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四个月,地网发行没从冬眠里醒来

2020-11-22
影院复工整整过去四个月,而电影行业中最先溃退的可能是地网(暨区域)发行。

图片来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一起拍电影,作者吕世明,编辑山甲,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那个公司发行老大走了,整个团队都直接去另一家了”“xx公司区域地网都被劝退啦”“xx公司解散了整个发行团队”……

这几年,这类的话题会被不断被提及,尤其今年疫情导致半年的停摆后,地网的有无,似乎变得更“微妙“起来。影院复工整整过去四个月,而电影行业中最先溃退的可能是地网(暨区域)发行。

7月20日影院复工起,在过去的120天内,内地电影市场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迅速“上位”,出人意料并情理之中的夺得全球单一国家和地区的票房冠军,虽然最近市场陷入低迷,但伴随新片落位,大家对未来整体的预期仍然良好。

影院多少还是被免了一部分房租,都能缓和一下,制片公司也在陆陆续续开一些大项目,产业上每个环节的工种也都看到久违的光明,可惜部分发行人员的日子就不那么理想了。

比起那些顶在一线的影城终端,我们应该关心一下那些不乐观的地网发行了。

01

裁员一半、留下死扛……

多数发行团队进入冬眠状态

“也许大佬们要比普通人更早知道今年何时复工吧?其实我们在今年复工之前,就已经逐步开始对发行团队进行了一部分整合和消减,不仅我们,国内的一线发行公司鼎盛时期基本都会有一二百人的规模,现在好像都缩减到一半了。”

和一位地域发行专员聊到他们公司的状况,其表示暗潮早已涌动,淘汰一批人即便不是疫情期间的特殊之举,可能也势在必行了,少的也有三分之一,多的一半甚至只保留区域中心城市的经理,不少地网发行团队进入一种冬眠状态。

而接下来,像一些项目参与度比较浅的公司,主控出品院线影片数量较少的公司解散发行团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一些老牌发行公司和手里有一定存货的中小公司,他们的何去何从便更多让旗下员工关心。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直坚守到疫情结束,深处行业旋涡的发行人员是深知这个行业所要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当然,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更多人即便权衡利弊后,仍然要选择主动离职。看起来让公司解职的确会拿到不错的补偿,但何时能拿到手里都是未知数,因此自己离开未尝不可是“圆满收场”。

留下死扛的真有好的出路吗?和影城工作的朋友一样,整个疫情期间,大部分地网发行每个月就能拿到千八百的工资,如果还有房贷、车贷或者养孩子这些花销,肯定是入不敷出,而且整个行业特别喜欢内部组合情侣和家庭,可以设想两口子都是从事该行业所面临的窘境。

复工后到目前为止,真正赚到的民营公司一个手都能数过来,而且一些公司还需要依靠盈利项目来渡过危机,一些小爆款只是缓解一些公司基本的人员开资和费用,对于整个发行行业本质上没有起到太多的支撑作用。

对于大部分打工人而言,留下来无疑可能是死扛,早找出路未尝不可,如果感觉到有一定的危机,趁早离开可能是明智之举。只不过当大部分发行人离职后,往往会发现几年的工作下来,适配自己的社会工作范围实在太少了。

02

经济账、人情债,解散团队没那么容易

通常行业内外分析到地网&区域发行人员的去留和公司是否解散时,更多会只参考到行业整体和公司个体发展态势的这个层面,但事实上来看,每一个发行团队他们的核心和整体是很少出现大变化的。

中国内地真正从事十年以上发行工作的总经理级别的“大佬”,可能就二三十人,他们手里掌握着全中国最优质的资源,其中包括院线和影管公司的人脉关系,那些区域有针对性强的适配性,那些区域适合投递那种类型的影片。

重点在于,这部分人有一定的口碑和职业道德,媒体、院线和影城朋友对他们信赖有加。往往到了区域终端,更多时候院线和影城经理除了参考地区经理的意见和建议之外,还有考量发行大佬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毕竟这也是大家相互彼此之间的一种信任。

