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斤猪肉干只赚1元的骗子,反被坑了440万

2021-04-04
当你的父母兴高采烈地刷着手机,看着屏幕里琳琅满目的信息流广告的时候,焉知他们不是下一波被收割的韭菜?

编者按:本文来自电商报(ID:kandianshang),作者电商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01

这么“敬业”的骗子,不多见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今年1月,汕头的李先生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偶然刷到了这样一个直播:

只见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位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女孩在推荐猪肉脯。女孩说,这款猪肉脯选用藏香猪的后腿肉,来自川西高原,自产自销,健康又营养。而且价格便宜,一斤只要59.9元。

李先生心动了,觉得这款猪肉脯既天然又实惠,于是下单购买。几天后,李先生收到了店家寄来的猪肉脯,品尝了之后却发现有猫腻:这款猪肉脯的味道不对。

于是他来到派出所,向民警讲述情况。最终,这包猪肉脯经食品机构检验发现,猪肉脯里面猪肉的成分竟然为0%,鸭肉成分倒是100%。

也就是说,李先生被骗了。

很快,涉及诈骗的犯罪团队落网了。他们一共骗了多少?

去年7月至今年1月,该团伙用鸭肉滥竽充数“猪肉脯”,销售额达到惊人的800多万元。

听起来,骗子发了一笔横财。可是他们却开始诉苦叫屈了,表示自己根本没捞到一点油水。

首先,为了骗人骗到位,他们花了大力气。骗子声称,为了推广这款“猪肉脯”,他们不仅请了主播,还特意找来真牛肉当道具,并且布置了草原的背景墙。一来二去,投了一大笔钱。

其次,为了让更多人上当,他们需要花很多钱买流量和推广。结果到头来,一斤59.9元的“猪肉脯”,流量成本就需要33元,再加上20元的食材成本,制假团队一斤竟然只能赚一块钱。

电商君很久没看到这么“敬业”的骗子了。只不过他们应该是骗了个寂寞。

按照800万的销售额来看,他们总共销售出去了大约13.4万斤假猪肉脯,也就是说只赚了13.4万元。而又按照33元/斤的流量成本来计算,他们竟然花了整整440万来推广广告。

花440万来推广,最后只挣13.4万元,这骗局也太亏了吧?

这个制假售假的团队,以为自己可以通过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实现一夜暴富。岂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身后的平台,早就通过高昂的流量推广费来敲骨吸髓。

02

骗子为什么看中了二类电商

实际上,这个犯罪团伙主要采用的是二类电商模式。

什么是二类电商?

它区别于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货架电商平台的模式,主要利用信息流实现“产品单页+货到付款”的投放。

这样说可能太抽象。简单来说,我们在浏览资讯平台或者短视频平台的时候,偶然刷到的那些卖货的图文或者短视频广告,其实都属于二类电商的范畴。

图片

这个制假团队为什么这么青睐于这个模式,乃至于愿意花几百万元来推广?

首先,转化率高,易出爆品。

根据第三方的数据,二类电商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可以达到 3.7。而让李佳琦和薇娅一个月赚上几十万的直播电商,投资回报率都只有1.5。

而且,通过二类电商的推广,一款针对中老年的夏款鞋子,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卖掉了2万双。一双鞋子的售价是199元,所以总共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400万。

这个犯罪团伙想必也是抱着说不定就“爆单”了的希望,砸下重金。

其次,用户群体主要是下沉市场的中老年群体,更加容易上当受骗。

DataEye发布的《2019二类电商广告投放白皮书》显示,90%以上的二类电商消费者都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而且二类电商中卖得最好的,也多半是中老年人会使用的东西:成功励志书籍、老花镜、男士休闲运动鞋、男士T恤等等。

这群人的特征是什么?有钱有闲,但因为警惕性不强,极其容易中招。骗子正是基于这个特质盯上了他们。

再者,商家在二类电商中会有近似“赌博”的感觉,以致于很容易深陷其中。

在二类电商上,能不能出爆品是个玄学:砸重金买的流量广告,可能很多人看到了,但是却没有转化。有时候商家只是投了几十万,却一下子爆单了。商家根本无法预测什么商品能火,只能通过投钱买流量来试验。

二类电商的收费模式主要包括点击、转化和曝光。有商家曾表示,自己付出的广告成本一般在40%以上,有时甚至达到60%。一旦爆单,就能回本。但假如产品无人问津,或者退货率居高不下,广告费只能打水漂。

这大概就是骗子为什么砸了几百万的原因——不花这么多钱,根本没效果。

03

割韭菜的利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类电商或许是假货的温床。

商家本身入驻二类电商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只需提供营业执照,缴纳保证金即可,保证金标准一般在2万元左右。

这说明无论是什么三教九流,基本上都能来二类电商赚一笔。

而且因为入驻成本太低,有些商家还会不断试错,屡屡在平台规定的边缘试探——反正被封了也没关系,再开一个账号就行了。

最要命的是,二类电商非常不利于消费者维权。

商家没有固定的店铺,只会提供产品详情页,属于“卖完就跑”。消费者如果想投诉该商家,根本无法在平台找到通道。

临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曾接到这样一起投诉:投诉人表示,其父母在浏览新闻的软件中看到一则羊绒外套的弹窗。

图片

他们被页面宣称的“羊绒外套”、“买一送一”、“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等字眼所吸引,订购了低价“羊绒外套”。

到货后,投诉人发现实物与产品描述大相径庭,根本不含羊绒,而且也没有买一送一。

由于平台里没有客服平台,也没有办法退货退款,投诉人只好电联商家,结果被商家直接拉黑。最终,他只能选择投诉到市场监督管理局。

二类电商就这样沦为割韭菜的利器。

当然了,二类电商如今也正在慢慢得到规范中。它也并不是全无好处:比如能够为中小商家谋发展,又比如关注到了下沉市场人群的需求。

只不过二类电商的某些商家,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低成本和爆单,而将法律法规抛之脑后,那就得不偿失了。

大家也别以为这种智商税轮不到自己头上。

昨晚,我的母亲就拿着手机问我,她能不能买一款“售价19.9元的防晒霜”?

原来是她在看短视频的时候,偶然刷到了这么一则卖防晒霜的广告,被19.9元的价格所吸引,意图下单。

而那款防晒霜,其实是个微商品牌,早已臭名昭著。

当你的父母兴高采烈地刷着手机,看着屏幕里琳琅满目的信息流广告的时候,焉知他们不是下一波被收割的韭菜?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