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你相信的事,相信你坚持的事

2021-02-08
平头、格子衫、瘦瘦小小、笑起来憨憨的、有点羞涩,这就是“一介书生”王坚。非常简单的一个人。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评论(ID: shangyepinglun),作者楊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平头、格子衫、瘦瘦小小、笑起来憨憨的、有点羞涩,这就是“一介书生”王坚。非常简单的一个人。

他的成就却不简单。30岁成为心理学教授、31岁成为博导、32岁做系主任,37岁放着好好的系主任不干了,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后做到了副院长。如今,他不仅是阿里云创始人,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路开挂的王坚,是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也是技术人才当管理者的成功典范。他的不凡,正来自于他的简单。

简单,让王坚做到心无旁骛地专注;专注,让他更容易发现事物本质;发现本质,又让他具备了格局,即一种系统思维。

可以说,是王坚信念坚定、直击本质而又有全局观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他的一系列行为。

1 唯有相信,方能抵达

1.别人可以怀疑我,但我必须相信自己

2008年6月,马云在阿里巴巴B2B高管会上,首次提出要做云计算的构想。当时内部有很大的争议,也有很大的反对意见,但马云力排众议,要求必须马上做这件事。

于是彭蕾找到了王坚,一通猛挖。2008年9月,王坚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阿里巴巴。2008年底,王坚首创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体系结构,命名为“飞天”。

之所以叫飞天,王坚解释说,在中国的神话里面,飞天是一个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的神,这也代表着他的团队对这项技术和未来的敬畏。

当年,在王坚的主导下,阿里巴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去IOE”(IBM小型机、Oracle商业数据库和EMC集中式存储),同样引发了业内不小的争议。

很大的非议来自内部,从高管到员工都不乏质疑王坚的声音。阿里巴巴内网上,有人直接骂他是骗子,有人说他不会写代码应该下岗,有人质疑他是搞心理学的不懂云计算。他也因此得了个“阿里局外人”的称号。

各方质疑的声音弥漫了整个阿里巴巴。2012年阿里云年会上,王坚走上台,几次欲言又止,最终泣不成声。

王坚抹起眼泪,台下喊着“博士别哭”。那几年里,他主持的云计算研发耗费巨资,但迟迟未做出成绩;他手下的员工纷纷出走,将近80%的员工或者转岗到风生水起的淘宝、天猫等业务部门,或者直接离开阿里巴巴。

王坚平静后说:“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所幸,马云信任王坚,要人给人、要枪给枪,给王坚吃下了定心丸。王坚心想,只要马云支持、相信这件事,自己和团队就要努力干下去。

王坚继续走着这场技术长征。那时的阿里巴巴看似是一个行走顺畅的人,但它的“两条腿”——核心技术——来自另外两家技术公司:雅虎和IBM。

所以,云计算也是为了公司做“截肢手术”,去雅虎化和去IBM化。王坚坚信:技术才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只有改变自身对其他公司的技术依赖,才能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坚实力量。

同时,随着阿里巴巴的业务快速增长,IT基础设施成本的上升将会拖垮阿里巴巴,王坚也必须换掉老引擎,从零开始建立这套技术体系。

不掉眼泪时的王坚,这样描述自己:“我不是一个根据外部标准判断我行为的人。”

他确实不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候,他是唯一一个坚决不发论文的人。大公司内部创新,面对质疑,那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王坚说这是惯例。

有一次,一群人在一起吃饭,现任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集团总裁刘振飞问王坚:“外面那么多人非议阿里云不靠谱,你不靠谱,看你好像不在乎。”

众人围坐着一个圆桌,大家都能听见,只见王坚埋着头,想了半天,说出一句:“我这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2.别人可以背弃理想,但只有我不可以

王坚知道,要想成功肩负起底层计算系统,就必须有能力调度5000台服务器,这相当于一根及格线。这就是“5K”的由来。

2013年6月底,5K进入了最后的稳定性测试阶段,有人提出了一个钢铁直男般的测试方法:拔电源。

理由是,如果5K连这种突然暴力断电都能撑得住,阿里云还有什么不稳定的。

王坚同意了。负责拉电的人还反复向他确认了三遍:拉吗?拉吗?拉吗?

当所有机器重新启动的时候,当系统完全恢复运行的时候,一切正常。这一刻,在场见证的所有人都明白,成了。

从此以后,更多人理解了云计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王坚和他的团队也在不断刷新着中国云计算的历史。他的团队成员根据他的名字,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王坚强”,因为王坚太能拼了。

他主持研发的飞天操作系统,也获得中国电子协会十六年来首个“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年11月22日,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再没有人骂他是骗子。

他不仅引领了中国技术史上第一次从0到1的完整跳跃,也掀起了整个中国云计算的浪潮,为商业、为社会、为人,带来了新的变化。

而此时,功成名就的王坚却想要保持自己一贯的低调,他只轻描淡写地,把自己几年来的种种经历总结为两句话:

“要坚持你所相信的东西,也要相信你所坚持的东西。”

人的逻辑思维由低到高,共分为6个层次: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观——身份——系统。

想要解决更难的问题,就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显然,王坚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信念层、身份层、系统层——自己就是要做技术创新,自己就是要成为科研人、自己就是要放眼全局。

坚定的信念,让他心无旁骛,也让他百折不挠。

正因为这种“理想主义”和“太执着”,王坚被认为是阿里巴巴最像乔布斯的人,他的书架上也有一本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乔布斯传》。

乔布斯不好相处,以“现实扭曲力场”著称,无独有偶,王坚身边的人也能感受到他的“现实扭曲力场”。

有人这样说王坚:王博士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没有太多的创业经验和产品经验,仅凭着一腔热忱带领着一群同样热忱的工程师们在做世界上最难的技术之一,走了很多弯路,也伤了很多人的心,但也栽了很多树,让后人乘了凉。

