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被禁止,平台仍差异化定价,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2020-10-14
平台又是如何对用户进行杀熟?

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百略网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月16日,央视财经曝光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并指出在电商平台购买产品常常存在“杀熟”现象,即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为用户量身定制产品价格,有些老用户甚至是会员用户购买同一产品的价格高于新注册用户,为老用户定高价似乎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潜规则。

据央视新闻总结,常见的“杀熟”套路主要有三种:根据不同设备进行差别定价,安卓苹果用户不同价;根据用户消费所处的不同场所,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定高价;根据用户的消费频率定价,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对价格承受能力越强。

为遏制这一行为,文化和旅游部发行《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并明确表示于10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按照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来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文旅部已明确禁止“杀熟”行为,但就在10月12日,央视网再次曝光国庆长假内“差异化定价现象仍存在”。实际上,不止是在线旅游领域,在我们的日常消费、看电影、打车等服务上都会有新旧用户不同价的“杀熟”现象。

据消费者协会调查,“大数据杀熟”在网购、在线旅游、出行、网约车领域较为突出,天猫超市、携程、美团、滴滴出行等平台被爆出来的 “杀熟”行为更是屡见不鲜。

在今年3月份,媒体报道天猫超市38购物节期间杀熟VIP用户,有网友称购买VIP服务后价格比普通用户还要高,在结算页面VIP用户反而还需多付运费。在引起热议后,天猫超市以平台为新用户提供了“新人专享价”来作为回应,并否认平台存在杀熟行为,然而这份不痛不痒的声明并未堵住大众的悠悠之口。

平台又是如何对用户进行杀熟?

业内专家表示,大数据杀熟就是平台基于用户的消费数据对不同人群进行画像,判断其偏好、用户粘合度、价格敏感度等,从而最大限度获取利益。

平台在大数据系统的支撑下能够轻易获取用户的数据信息,通过搜索记录、消费记录、基本信息等能够判断出用户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意愿,从而进行差异化定价。

杀熟行为屡禁不止也和平台在行业内的垄断有较大联系,尤其是在线旅游领域,基本的资源都掌握在携程、美团等头部OTA平台,消费者基本别无选择。

除此之外,对“大数据杀熟”的判定也有一定争议,多家平台的“杀熟”否认似乎令人无可奈何。业内律师认为消费者的自行搜索和投诉是发现平台“杀熟”的线索之一,但难以证明在线旅游经营者是否利用了大数据手段。

如今,新规已出,平台差异化定价仍在野蛮生长,大数据“杀熟”也几乎涉足人们的吃穿住行各领域,如何准确界定"杀熟",又不损害业态将是未来要解决的难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想不被平台“杀熟”,只能保护好隐私信息,而这在数字化时代很难实现,毕竟算法和系统已经侵入我们的生活。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建议,当遇到疑似“大数据杀熟”时,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如发现确实存在价格歧视,应通过手机截屏或是录制视频等方式留存证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如果为了保证证据效力、用于起诉,一般需要对操作过程进行公证取证。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