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港股凶猛:资金南下之际,有哪些重点IPO企业?

2021-02-27
翻开2021年来港上市的热潮,有以下几类公司,物业管理,影音传媒,消费服务,医疗健康,互联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财经无忌,作者韦航,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月26日,全球股市一片绿油油。

就在两天之前,港股抛下一枚炸弹,提高印花税30%,一时造成港交所股价,呈一字断魂刀走势,不讲武德的消息,连带着全球股市下跌。

对此,港交所回应印花税上调,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香港市场的吸引力,除了成本也有很多其他的因素考虑,比如上市公司质量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增加香港资本市场的活力。

尽管市场热议,但2021年以来,港股市场引来投资者和资金的关注,不少公司都要投入港股怀抱,港股有何魔力,在未来,对新经济公司有何影响?

2021港股半年重点IPO

翻开2021年来港上市的热潮,有以下几类公司,物业管理,影音传媒,消费服务,医疗健康,互联网。

从1月到6月,影音传媒有快手,朝云集团,B站,知乎,爱奇艺,字节跳动。

物业管理有中原建业,消费服务有汽车之家,嘀嗒出行,奈雪,喜茶,京东物流,融信服务,卫龙食品,顺丰速运,58同城。

互联网公司被传出消息的还有百度,微博。医疗健康中有诺辉健康,微创心通,百奥泰生物,亿腾医疗,赛生药业。

按领域来说,消费服务一直是大头,包括了衣食住行。

新式茶饮类公司在2020年受到融资瞩目,相关统计显示,近十年茶饮品牌投融资事件共70起,披露的投融资总金额近30亿元。其中,2020年茶饮品牌共发生融资事件11起,虽然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披露金额达到10.4亿元,同比大涨378.6%。

2月11日晚间,喜茶正式递交上市申请,摩根大通、招银国际、华泰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参考过往港股IPO节奏来看,奈雪有望于二季度前后挂牌上市,率先登陆资本市场。

根据wind,恒生非必需性消费业行业指数今年以来已大涨14.21%,投资者热情高涨。

不甘人后的喜茶也被传出,将于3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另一方面,在2020疫情之下,医药类公司也变得火热。

港交所新规则实施后,许多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因为未达到 A 股盈利要求纷纷选择赴港上市。

生物科技企业高风险、投资时间长、高回报;因为生物制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保证研发费用,尽快上市、融资才能保证企业在漫长的研发和竞争中取得胜利。

最后,分拆上市也是各大公司的融资手段。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立白集团剥离出一个事业部,并由此组建朝云集团,准备独立IPO。

担任朝云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一职的则是立白创始人之一的陈凯臣之女——高姿化妆品董事长陈丹霞。

朝云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丹霞(左)

以往,中国的法律不接受“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在 A 股上市。而港交所《上市规则》新增细则修改了港交所原有的同股同权原则,允许同股不同权为注重挽留及激励人才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提供便利。

之前,小米集团的案例很好地诠释了同股不同权的红筹股上市模式。

像小米这样的互联网企业,选择通过“同股不同权”架构上市,保证了在多轮融资后股权不被稀释,创始团队对企业的控制权。

小米集团(01810.HK)正式于港交所挂牌交易,作为全球科技股前三大 IPO,特别是新规出台后的首个“同股不同权“的创新试点备受海内外金融界关注。

截止2月18日,港股通年内已经累计净买入超3946.6亿港元,而2020年全年净流入也才只有6721.3亿港元。在IPO数量的增加,资金南下已成事实。

为何去港股上市

资本市场是利润涌动之所,更是风险聚集之地。

在上市过程中,额外支出的上市费用使得公司的审计和运营成本随之增加。

其次,公司每季度和年度都需要向股东公众披露财务报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技术发展会非常透明化,公司的信息面临着被透露的风险,因而公司高层要严格遵守披露机制和道德准绳。

因为有投资人的介入,使得公司的控制权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渐趋成熟和理智,企业不能为了短期的获利而盲目地追求上市,更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进入资本市场。

而企业上市如何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很大程度取决于对资本市场和工具的选择。中国企业在香港、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境外上市投中数据中,赴港上市数量最多。

