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大中华区战略部执行总监于历濛:目前的创新是内部创新结合外部创新

2021-05-29
中国目前的创新是内部创新结合外部创新。

image.png

5月27-28日,创业邦2021 DEMO WORLD 世界创新峰会在上海·中国船舶馆全新亮相。2007年以来,由创业邦打造的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连续十三年为高成长企业创新搭建高规格交流平台,已经沉淀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峰会之一。今年,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升级为DEMO WORLD世界创新峰会——大企业创新与创投生态峰会,将与参会嘉宾们共同探寻各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风向。

在峰会现场,SAP大中华区战略部执行总监、SAP企业级创新营负责人于历濛和展湾科技CEO唐栎进行了名为《顶尖企业软件供应商 × 医联体创新伙伴》的创新对话,犀利观点如下:

1.中国目前的创新是内部创新结合外部创新。

2.中国的制造业慢慢从低端制造业往中高端制造业发展。

3.创新需要智能化的商业场景、能够连接的创新平台和生态引擎。

以下为演讲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于历濛:我来自SAP大中国区战略部的于历濛,我们和创业邦合作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了。先介绍一下SAP, SAP是全世界最大的ERP公司,也是领先的软件公司。

我们会服务于不仅仅工业,还服务于全球差不多20-30多个行业。作为一家老牌的软件公司,在国内算是比较成熟的公司,我们怎么看待创新,以及我们怎么样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行业里面进行创新实践?

我们今天带来了一个创新故事,就是和展湾科技的创新实践,一会儿有请唐总上来进行分享。

在我们具体讲的案例之前,看一下市场的大环境和大趋势。从中国创新研发来讲,从2000年开始,是一个加速的状态,基本上在2000年初的时候,我们在工业领域研发的投入不到500亿人民币,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到了5000亿人民币,2019年接近1万亿人民币。这个速度是很快的,在20年的时间翻了差不多20倍。

另外一个数字可能会让大家很惊艳,从零几年看,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面向企业服务的创业公司,09年是开始阶段,但是如果在2019年看这个数字的话,发现这个数字已经到了45000+,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总估值超过1万亿人民币。

我们看到的趋势是内部创新结合外部创新的过程,内部创新就是我们企业在自己投资、自己投入研发,外部创新就是由外部的黑科技驱动的创新。他们的相结合构成了今天中国在创业创新环境下的生态基本构成。

在这个思路之下,从SAP的角度来讲,我们是提供软件,我们会接触大量的客户,会接触不同的行业。所以,站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第三方的角度,我们认为创新成功有三个因素。

第一,智能化的商业场景。前面的同事已经提到商业场景,大家认为孤立的技术本身不一定导致成功的创新,今天提供一个AI的技术或者5G的技术,或者AR、VR、XR也好,只有结合到商业场景里面,才能有价值。到底什么是商业场景?因为我们战略部会对市场做研判,我们会看机会在哪里,我们在研判机会的时候,就是看所谓的商业场景。

比如说,我们看很多场景里面,无人驾驶技术,尤其在重卡上和商业运输环境里面的无人驾驶,这个无人驾驶今天如果在干线运输上,会发现还是一个实验的环境。但是放在港口环境里面,帮助港口提高吞吐的时候,已经应用这些无人驾驶技术,对于港口的重卡上。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应用流程,我们可以显著提升整个港区的吞吐效率。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场景。

第二,能够连接的创新平台。刚才提到企业有外部创新和内部创新,这个环境可能是非常复杂的,企业有一大堆的已经存在的商业系统,无论是ERP还是MES或者CRM也好,外部又有大量新的技术进来,我们怎么能够在企业内部快速推动创新落地,在内部创新能够尽快让它产生价值。二是尽快连接外部创新,让它能够和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结合。

第三,生态引擎。为什么叫生态引擎?像刚才提到的,我们会看到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场景在市场上涌现,企业需要有一个创新引擎,这个引擎可以不断驱动把外部创新技术和场景带动起来,帮助企业把新的场景吸纳到它自己的商业场景里面。

