚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反而很多人认为这是花瓶和鸡肋产品。但是随着Apple Watch的功能不断更新,市场反应也越来越好。

除了Apple Watch以外,2016年发布AirPods同样也取得了巨大的反响。为了配合AirPods的上市,库克甚至取消了iPhone的3.5mm耳机孔,这让库克和苹果一时处于漫天的质疑和骂声当中。

但精致的造型、领先的内置光学传感器及加速器快速让用户爱上了它,似乎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戴着一只AirPods的人。

苹果两款可穿戴设备的推出,让全世界看到硬件的新可能一时间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取消了3.5mm耳机孔,并开始生产自己的可穿戴设备。但是无论模仿者再优秀,苹果作为可穿戴设备的开创者,依然稳坐钓鱼台。

根据IDC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苹果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位列第一,超过了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星、小米和华为。这也使可穿戴设备成为苹果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转型数字服务公司

多年来,外界对于苹果的看法一直都是「硬件制造公司」。其实,苹果内部也一直对这个问题十分的重视,iPhone4的问世让全世界的智能手机市场开始呈指数级爆发,但是

2015年,当iPhone业务增长首次放缓时,苹果就开始把注意力重新聚焦到服务业务上。2016年,苹果发布了与服务业务相关的新财务数据。

历年iPhone占苹果总营收比例,图片来自网络

库克当时表示:“我真的认为我们在服务领域拥有的资产是巨大的,这可能是投资社区想要和应该更聚焦的东西。”2017年,库克为服务业务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增长目标:到2020财年时,服务业务收入要在2016财年基础上增长一倍,也就是在今年达到460亿美元左右。

而其后续陆续推出Apple News+、Apple Arcade 游戏订阅、Apple TV+ 、Apple Card等全新服务,以及提高App Store佣金分成和开放Apple music也表明了库克的想要带领苹果全面发展的决心。

尽管苹果公司的财报显示,苹果的营收仍然主要由包括iPhone在内的智能终端产品销量驱动,但是这些线上服务占据苹果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

而今年的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远程在家办公,市场对数码设备和服务的需求也大幅增加,这导致苹果以及其他科技巨头的业绩表现一直优于绝大多数公司,完全可以用“生意兴隆”来形容。

历年数字服务占苹果收入的比例,图片来自网络

苹果财报显示,今年4-6月,苹果各项业务告别了各有涨跌的状况,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这些业务尤其受益于人们的居家办公和学习需求,Mac营收同比增长了22%,达到71亿美元,iPad营收为66亿美元,同比强劲增长32%,服务营收131.56亿美元,同比增长15%;可穿戴设备营收达65亿美元,同比增长18%。各项业务中,iPhone业务的增长依然颇为乏力。虽然有iPhone SE的加持,但营收仅增长了2%,为264亿美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持续下滑。

可以说,目前苹果正在一步一步的朝着数字服务公司的方向前进,并且将用户牢牢地锁在苹果生态里,这一项也算是遵照了乔布斯生前的愿望。

不要想「乔布斯会怎么做?」

无论是改变iOS的设计风格还是推出加强数字服务业务,都让苹果受益匪浅,而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乔布斯的继任者蒂姆·库克(Tim Cook)。

虽然在库克的领导下,苹果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技公司之一,并且还在今年八月份市值突破了两万亿美元的市值,成为美国上市公司中最值钱的公司。但是库克和苹果公司仍然逃脱不了媒体、消费者的批判——缺乏创意,再也无法创造出Macintosh电脑、iPhone、iPad这样跨时代的产品。有人说,仿佛科技和营销的创意已经在乔布斯身上耗光了一代人的期待。

其实,乔布斯生前曾亲口说到:“库克不是一个善于做产品的人。”也就是说,乔布斯知道库克做不出划时代的产品,但还是选择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这是为什么?

因为库克知道如何把苹果公司变得更加伟大,如何让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一直以创造出可以颠覆世界的产品来要求这位乔布斯的继任者。而只有他知道,他要做的是需要把寄托着乔布斯遗志的公司变得更伟大,而不是像自己的老伙计乔布斯一样创造出颠覆世界的产品。

对于外界的质疑和批评库克向来很淡然,2014年,库克曾到访清华大学,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展开对话。在对话中,钱颖一院长问他“收到过的最重要忠告是谁给的”,库克回答“是乔布斯给我的”,那是乔布斯在弥留之际对他的嘱托:“他让我放下思想负担,不用考虑他会去怎么做,所以我后来每次做决定的时候,都不会考虑如果是乔布斯,他会怎么做。”

库克在公共场合还多次说到:“乔布斯没有给我负担,因为他知道,不管是谁成为下一个CEO,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他把这一切想得很清楚……我非常感谢他这么告诉我,我没有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是的,乔布斯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产品经理,他的成就如同挡在继任者面前的大山,而他却亲自帮助继任者卸下完压力,并且选择一位并不善于做产品继任者。

因为乔布斯知道,如果他的继任者是一位出色的产品经理,那么外界一定会变本加厉的将他与自己比较,这样一来无论继任者会为了「证明自己」而竭尽全力的想要超越乔布斯,而这样的尝试只会让苹果成为一家为「超越乔布斯」为核心的公司。

而善于市场和运营的库克则会对外界将两人比较的结果表现的很淡然,因为他从心理明白,自己并不是要去超越乔布斯,而是要将苹果的核心价值变得更加伟大。

如今乔布斯已经去世9周年,而库克的任期也即将在明年到期,你认为苹果还是原来的苹果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