王坚极具感染力,那几年,阿里云的工程师们一旦决定留下来,就会成为王坚的“脑残粉”。他们坚信王坚的方向永远正确,即使错了,也是他们这些执行者错了,“能力无法匹配博士的要求”。

而王坚总会说:“你们在做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不要怕犯错。”

王坚还曾把每年一度的阿里云“飞天奖”颁给了全体团队成员,颁奖词正是——坚持就是伟大。

2 唯有心系天下,才能做好数字化

1.解决过去的问题

现在的王坚,早已退居二线,成了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主要忙活“城市大脑”项目,他想把城市也搬到云上。

王坚理解的数字化,不是拿钱让你把以前的事情做得更好,而是要改变过去的治理方法。

“如果你不能真正改变原来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的话,那就是拿新的技术,把原来的东西再固化一点而已,而不是拿技术真的改变原来的做法。”

过往几年,每次这个嗓音沙哑、常年穿格子衫的人出来演讲,讲的从来都不是技术如何帮助自己的公司业务成功,而是心系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建设、规划等等。

2016年,他在云栖大会上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那个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是从来就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因为它们的距离,交通是一定会堵的,原因就是摄像头看到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成红绿灯的行动。”

2018年,他在造就Talk上说:“城市大脑,不仅属于中国,还将成为全世界每一座城市的公共产品。这是我们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对数据的坚定。”

从每次演讲,包括王坚现在致力在做的事情,都可以看出,他是站在系统层在看待人和事物发展——视野更宏观、有全局观、有整体观。

城市大脑这件事,表面上是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支撑,更深入的:它既是在帮助全社会,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因为人和社会是统一的整体、我们自己与他人是统一的整体、数据和实物也是统一的整体。用城市大脑,就能解释清所有数字化转型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王坚看来,数字化时代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时代,因为大家对数据的理解,从技术、法律、治理的角度,还必须经过一次彻底的变化才行。

现在,大多数人挂在嘴边的数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

有一次,一个企业家代表团来见王坚,他们也想使用大数据,王坚跟他们聊天时,开了句玩笑:

“你们讲的大数据其实都不是大数据。你们讲的大数据就是老板有一个想法,完了让手下人用数据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讲的大数据。而实际上,大数据是要用数据来解决过去的问题。”

2.考虑他人的未来

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把自己的、小我的事情放在第二位,先去考虑大多数人的、大我的未来。

王坚为什么会提出城市大脑的概念,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实现两件非同寻常的事情。王坚在演讲中提到——

第一,城市大脑让我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最重要的。

例如堵车问题。全世界都面临着交通问题。当你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是怎么运作的时候,你一定会问一个问题:机动车保有量,跟交通情况,到底有没有直接联系?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

王坚曾问过杭州交警一个非常外行、非常无知的问题:杭州每天24小时,每时每刻路上到底有多少车?

但是他发现,这个问题不但杭州交警回答不出来,全世界的人都回答不出来。这让他对城市交通的看法有了一个巨大转变:从看机动车保有量,变成看机动车在途量。

后来王坚和他的团队使用了很多技术、花费了很多时间,得出了具体的数字。结果让人吃惊:杭州的机动车保有量约为300万辆,不堵车的时候路上有20万辆车,高峰堵得水泄不通的时候,路上有30万辆车,只比不堵车时多了10万辆。

这个数字算出来后,没人相信,连交警也觉得王坚他们搞错了。在人的固有印象中,堵车时,马路至少也得有100万辆车。

数据让人们重新看待了交通这件事情,也认清了堵车的真相。城市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希望能做到城市的数字化,让大家重新看待城市的发展。

城市数字化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实际上是数字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二,从发展角度讲,城市大脑可以用更少的资源,来换取城市更高速、更规模化的发展。

城市大脑要问的问题,是之前谁都没有问过的问题:对一个家庭而言,究竟几桶水是够用的?2桶、4桶还是6桶?

道理很简单,如果6桶水就够用了,那么即使我们能够把17桶水搞干净供人使用,这也是极其没有社会责任的,因为这造成了巨大浪费。

因此,王坚才会问,到底用多少资源可以足够支撑一个城市的发展?

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人能回答,城市大脑就是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

城市数字化,就是要在所有资源已经无法扩展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好数据资源,让我们的城市能够以更优的方法来发展。

我们消耗掉的每一个资源,都会被认真地计算过,这会改变我们对所有事情的认识跟发展。

“当年罗马把马引入到城市从而进入马力时代,之后纽约把电引入城市进入电力时代,而未来,算力一定会变成一个城市最最重要的事情。”王坚这样总结。

数字化时代,也许只要用现在10%的土地、10%的水、10%的电,就足以让我们的城市,以跟现在一样的规模,很好地发展下去。

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拿另外90%的资源来做创新,做我们未来想做的事情。

而能做好数字化这件事的人,一定是有担当、乐于分享的人,因为他们要带头付出辛苦,改造城市、改变未来。

3 尾 声

十年一觉“飞天”梦,诽谤也好,赞誉也罢,对王坚来说,皆为过眼烟云。他撰有《在线》一书,结尾写道:

什么是对技术的热爱?你真的相信技术会改变很多东西吗?你有没有足够的自信和热爱去捂暖这条蛇,哪怕它苏醒以后可能会咬你一口?当你热爱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很难预料最终的结果。

但是,正如珠峰不是用来证明人类攀登能力的,人类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我们自己,王坚最喜欢《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的一句话:

“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

有时候,干成一件事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简单的力量。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