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产业并未产生真正的巨头,云技术带来了新机会

2020-10-23
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对业务和运营的理解

10月17日~18日,由创业邦主办,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投资促进局、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指导,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支持的2020 DEMO CHINA创新中国总决赛暨秋季峰会在成都举行,峰会聚焦“大健康、大消费、金融科技、企业服务、5G”五大赛道,分别设立专场DEMO SHOW和专业领域探讨,希望通过聚集创新力量,开启智慧经济新时代的内在逻辑。

在17日下午的“产业互联新基建发展论坛”上,KIP中国合伙人王平,来也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褚瑞,分贝通联合创始人魏富强,金惠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赵经纬等嘉宾,在以"新常态下的企业数字化升级"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发表了如下犀利观点:

1、分贝通联合创始人魏富强:大厂所做的事情不应该被称为标准化,而应该是基础化。这就是一个机会,中国20年的IT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头。但是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新机会。

2、金惠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赵经纬:对于企业来说,进行数字化转型,除了要有成本上的节约,还希望这个系统能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当系统中有大量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建模之后,就能对高管团队的决策有所助力。这可以给企业带来隐性的效益。

3、来也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褚瑞: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该是千人千面的,而不是一套标准化系统就可以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因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是系统,而是打造系统的人如何去理解企业的业务,如何让数字化转型在企业的运营中发挥作用。

以下为演讲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王平:各位大家下午好。我是韩国KIP投资的王平,我先请几位嘉宾各自介绍一下自己。

褚瑞:我是北京来也科技公司的褚瑞。

魏富强:我们将自己的产品定义为——企业支出和支付的管理平台,可以将企业中的差旅采购以及福利结合在一起。未来会进行Saas管理,未来的目标就是改善员工报销流程。

赵经纬:经纬科技是一家已经成立20年的企业,专注于图像识别技术,早期我们主要做“绿坝”

王平:韩国投资KIP是一家比较老的风险投资机构,起步于韩国,是韩国的主权基金,现在在中国全国进行投资。我们在成都有两个基金,现在正在开设新的基金,在中国区韩投KIP已投资50、60个项目,全球共投资了近800个项目。我们是12年以前进入中国的,现在投资方向主要是医药以及互联网方向。

下一步我们开始探讨一下今天的话题,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喊了很多年。从我个人的看法,从2000年开始,这个话题就已经比较火热,如今大家认为这一问题发展情况如何呢?

褚瑞:我刚才在来会场的路上,差点迟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在成都的一家小吃店点了一碗抄手,等了15分钟没有上菜,后来发现,原来店里有个机器,点单的人用机器把信息传到后厨了,但后厨漏掉了这个信息。说明什么问题,信息化、数字化做了很久了,但信息化没有做到末梢,也并没有打通。这个情况不容乐观。

魏富强:新常态是什么?过去外部增长的红利消失了,这一定是来推动企业自身效率提升,或者数字化进程的大背景,所以我认为这个趋势是好的。

另外,目前有很多外部力量,尤其像大的厂商在教育市场,总体来看,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再升级。

如果再细分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不均衡。比如说,现在数字化水平比较好的行业一定是那些外部压力最大的行业,比如说像阿里云会所处的行业;像新零售,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包括一些品牌商,经历着从库存管理到数字化营销的变革。但传统行业信息化演变就会慢一点,这是第一个不均衡。

第二个不均衡,来自企业内部的不均衡。在老板眼里,投入产出比高的都是销售,像法律财务人物等等也在发展,可能会比较慢一点。

第三个不均衡,我们曾经调查了北京的所有合作客户,大部分的成立时间为5到10年。5到10年的创新型企业,特别是这种快速成长型的公司,他们成为了信息化的主力。我认为大的环境是好的,虽然压力很大,但可以迫使我们做变革。

赵经纬:我们对于不均衡这个问题,是有同感的。

另外,数字化转型对各行业来说是必须的。在我看来可能有些企业做得好一些,有的企业做得稍微差一些或慢一些。传统企业常常就只是放了一台机器而已,而并没有更有针对性的去做改变。其实在各个行业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像魏总所说,可能每个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都有差别。很多企业觉得,针对新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是浪费,他们在配备系统之前没有去思考应该怎么去做,这是各个部门面临的一个问题。

王平: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转型,大家认为这样的转型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什么?现在这个企业数字化的变革遇到了哪些主要的困难?