在三个关键因素里面,从SAP角度,我们今年提出来了RISE with SAP战略,第一点和第二点我们有了良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整个世界的交易、应用、商业流程运转在SAP的系统里面,所以我们具备所谓的商业基础。

从平台角度上来讲,我们在这个平台之上,提供了像低代码、无代码,还有容器平台。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纳入外部创新和内部创新。

我们形成了一个SAP企业级创新营,为什么有这样的机构呢?我们的客户今天已经在使用SAP的软件,客户也在市场上不断寻求新的技术,这些新的技术和已经存在的软件怎么产生连接,如何让它们的价值1+1大于2,这个就是我们创新营的目的,我们会关注商业化的智慧场景,帮助客户和创业公司把场景识别出来,帮助他落地。

同时,我们在市场上的地位又是一个有众多客户的公司,我们会帮助这些场景和创业公司在客户群里面推广这些产品。

我们从2019年和创业邦合作开始,在中国市场基本上把所有To B的企业服务公司捋了一遍,差不多400+公司,不同行业构建了150个智慧商业场景,做了40多个PoC,举办大量市场活动,帮助这些场景落地。

我们会横跨不同的行业,不仅仅在工业上,我们在农业、物流、医疗这些领域都去看这些新的场景怎么帮助客户实现更多的价值。

今天我们也把焦点放在工业上,今天请到展湾科技的唐总,介绍一下我们在工业云领域的创新实践。

唐栎:感谢创业邦提供这么好的机会。

下面就展湾科技和SAP在企业服务这个地方的创新,尤其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给大家做一个报告。

中国制造业从2015年开始,搞先进制造,这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从这5年当中看到智能装备呈量级的激增,机械手从25万台到去年年底100万台,这5年比过去15年增长了3倍。

数控机床现在每年销量保持在20%、30%左右的增长。工业自动化装备从2015年到现在是很快速的增长,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很大的问题是在于国内的环境变了,以前是低成本制造,靠人,现在人很少了,大量的小哥们送外卖了,也没有工厂,工厂招人的成本也很高,所以我们现在用智能装备换人也是一个大势所趋。

另外,中国的制造业慢慢从低端制造业往中高端制造业走,说明我们会采用高端的装备。

在这样的变化情况下,有一个新的事物诞生了,以前我觉得企业服务软件以人为核心,特别在工厂里面,因为有大量的工人、大量的制造管理人员,所以工厂是把人管好就可以的,中国企业上下五千年也不缺乏管理人的方法,管人方面在过去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是很成功的。

以人为核心是构建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平台,以ERP为代表,以财务为核心,构建了OA、供应链、CRM等等。SAP在这个平台上面已经登峰造极了。

现在的变化是什么?工人慢慢变少了,自动化变多了。很多产线上面的人已经很少了,一个工人可能需要开很多工位,这时候带来一个新的事物,就是设备慢慢成了制造业的主角。设备能否把它管好,能不能让它高效生产,能不能让它高质量生产,成为了现在制造业能够成功与否的关键。

但问题是什么?设备也不会说话,没有办法给设备下达指令。如何把设备管好呢?如何进入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平台里面呢?我们提出来,现在制造业里面需要一个新型的数据中心,以设备为核心,IoT平台为代表,OLAP业务为主。这是现在的变化带来的新生事物。

大体的流程是什么?工厂的设备数据跟传统的互联网数据还是很不一样的,传统互联网的数据还是比较干净的,只要采集手机上的数据,就可以做很多服务,比如说位置的服务、语音服务、视频服务等等,都可以通过手机数据直接获取,直接提供。

但是,工厂的设备很不一样。

第一,设备本身不具备人的交流能力,很多设备智能化的程度并不如手机,所以数据可能大量重复,可能需要进行数据的前期治理。同时,因为用不同厂家的设备,每个厂家又是一个小帝国,没有标准,造成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把数据应用到传统设备上。所以有了一个“数据湖”,把非结构化的变成结构化的,这些数据送给了ERP和MES以后,可以把数据的价值维度呈现出来,这是我们和SAP联合的创新。底层是展湾,我们这个平台叫Luppiter,我们平台内置了300多种市面上常见的工业设备对接协议,基本不需要在现场做任何工作,一根网线连到服务器上,数据可以进平台。BTP上有低代码的开发工具,同时有业务流程的开发工具。