正因如此,一个好的发行团队,往往是一个绝对领导核心加上数十名骨干搭建的,这种模式和行为曾经一度支撑起来前几年数个发行团队。

但这种情况到了今年有一个显著的改变,发行大佬自己都很难在疫情期间独善其身,这些年自己的固定班底也有进进出出的调整,此种结构在变得更加松散。

同时中国电影的发行模式很难固定,院线和影院端的人也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团队内部也人员的不稳定状况。一套班底用起来肯定会得心顺手,发行团队一窝被端来端去的情况并不鲜见。

院线和影城的人会看到,前两年某发行人员和他的领导还是某公司的,过一段时间便改头换面更替到另外一家公司,但过于频繁的调动是会让人员结构变得更不稳定,这一点在复工前后尤其的明显,且在这四个月之内没有好的缓解。

当然,对于制片方和资方而言,他们更多要去考虑成本方面的问题,毕竟复工后一个百余人的发行团队每个月仅薪酬和一些管理费用就要近百万,这对于今年捉襟见肘的片方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大家手里又都握着一定数量的待(代)发项目,完全舍弃掉肯定很可惜,毕竟都熬过来了,抛弃的话不如早一步出坑,拖到现在只能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坚守下去,同时好不容易聚集和吸引的人才不舍得轻易出手,毕竟整个团队仍然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力,这一点会让制片方和资方左右为难。

如何去权衡这个利弊,如何和平衡这个关系,是考验当下所有片方的关键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在疫情之前我们也在不断的拷问自己,只不过现在已经变得更急迫了。

03

发行团队的敌人:更年轻的自己

之所以发行团队始终面临被解散的危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便是很多制片方目前更希望团队年轻化,更多发行团队目前着重在开发校园大使,毕竟这部分学生的薪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让他们有免费看电影和参与路演见明星,对于他们可能就是非常大的福利了。

其实很多非电影专业出身的应往届毕业生,大家最初参与到电影行业目的几乎都是爱好电影和可以参与到电影之中去,不过和其他行业一样,你的所学和所知,往往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最初一批地网发行人员年龄架构基本是80-90这个阶段,仅五年更多的90、95后开始进入到该行业,他们大部分最初要么在影院做基层和管理工作,要么是当年风起云涌的团购网站和门户网站出身,总之多少都和电影有一定的关系,融入到电影是很方便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主流观众年纪和他们相仿,大家的审美和爱好也相近,在制定针对每一个区域的发行策略时,没有代沟的发行人员和观众会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对于发行工作的推进势必很有效果。

但目前市场的主体结构有变化,00后到今年已经20岁,开始步入社会,无论是观影群体还是社会工作方面,老去的七八九零后逐步退出市场,用老的思维方式去执行发行工作,势必会和年轻观众产生代沟。

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所留存的90后发行人员会被市场彻底淘汰和抛弃,毕竟他们仍然有一定的人脉和关系留存,在经验和避免一些错误执行方式方法方面还有00后所达不到境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一些总强调发行人员彻底年轻化的管理者所忽略。

自然在目前能够留存的一些发行团队中,愈发呈现年轻化是必然趋势,这也会让一些略年长的发行经理产生危机感,好在于总体上发行招募新人的计划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被搁置,但仍然有不少发行公司在淘汰一批发行人员同时,开始招募更年轻的人来更新队伍。

对于目前的发行团队而言,不仅仅是行业风险、疫情影响、公司策略,眼下更年轻的孩子们,对于大家直接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可能最终淘汰整个行业的是年轻人,毕竟中国电影整体趋势仍然向好的方面发展,这一点没有一个电影公司会怀疑。

到了今年,中国电影的区域发行走过了十年,最初的形态到今天整体没有大的变化,同时我们的市场模式即便在线上购票的疯狂冲击下,也没有彻底被同化,只不过我们的市场模式变得更多元了。

十年前所有人其实都知道地网发行有他优势的一面,在2016至2017年受到强烈冲击只不过是一次行业清洗和淘汰的过程,今年疫情则又一次淬炼了中国电影每个环节,地网发行在未来则要迎接更多的考验。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