赵经纬:我觉得存在几种情况:

有些企业是被迫转型,它在行业内的业务量有限,不知道如何控制成本,怎么做精细化管理,只是被动想要配备一套管理系统;

有些初创企业希望早点开始往这方面努力,但即便真的有了这些系统,是否真正的能用的很好?

魏富强:我们提到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叫中小企业的转型;第二个叫转型和升级。

中小企业在中国至少几十万家,特别是5到10年的企业非常多。中小型企业又是创新型的公司,是未来中国社会企业的主体。

第二个是转型和升级,这是两个概念。转型很可能是企业遇到困难了,要调整,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调整,但是很难;还有就是升级,升级可能是企业快速发展,要树立行业地位或者要增强自身企业的竞争力,也要做数据的升级。对厂商来讲,我们在乎的是升级,升级最容易实现,相对来讲也是未来的主体。

驱动因素有几个,首先是外部环境。刚才说新常态,红利消失之后要回归管理,其中包括人员管理成本的提升。

其次就是一个市场被教育的过程。如果没有外在驱动因素,ToB很难快速起来,这里包含的一些基础设施的改变,包括云化。云极大的改变了产品结构,也改变了Saas厂商的成本结构,可以快速迭代产品,不需要大量实施,不需要降低企业的负担。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等,他们有教育市场的能力;比如钉钉,他们能够迅速让客户接受这个产品理念这也是我们过去没有看到的一些变化。

褚瑞:是这样的。我以前在部队里工作,听说1991年时国际上有不少战争,当时国家部队天天晚上开会到深夜。为什么?因为发现有了信息化后形成精准打击了,以前的精细化部队在信息化面前是不堪一击的。这很像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心态,以前做的挺好的,一夜之间这个世界被改变了。零售业刚刚接受了电商,但是现在,连抖音都开始卖东西了。这种市场形态一遍一遍的发生改变,使得传统行业在信息化面前有不堪一击的感觉。

所以看到传统行业负责人大都处于焦虑的状态,我认为这种焦虑的心态是目前的重要的驱动因素。

我们的口号是助力政企实现智能化转型。今天有很多工作都是在计算机里完成的,但是这些计算机完成的工作要靠软件机器人帮你做。

王平:这种软件机器人有互动的系统吗?

褚瑞:不是互动,是代替人去做一些劳动。无论是问答也还是做同步操作。

魏富强:可以理解我们是一个企业板的支付宝。首先,我们把企业的输出场景连在一起,包含员工的福利,企业的采购等。

第二点,还包括审批,消费规则的Saas应用。这样就可以实现一个效果,即员工不需要报销,企业可以垫资跟我们结算。财务也不需要走报销流程,同时费用流程也更加规范透明,还能够节省企业成本。

赵经纬:金惠已经在图像识别技术上深耕了20余年。现在我们主要分两个业务板块,一个是信息安全类,另外一个是人工智能。

信息安全类以互联网不良信息过滤为主,现在主打人工智能理念:一个是工业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用于国网、高铁、地铁、路桥、运营商和金融IDC等以专业设备和数据中心的运维巡检为主的业务;另外一块是工业视觉检测,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以机器替代人工”的概念。

目前,我们的客户全部都是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

王平:数字化转型以后,产生的技术产品市场会有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势必造成人才结构、管理制度甚至商业等模式上的巨大变化,从管理角度咱们怎么去适应目前的变革?