从IOT这块,应用场景从机器人联网、数控机床、切割、PLC等等,这些模型,包括设备里面有什么数据,采到什么数据,通过模板化的方式直接上升到平台里面来,不需要做额外的开发和定制化,这样加速设备联网的过程,感知数据、获取数据。

第二,在平台之上,跟SAP的整合,就是把数据放在这个平台上做数据治理。刚才我反复强调的是工业设备的数据很难直接被运用到信息化系统里面,通过平台、数据治理的方式,把信息化系统不能分析的数据结构化,把它变成一个现在ERP和MES可以处理的数据。

最后,我们跟SAP整合之后,这部分数据最终给客户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产生价值,一定得进入客户的应用当中。这个应用就是把跟SAP 的BTP整合以后,进入客户管理层。到这一步,机器的数据终于产生价值,知道哪些机器是给工厂带来利润,哪些机器给工厂带来了损失,同时知道哪些质量好,哪些质量不好,哪些订单做的好,哪些订单做的不好,把机器的数据跟企业的经营管理做了充分挂钩。

:

这是第二个例子。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对全自动化的产线,一秒钟有7000-10000点的数据处理能力,在数据抓取之上,需要帮他再提高30%左右的稼动率,现在是85%,希望提高到90%左右。我们用了前端的边缘计算处理技术,在近端把数据进行获取,处理完以后送到后端平台,在后端平台处理逻辑之上,构建了很多业务场景,包括里面提到的像稼动率推移、P管理图等等,传统都是通过人每天的统计产生的管理手段,我们通过IOT自动化替代了传统人工,把它从现在每天3次统计提高到每小时做一次统计改进,这样才能实现稼动率提高30%的目标。

最后一个案例,我们现在做的比较多,就是对机器人的预防保全。机器人作为我们主力的三大智能装备之一,这5年的增长量是非常可观的,300%的增长。

问题是90%以上的机器人都是来源于进口,大量使用高端装备以后带来一个问题,几年以后,这些设备需要进行维保,如何把国外的机械手做比较好的维修呢?这个地方利用了我们的创新平台,把工厂里面各个厂家的机器人,连接到平台上来,针对机器人里面重要的关键部件的参数提供预防保全。

第一,针对监控做预测维修。对机器人关键的扭矩、皮带,包括马达的转速,甚至机械手的减速机里面的温度等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控。我们对机器人预测它在未来24小时会不会出现故障,固定周期的保养变成按需保养,这样一是可以省人,二是避免停机。

第二,把机械手的效率做充分分析。全自动化产线就是各个工位之间的有效配合,机械手在某一个工位动慢了就会影响整体产线的节拍,这时候需要通过IOT的数据实时分析是哪个手爪造成产线上面时间的延迟,通过实时数据库可以很快计算出来。

第三,因为机械手是高端装备,有很多告警放在设备的控制器里面。当发生故障的时候,这个控制器里面现场的工人可能知道这个故障,但是远在办公室的管理层,尤其是设备的维保人员不知道,通过我们这样的平台,可以实时抓取机械手的故障,不断推送到远端管理者的电脑前面。

第四,快速维修。我们把四大家族的机器人的知识内置了2万多条,在我们平台里面,当发生这些故障的时候,结合机械手的参数,把它可能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它不维护会导致的显著结果,以及如何维修,把这三样关键的知识推送到现场。前面是把现场的告警抓送回来推送到远端,这个是缩短维修时间。因为70%、80%的故障,我们统计下来,现场的工人看到指令以后,都能进行调整维修,没有办法等到设备科、厂家到场,这个缩短设备的停机。

以上是我们跟SAP之间合作的分享,希望通过不断跟SAP世界顶级的公司,跟在企业服务软件方面有非常有经验的公司的合作,打磨我们对工业物联网的认识、打磨我们对先进制造的认识,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中国的制造业实现刚才讲的,从最底层的设备的行为,一直能够反馈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层。

谢谢!