三年前,港股也出现上市热潮。

2018年,港股火热。而在前一年,香港IPO失守全球第一,落后于纽交所及上交所,仅为第三。伴随着港股发行制度的改革,2018年,港股IPO持续发力,最终发行数量、规模双双重回全球第一。

当时A股市场和香港市场都有很大的变化,2018年上半年A股市场相较前四年明显放缓。

A股发行数量大幅下降,仅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中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证监会对IPO从严审核导致。

但平均融资规模和市值水平有明显提升,有两家超50亿人民币融资规模的上市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相对于中国证监会持续严审态势,2018年香港联交所改变了游戏规则积极争取企业,上半年香港交易所新上市企业数量达到全球首位,有98只新股,同比2017年上半年新股上市数量增加了44%;但总融资额为503亿港元,当时列全球第五。

多年来,香港资本市场上市企业多集中于金融和地产行业,而生物和科技行业类板块稀缺,新增的规则正好补足了这块。联交所于2018年4月30日修订生效的香港交易所《上市规则》,是香港资本市场近二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大的一次上市制度改革。

《主板规则》新增了三个章节,大大拓宽了上市条件并进一步吸引新经济、创新产业公司赴港上市:一是容许未能通过财务未达标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二是容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三是为寻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公司设立新的便利上市渠道。

最终,香港市场在2018年约有208只新股上市,融资近2866亿港元,相较2017年分别上升约29%及123%,新股数目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包括中国铁塔、小米集团、美团点评在内的三只融资额超过300亿港元的新股,让港股前五大新股融资额总计高达1519亿港元,2017年的591亿港元增加157% ,新经济新股在香港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A股与港股融合

新经济企业上市初期股价可能因为商业模式获得高估值,但投资者会在未来回归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和潜力。

尽管2018年赴港上市获得企业和投资者青睐,但如易鑫集团、众安在线、阅文集团、雷蛇等多家新经济企业在获得超额认购倍数后就纷纷跌破发行价。

2018年6月香港新上市企业中天源集团、汇付天下、天平道合、有才天下猎聘、欣融国际和杉杉品牌都遭遇了上市首日的破发窘境,占到了当月上市企业比例的60%之多。

2018年赴港上市的中国企业破发现象。这么多家在港股上市的新经济企业均跌破发行价,说明市场对香港能否消化大量的企业上市存在质疑。

这段时间的破发现象很可能,一是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二是投资者对企业的业绩没有信心,担心只是短期内被过度炒作。

当时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回应称投资者和企业的担忧,香港市场是一个大海市场,连接全球资金,近期新股破发都是二级市场价格的变化,是供应方和需求方互相博弈出来的价格,所以它仍然反映了市场正常的买卖关系。

其实正在筹备上市的公司可以接受不要太激进的定价,那么港股IPO数量和筹资额将继续保持高位。

比如在小米上市后一个月,港股受到美联储加息影响,股票市场有所震荡,进行阶段性调整。包括小米、腾讯、美图瑞声科技、舜宇光学、IGG 在内的科技股都受创,这也解释了破发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赴港上市潮热度依旧不减。

而在A股,自今年开始,在A股试点实行注册制的创业板总共终止审核企业26家,不到2个月时间里,科创板和创业板已经有37家企业止步IPO。

从融资便利角度:香港市场对公司治理结构宽容度较大,资本运作更为自由市场化,再融资便利,只需经过公司内部程序。

选择香港上市,在二级市场可满足频繁的融资需要和积极参与资本运作需要。加上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企业可在成熟的投资环境,多元化的业务和国际化的发展中获得长期价值收益。

随着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随着A+H股数量的不断增加,一方面,A股与港股股市共有成分股增加、构成要素趋同,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可知双重上市企业同时受到系统风险的冲击,且股票价格受到双重上市企业的业绩和成长性的共同影响;

另一个方面,沪港通开通和做空交易机制的推出缓解了两地股票市场分割程度,股价价差缩小并引发相似波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上海和香港股票市场的股价联动效应加强。

A股和港股融合是大势所趋,谁的性价比更高,资金热捧也是必然。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