褚瑞:以前听过一个小故事,一个企业为客户做数字化转型项目。签完合同后,款项很快结清了。但到了这家企业要进场去为客户做项目的时候,对方老板说,“我钱都给你们交了,你们还过来麻烦我干吗?”

这就表明一种非常典型的心态——企业觉得,这种数字化转型,其实就是合作伙伴或者是服务商做的事情,跟企业自身没有关系。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数字化转型一定做不成功。

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数字化转型的意识,这样才能使得项目不会遇到任何人为阻力。

魏富强:我们怎么面对信息化的挑战?从实践的角度来讲,第一,如果企业想做数字化的转型,就必须要改变人才结构,系统是需要人来进行操作的。同时,操盘者必须要很懂数字化软件。还要结合企业内部做调整,要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否则是无法推动的。

第二,要树立标杆案例。比如阿里云新的CEO上任后,提出了三标杆性的行业,第一个新零售,第二个金融,第三个智慧城市。一旦竖立起了行业的标杆案例后,其示范效用是巨大的。因此,阿里这个做法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一件好事情。

第三,所有基于云的Saas平台,改变了其成本结构之后,会让整个产品的迭代速度加快,这就给客户提供了更好的工具。

第四,就是要保持企业家心态。所谓企业家心态,就是不断的面对错误,解决错误。不能因为一两次数字化失败就放弃了,假设投了100万没有达到效果,但至少获得了经验,也许再投100万就成功了,因此要做200万的预算准备,保持这样的心态就可以成功。

赵经纬:应该分几方面去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要关注人的心态。创始人是什么样的心态,创始团队什么样心态,高管什么心态,他们能否接受数字化这个改变。如果他们都不接受,那么下面的人就很难接受。

第二,除了节省成本,还要具有辅助决策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进行数字化转型,除了要有成本上的节约,还希望这个系统能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当系统中有大量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建模之后,就能对高管团队的决策有所助力。这可以给企业带来隐性的效益。

比如,一个为宝马供货的汽车轮毂厂商。在一次供货的时,抽检三个样品全部没有通过测试。宝马给了他两个方案,全部退货销毁或者直接降价。企业最终只能选择降价,导致这一批货全部亏损。可自从配备了工业视觉检测的系统,就可以保证每一个产品都100%过检。而且通过基于工业视觉检测的质量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其运用在工业知识图谱的积累和数据分析领域,可以对生产工艺进行提升,诸如致因分析和工艺改善监测等领域。这对企业是很有帮助的。

王平:今天中国的互联网生态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被美团、阿里那个庞大体系所包围了。而像快手这样的新兴体系,也在不断把流量吸纳到他们的系统中去。 企业如何在已经是标准化、同质化、统一化的体系下获得竞争力呢?

褚瑞:我认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该是千人千面的,而不是一套标准化系统就可以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因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是系统,而是打造系统的人如何去理解企业的业务,如何让数字化转型在企业的运营中发挥作用。

魏富强:这些大厂所做的事情不应该被称为标准化,而应该是基础化。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机会,中国20年的IT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头,一些大厂不过只是十几亿美金的销售额。但是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新机会。如何在大厂所打造的产业基础上,做的更加柔性一点。

目前Saas厂商很多,而且很多机会都是垂直领域的。阿里云可以会同几百个厂商共同做一个智慧城市的项目,这种柔性可以通过Saas来实现。目前的基础设施已经搭建的非常好了,这是件好事。

赵经纬:可以用九个字来形容,标准化、模块化、定制化。

对普通企业来说,为了满足一些基础层面的需求,可以做成标准化的平台;而在对不同客户时,则可以根据客户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块供企业选择;而另外一些企业,则需要做定制化。

企业的数字化升级,除了可以实现降低成本这个基础需求以外,能否帮助企业做一些基础性决策。而在真正人的工智能时代到来时,能不能让其完全的替代人类,这是企业要考虑的问题。

王平:好的,刚才几位提得特别好。在基于大厂所搭建的基础之上,能够针对每个企业的特点进行开发,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向,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